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言溱潼的帮船——倒住篙子

方言

    □田兆祥(兴化)

    溱潼的帮船——倒住篙子

    于人生瀚海中,随波划过50个年头。每当我行旅到一个陌生的所在,我不禁纳闷,人的一生究竟能走多远。

    及至稍长后,溱潼对于我来说,虽与本邑仅有五六十里水路,仍遥不可及。之所以在人生不惑之年踏上溱潼古镇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是在一次到古镇溱潼田家巷的寻根觅祖中。在寻访到本族本家的家宴活动中,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两位同在溱潼古镇上做相同生意的老板,因一方多饮了几杯酒,借酒劲与另一方将平日生意场上的恩恩怨怨发泄了出来,双方几近动起手脚,并说了许多不该说的狠话。在场的王老先生劝了一句:“溱潼的帮船——倒住篙子,路上不遇桥上遇,不要把话说绝。”

    至于“溱潼的帮船——倒住篙子”这句歇后语,小时在本邑,大人们为争是非倒也听说过。因为本邑距溱潼不过五六十里水路,同处吴楚方言俚语带。

    听王老先生讲,古老的溱潼,岛巷田陌纵横,水网星罗棋布。据史料记载,以往每年农历九月十六的全镇大型迎灯会,虽不及海宁硖石灯会的“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闹到天明”,但长达二三华里的陆上迎灯队伍与水上帮船迎灯队伍,不经意间已在巷口不期而遇,时不时出现各不相让的局面。因为水上人家多为移民、渔民,流动性强,自然势力较弱,总也敌不过岸上人家。十之八九示弱的、谦让的当然是小帮船迎灯队伍。当两支队伍在巷口碰头时,小帮船迎灯队伍的“头人”,首先喊出一句:“倒住篙子!”让岸上人家的迎灯队伍先行通过。从此,“溱潼的帮船——倒住篙子”便成了一句苏中地区耳熟能详的俗语、歇后语。以后的日子里,在各种纠纷调解、打架斗殴场合,说话办事,仅此一句话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警醒作用。

    民俗

    □侯春燕(靖江)

    靖江山歌

    在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是个伶牙俐齿能说会唱的厉害女子,她爱憎分明。遇到假装斯文的眼镜先生时,她笑唱人家是“呆头鹅”;在情郎哥哥面前,唱的是:“山歌好唱口难开……”这是女子在遇到情人时的心慌意乱,虽有千言万语,却是未曾开口脸绯红。

    广西有对歌相亲的习俗,靖江人虽没有这个习俗,但在靖江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山歌。抱在手里的孩子便受到了山歌的启蒙:“点点箩箩虫虫飞,虫虫飞,一飞飞到眼睛里。点点箩箩虫虫飞,虫虫飞,一飞飞到耳朵里。点点箩箩虫虫飞,虫虫飞,一飞飞到鼻子里。”

    大人们嘴里说着手里指着,几个来回之后,孩子自然知道了哪里是眼睛、耳朵、鼻子,而且还是在有韵律的山歌形式中记住的,这记忆自然就长久,将来还会说给他自己的孩子听。

    孩子耍赖,大哭不止,大人边唱边配合着身体的动作:“哭哭笑笑,猫咪上吊,老鼠拖绳,屁股跌了个酸酸疼。”很快孩子就会收住眼泪破涕为笑。

    百善孝为先,批评不孝的山歌有:“天上大星配小星,地上玉兔配观音,河里青鸡追蛇咬,女婿强棒打丈人。”

    说姑嫂不和的有:“蚬子壳壳刮刮腰,妈妈养我惯宝宝,爹爹养我背上背,嫂子嫌我不种田,我能蹲家过几年?”

    说馋嘴新媳妇的有:“正月姐,嫁郎君。我在娘家里,花生炒米常不离,一嫁嫁到夫家去,花生炒米远香离……三月姐,嫁郎君。我在娘家里,竹笋炒肉常不离,一嫁嫁到夫家去,竹笋炒肉远香离……”这是老妈说给我听的,共有十二个月,每个月都说到在娘家时令蔬菜如何好吃而在夫家吃不到。这充分说明了由奢入俭难,娘家的富足夫家的贫穷,感慨油然而生。只可惜老妈记不全了。

    还有说庄稼是自家好的有:“正月半,照毛虫,你家菜铜板大,我家菜,盘栏大。”

    也有雅俗共赏的:“大麦冷蒸青丝香,吃得屙不出屎来喊亲娘,亲娘亲娘不来救,屙到明年大麦莠。”

    在那青黄不接的季节,等不及麦子成熟,就把麦子摘回来搓净炒熟再磨成面做成冷蒸,很久没好好吃一餐的孩子面对冷蒸肯定是狼吞虎咽,肚子里没点油水,吃得又太多,这不,问题来了,呵!待到明年大麦莠,肯定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又会喊亲娘来救了。

    听老妈介绍说:“我们小时候,外公他们车水、耥稻都会唱山歌,车水是件苦力活,边喊号子边唱山歌,人多的时候有人唱有人和,很是热闹的。一个人做活计,心焦了也会自唱自乐。”可惜这般热闹的场景我没能赶得上,儿时的乡下,女人们在劳动或是纳凉时,会唱些山歌,互通有无。少时在娘家埭上听来的山歌,到夫家埭上传播。随着岁月的流转,积累得更多了,等做了母亲或是祖母,唱给儿子和孙子听……

    山歌就这样口口相传下来了。

    到了如今,再要问问三十岁甚至四十岁以下的人,你记得几首山歌?一脸的茫然,山歌,我不知道呀!纵是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的,她也会说:“我小时候没听大人唱过。”原来山歌只留在了四十岁甚至更年长的一些人心中,用不了多久,靖江山歌就会销声匿迹了。

    《靖江方言词典》早已面世,靖江讲经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靖江山歌呢?却依然在民间自生自灭。随着那些依然记得山歌的有了些岁数的人的离去,山歌也就离去了。在文化多元的信息时代,靖江山歌这样的民间口头文化就注定要消亡么?    (作者供职靖江市盐务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送您一首《十月怀胎苦亲娘》 天下儿女听分详!
摄影:溱湖湿地公园篙子船表演(4)
童谣
船夫儿女娃娃亲
客家阿哥魏高森在非洲打工饱苦难,编唱一首五句板《人在非洲苦难当》,十分解忧!
“䈒河泥”考|谈老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