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石灰岩雨林中的生灵
摄影师肖诗白跟随白头叶猴研究专家潘文石,在广西崇左右的喀斯特石山丛林中记录到多姿多彩的生物,显示了这个地区物种的进化过程

追寻石灰岩雨林中的生灵

  百花锦蛇是唯一在崇左喀斯特洞穴中生活的蛇类,它们只捕捉蝙蝠为食,因此食谱非常单一
  大壁虎,又名蛤蚧,性情凶猛,连毒蛇也敢攻击,是喀斯特地区典型的爬行动物
  广西独有的印支绿鹊
  白头叶猴是广西特有的品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保护,它们在崇左地区已经恢复了健康的种群
  竹节虫
  生活在雨林中的斑飞蜥,它们行动敏捷能沿树干上爬,还可借翼膜从高处向下滑
  喀斯特洞穴暗藏地下河,景观复杂多样,给科研和探险带来很大危险性
  鼬獾是喀斯特丛林里典型的夜行性哺乳动物,它们每天晚上寻找潮湿的水源地,捕食喝水的小动物
  蛤蚧为了更好地适应喀斯特环境,进化出一种特殊的跳跃本领,这样移动速度能更快,可以在石壁和树干上行动自如
  在喀斯特丛林底端,生长着很多海芋,它们储存大量水分以维持旱季之需。考察者经常需要劈开巨大的海芋叶来寻找道路
  眼睑虎
  崇左喀斯特洞穴中,中科院的研究者正在细心挖掘和清理化石

  文/图 肖诗白

  一、树木不断死亡改变着岩山的地质特征

  天亮之前,隐约看到几只红耳鹎穿过零星屹立的几根甘蔗杆子,旁边是几个手持镰刀的人影,像是在砍伐着什么。恰逢甘蔗收获季节,一捆捆砍下的甘蔗被堆放在路旁,“人影”将空地上的甘蔗叶拢了拢,随后点火引燃——为了得到富含营养的草木灰,让来年的土地更有营养。炽热的火光也将分布周围的喀斯特石山照亮,远处一只赤麂惊得“叩呕”地叫了一声。

  这里是广西崇左生态公园,连绵的喀斯特石山是白头叶猴最后的家园。比这些收割的农人还要繁忙的是潘文石教授的叶猴监控器,布设在叶猴洞穴对面的这个系统具有很强的分辨率,这些设备必需24小时连续工作,因为教授要时刻注意它们的动向。潘文石多年的研究使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存活了下来,并延续下了健康的种群。

  经过多年的保护,崇左生态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比起广西其他地区显现出较大的优势,但想真正恢复石灰岩雨林的全貌,恐怕还遥遥无期,因为石山丛林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喀斯特生态环境并不是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最佳选择。

  这里的土壤并不连续且土层浅薄,即使是喀斯特森林所附着的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山上,土壤也极少,只有在洼地和谷地底部有浅薄的土层,在一些石沟石缝中积留着零星的腐殖土。加上喀斯特地表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导致地表水严重缺乏。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树木的根系只能长在石沟石缝中,越往山顶林木越矮小纤细,很多树木还没有到达其生理寿命年龄就因缺水而死。然而正是树木的不断死亡和消失,悄悄改变着喀斯特岩山的地质特征。年复一年积聚的枯枝落叶层积蓄着水源,腐殖质缓慢填充着地表的裂缝。根系和树叶减缓了大气降水的急剧下渗。更多森林滞留水出现在洼地,也出现在岩山的中层和上层。

  二、食肉动物通过进食就可以补充体内水分

  白头叶猴是代表广西喀斯特的明星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躲避猛兽的袭击,它们逐渐向喀斯特的悬崖绝壁转移,将石壁和洞穴变成了它们安全的栖息地。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白头叶猴与人类的安全距离已经大大缩短,有时一些胆子大的家伙还会下来到地面的水塘边喝水。如果回归到百年前,当人类的发展还未曾大规模干预到石山丛林时,想必白头叶猴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因为那时在石山周围分布着茂密的丛林,云豹、金猫等大型猫科动物都会以叶猴作为食物。但人类的活动使曾经的丛林变成了耕地,成为当地人叫做“弄”的“喀斯特平原耕地”。这个过程也使这里曾经是食物链顶层的物种丧失了栖息地。

  说到一个丛林健康程度的好坏,植物类群显得尤为重要,但喀斯特丛林则另当别论。虽然大面积的平地植被已经丧失,但石山群落的植被仍然得到了保存,这种像刀山一样独特的地质结构阻挡了包括人类在内很多生物的活动,也给附着在这个环境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空间。比如能在石灰岩的岩壁啃噬苔藓的白玉蜗牛,能够钻进石缝捕捉壁虎的绿瘦蛇,能在石壁间活动自如的林狸和鼬獾,都是在这种适应石山丛林的环境下进化而来的。

