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老残游记》随感
读《老残游记》随感
    □王春南
      蔡元培曾对胡适说,他的女儿在济南时,特地带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将书中对名胜的描写跟大明湖景点相对照。
      我读《老残游记》时,尚未到过济南。为了看看书中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曾于上世纪70年代前往济南。
      《老残游记》写人写景都很高明。胡适对此书的写景深加激赏,认为《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都长于写人物,但写景均很薄弱、俗套。“《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前无古人”,多么高的评价!
      我读《老残游记》两次,中间隔了几十年。第一次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第二次是从历史的角度研读。书中写老残以布衣身份,手摇串铃,走街穿巷,一边为人治病,一边打探官场弊端和世风民情,了解到了很多身在官场的人所不知或知而不为外人道的情况。代理城武县令申东造就对老残说:“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先生阅历最多,所谓‘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经过调查,老残形成了一个观点:“清官”为名、酷吏为实的玉贤、刚弼之流,其实比贪官、赃官更可怕。书中写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老残所说的“清官”,其实是披着“清官”外衣的酷吏,老百姓痛恨他们,但他们的上司却对其十分信任,认为他们会办事,效率高。老残的上述看法,在清末很有针对性。
      由老残的“布衣游历”调查官场和社会,联想到了古代朝廷委派大臣巡视地方,考察刺史、郡守、县令,是如何获得真实情况的。
      汉、唐、明以及金朝都曾派遣大臣考察地方官吏(见赵翼《廿二史札记》)。《资治通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唐朝这样一件事: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22人巡察全国各地,按汉朝的“六条”进行查处。其中第二条为,官员不遵朝廷命令、制度,“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六条为,官员勾结豪强,收受贿赂,贪赃枉法。刺史、县令等官员被贬黜的有一大批。这些受到处分的人,很不服气,络绎不绝地到京城向朝廷喊冤。唐太宗命巡视组成员褚遂良整理材料上报。唐太宗亲自定案、处理,以贤能提拔的20人,定死罪的7人,流放及黜免者数百人。
      孙伏伽等人怎么能发现这么多人的问题?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我查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不管有多少种方法,有一种恐不能排除,即微服私访。这是古代钦差大臣们常用的方法。 
      《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实即作者刘鹗自己),不幸生于清代末年,其调查研究的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施展;若生于唐太宗时代,他或许能担任孙伏伽巡察全国时的助理。这是我第二次读《老残游记》时的遐想。
      (本文作者为凤凰出版社资深编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贪官可恨,清官尤可恨
    《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来源考辩
    清官有时更可恨
    关于残与美——读《老残游记》
    鲁迅、季羡林、胡适都推荐的小说,读懂它就读懂了人生
    老残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