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


  
好的作品常常是“除不尽的余数”
  上外翻译系研究生: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罗岗:以我的阅读经验看,好的文学研究者,肯定不是好的作家。好的文学研究者,面对优秀的作品,都希望用一套理性的方法,用言说出来的方法解释清楚。而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有所谓的神秘的东西,无法用言说的方式把握,都是除不尽的余数。但这并不证明一个伟大的作家,不需要有思想,作家往往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我去北京看托尔斯泰庄园展览,感觉他的伟大是和他生活、生存的状态有关系,托尔斯泰只能有一个。
  
只要内心不变,介质可以常变
  复旦大学中文系新生李敏:很多青年人都趋向用微博、微信的碎片化阅读,它和小众化深度阅读有什么关系?
  孙甘露:微信阅读和深度阅读,其实并不矛盾。我个人每天都在使用这种通讯工具,它帮你节约了时间。人对于时间的使用,不是由工具决定。你爱好阅读,就可以找出时间。
  iPad等的阅读,确实是对纸质书的阅读有影响,但内容并没有改变,介质对人的影响,比如神经活动等,应该有,但需要漫长的过程。譬如以前用毛笔写字,后来用钢笔、电脑。转换中可能有些不适应,但是我认为,说到底,不管写在什么介质上,最终是因为你心里的不变的东西,而介质的变化是无法阻止的,所以不必为这个变化担忧。
  
“文学性的撒播”对年轻学人提出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徐建文:相对比起阅读书本上的白纸黑字,电影也是很好的媒介,也出现了“文艺电影”之说,电影和文学是怎样的关系,相互对立吗?
  罗岗:有学者提到,电视剧已经成为了公共文本。的确,今天文学面临视觉文化的转型,这是印刷文化时代向影像文化时代的过渡,不是简单的读图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方式,观看方式、观看地点、观看长度都发生变化;文学面临的转型过程,我们称之为“文学性的撒播”,就是读文学,不仅仅是在纯粹的经典意义上的小说、诗歌、散文的阅读,不同媒介当中都包含文学性因素,《星际穿越》就是典型;这就意味着有固定的文学原型,成为电影、电视基本的叙述动力,或者是叙述的模式。因此,文学影响力,不仅是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媒介化的转型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年轻一代,必须找到一种如何来面对媒介转型的方法,即印刷文化意义上的文学和视觉文化意义上的电影、电视的关系。
  
城市文学是全球作家面临的普遍挑战
  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齐亚秋:当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大多描写乡土生活,或者是城乡关系。他们的乡土经验减少后,大多数是靠想象,这种资源会有枯竭的一天。您怎样看待情感缺乏与故事叙事的不协调,甚至分离的状态?
  孙甘露:一开始是经验,后来变成了想象。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况且中国人面临着罗岗说的迁徙。但关于乡村的回忆,关于乡村的讲述,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是中国文学相当重要的部分。
  城市文学写作的确有艰难之处,金宇澄年届60,才写出优秀的《繁花》,而贾平凹已经写了十几本乡村生活的小说。乡村的生活相对比较稳定,而城市不同,随意性和意外性很多,左右人意识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反应、判断,但在城市文学当中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因此,评论家阎晶明曾说,城市文学可以像乡村文学一样写得细腻,这是反讽的说法。
  罗岗:中国乡村的描写,是异中求同,城市文学的刻画,是同中求异。中国乡村作家,无论怎样写,都会有差异性,比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韩少功的湘西乡土。但是城市文学当中有现代化中共同的制约。放眼全世界,城市写得特别好的,其实也很少。较多是运用大量类型化,或者超类型化的写作。譬如大卫·密西尔,他完全用各种各样奇幻的方法,科幻的方法,然后重新处理那个城市,城市本身就被他推到一个陌生化的背景中,这种陌生化的情况下写就创新的图景。如果就写伦敦、纽约,显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今天的写作生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元对等互动”视角下的文学批评
晓苏:乡村书写与民间叙事
何平访谈袁凌:记忆、历史如何参与我们今天的生活
我们离优雅高贵的文学有多远
观点 | 城市中国,离开了乡土中国便失去了根……
直播回顾 | 书写见证城市崛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