  每到11月,广西会迎来每年最干旱的季节,这段时间几乎不怎么下雨,两栖动物的活动很少。对于兽类调查研究来说确是理想的时候,这时候一切低等生物都需要寻找水源和盐分,盐碱地是很多生物迫切需要找到的场所,首先是昆虫,因为它们迫切需要盐分和水分的补充;其次是两栖动物,它们不但需要潮湿的环境,还需要捕食昆虫。随着动物聚集的增多,啮齿动物会光顾捕捉田螺和蛙类,而啮齿动物又会引来蛇类的到来,而最终,食肉动物也会到此处觅食。

  有趣的是,鼬獾、林狸、豹猫等食肉动物几乎很少到水边喝水,因为它们通过进食就可以补充自己体内足够的水分,这些家伙到达水边的唯一目地就是捕食蛇类、小鱼和啮齿动物。

  三、性格凶悍的蛤蚧,连毒蛇也敢攻击

  每到黄昏,叶猴回到洞穴休息的时候,潘文石屋后边会传来“嘎嘎”奇怪的叫声。如果随便采访一个当地的农民,都会听到一些关于这些叫声传奇的故事。在传统农耕时期,壮族先民中总有一些攀岩的高手,它们将石灰涂抹在手上,腰上拴一个碗口粗的竹篓,手持一根竹竿,竹竿梢上拴上一个细细的绳套,乘着黄昏微弱的光线,爬上石壁,将竿梢伸进传出叫声的缝隙里。有经验的村民会用手掌轻轻握住竹竿的另一段,一边细心地感受竿梢的抖动,一边认真地听。当他们感知到情况异常时,就会迅速旋转竹竿,竿梢前面的绳套就会将这个石缝中的家伙套出来。

  这是一种色彩艳丽的大壁虎——蛤蚧。它们出没于岩缝和树洞间,昼伏夜出,行踪敏捷。蛤蚧以各种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主食,饥肠辘辘时就连蜈蚣、毒蛇、蝎子也不放过。细看蛤蚧,这种爬行动物是为喀斯特岩山而生。蛤蚧有着强壮的四肢,可以帮助身体硕大的它在洞穴和岩缝间长距离跳跃。当它腾起在空中,或者迅猛扑击猎物时,粗大的尾巴足以帮助它们在到处是缝隙陡崖的岩壁上保持平衡。由于岩山上缺乏食物和水源,所以蛤蚧演化出凶悍的性格,敢于维护自己的领地,也敢于进攻比自己体形还大的东西。当地村民利用它们的这个特点,用竹竿伸进它们的巢穴挑逗它,最终将其捕捉。近代对蛤蚧疯狂的捕杀,一度使这一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现在蛤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广西境内,许多人都因捕捉和贩卖蛤蚧被判了刑。

  四、很多食草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在崇左的喀斯特之间穿行,对这种地貌会有新的体会,更形象的描绘是将喀斯特山体比喻成牙齿,石灰岩就如同牙本质,石灰岩因雨水腐蚀掉的部分形成的洞穴,就如同蛀牙。从喀斯特洞穴生物来看,算不上十分丰富,能碰见的只有蚰蜒、蝙蝠、无眼岭鳅,但崇左生态公园区域的洞穴确有了新的发现。

  来自北京的古生物研究所的挖掘团队已经陆续在这里的洞穴挖掘了三年多,他们寻找的并不是活生生的物种,而是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丰富的灵长类化石,伴生的食虫类、啮齿类、剑齿虎、亚洲象、大熊猫等具有明显地质年代特征的兽类化石。这些化石的出现也说明了喀斯特坍塌形成的历史。这些最早适宜丘陵山地的大型生物随着地质的变化而逐渐消失,塌陷后的环境导致植物类型的变化,很多食草动物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灭绝,随后就是大型食肉类生物种类的减少。直到人类的耕地把喀斯特最后平地丛林变成了“弄”,老虎、云豹、金猫也随之消失。

  这里大部分喀斯特的山峰石壁高耸且陡峭,这给大型偶蹄动物的迁徙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人为对环境的改变,喀斯特的生物的体形开始向小型化转变。鼯鼠、灵猫、蠓和獾已经成为这里石山丛林中兽类的主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灰岩依然在被不断冲刷、瓦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后,喀斯特的生物群落或许也会随着地球的地质演变而变得更加奇特。

肖诗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旅游地图揽胜-广西崇左
地质大观|上帝的​禁地——洞穴
桂林,绝对符合“双遗产”
“天坑”是怎样炼成的
喀斯特地貌
镜头下的地质之美第三季:喀斯特地貌与红层及丹霞地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