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理论多创见

山水理论多创见

    唐志契基于深厚的学养和长期的绘画实践,写成《绘事微言》一书,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刊行问世。

    《绘事微言》,共四卷。第一卷为唐氏自撰,如其名曰“微”,可谓言辞精微,为全书之精华。凡51则,各有标题,内容涉及画理、画法、评赏等,后人评论这部分内容认为其“议论精确”(明·徐沁《名画录》),“尤多心解”(清·永溶《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多中肯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得六法之蕴”(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其余三卷采录上自南齐·谢赫,下迄明·李日华诸家画论,“删除芜杂,汰取菁英”(明·徐沁《名画录》)。

    《绘事微言》中的绘画思想十分丰富,既继承了传统的文人画观,又有诸多理论创见。比如:对谢赫“气韵生动”理论的拆解和全新阐释。

    唐氏在精研历代绘画理论的基础上富有创见性地分别诠释了“气”、“韵”、“生”、“动”的概念:

    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

    唐志契首先从技法层面界定“气”的含义:笔气、墨气、色气,俱谓之气。在前人以笔墨论气韵的基础上格外加入“色气”,将“色”与“笔”、“墨”并举,突出了设色对画面“气”之生成的重要作用。

    综合看来,在“气韵”问题上,唐氏首重“气”,而“韵”则是使画面气脉贯通、灵动变化之联结“气”与“生动”的重要纽带,是“传神”不可缺少的要素。

    “生”,是自然造化的源泉。“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这种“生之意志”亦体现在中国画中。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画还是文人画、院体画,无一不要求画家表现出所绘对象的生命力。唐志契所谓的“生者生生不穷”,即指生意盎然的万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生不穷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山水画中,即是“深远难尽”。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因而,所谓的“深远难尽”即是由一眼看不到头的山体所营造出的连绵不绝的无尽空间,从而给人以“生生不穷”之感。

    “动”,与“静”相对,本身具有活泼的性质。但是机械地为动而动,反而显得呆板、缺乏变化。因而唐志契提出了“动而不板,活泼迎人”的要求,意谓以富有变化的动态,造就活泼的生命意蕴。这就与“生”的精神相一致了。

    上文提及“韵”是联结“气”与“生动”的纽带,而“生”、“动”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气”、“韵”、“生”、“动”在唐志契的解说下如同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相互协作,共同构建出“气韵生动”的整体风貌。因此,唐志契在“气韵生动”问题上作出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首次拆解“气韵生动”的概念,而且在于其对“气”、“韵”、“生”、“动”的注解环环相扣,在分而述之的同时又兼顾其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另外,《绘事微言》中对“逸”之内涵的分解和丰富,并首次提出了“意境”的美学概念。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铺陈。

    唐志契关于“气韵生动”、“逸”、“逸趣”以及“意境”的言论皆精辟而富于创见性,代表了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成就。

    (作者供职“泰州文献”编委会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水画中的气韵
风水与山水画
画山水赋画山水赋(唐)荆浩
师承传统 道正行远
国画研究 | 山水画中的气韵论
解说名家画法——龚贤课徒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