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老家花萼村

寻找老家花萼村


  何国绶
  我的老家叫“花萼村”。她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不得而知。
  我们家平时住在富顺县城,四岁时我扶父亲灵柩从成都沿岷江至沱江回老家安葬,对老家那所闹哄哄几天的大房子有些模糊的印象。抗战时期,为躲敌机轰炸,母亲搬家回到花萼村乡下,我则在寒暑假及病了休学时回老家住,对老家的记忆就比四岁那次要清晰很多。后来长年在外求学、求生,忙工作、家事,没有去想过它。直到前年,童年朋友带来她回老家拍的照片,看了不禁想回老家看看了。
  今年儿子也退休了,从上海回家过年,有时间陪我。于是正月初五随儿女们驱车沿宜井公路,54公里处右拐,经一条乡村公路直达花萼村。现在的花萼村是富顺县兜山镇的一个行政村,原来的老宅成了花萼村小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由政府出资、村民集资,将老房子拆了,在原地基上建了花萼村小学。以后几经变迁、并校,花萼村小学就名存实亡了。眼前的学校,仅存的几间教室残破不堪,院内大片荒草,孤零零的旗杆还挺立着,好似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响起过钟声、孩子们的读书声、欢乐的笑声……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地方。教室内大黑板上粉笔字和上方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犹在,依稀可见当年乡村教师付出的辛劳。
  我们扶墙壁绕过屋基,登上屋后小山坡。四周菜花遍野,清香扑鼻,令人心神爽朗。极目望去,对面山上也是一片绿油油、黄亮亮,一幅天然美景。昔日的坟场没有了,唯愿我的祖母、父亲长眠花海之下会舒适、安详。
  走访老屋后,我脑海里总是浮现从前花萼村的影子和一些往事。花萼村离富顺县城50华里左右,年轻时回家,全是走路。从小南门过河到黄桷号,再过河到丁家渡上岸,一条石板路直达花萼村。记得渡口上岸不远,路边有棵很大的黄桷树,树根粗大,拱出地面,供路人坐卧打盹乘凉。树荫下还有卖凉茶、甘蔗、凉糕的。前行一两里路,左边大田对面“张家湾”是我五外婆家,有时在那里吃午饭歇歇脚,或住宿一两夜。特别是暑假,最喜在半夜三更被四舅叫醒起来吃青蛙肉,好吃极了。
  花萼村在石板路右边,一片竹林深处直走约一百多米,一条小石板路缓缓左上即是。正门和小路之间,有块半月形花草地,中央(对正门)有棵粗壮高大的贴梗海棠,花盛开时,红红密密非常好看。入门厅是开阔的大坝子,被一排正厅及两排竖厅紧紧围起成一座长方形的四合大院。大院庄重朴素不显豪华。过大坝子中央,踏几级石阶而上,约过两米多宽阶沿即抵正堂屋,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左右两边为主卧(带后屋)、花厅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家主卧室临窗两面白墙上画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左右对立,标在上面的地名、河流、山川、经纬线都非常清楚。应该是父亲休假期间的杰作吧?父亲任过乐山县知事、成都地方法院推事,去世时是该法院的首席法官。记得当年扶灵路过乐山五通桥码头时,几拨祭灵香案设在码头接风,我只有到处磕头的份。为此,祖母说我有功,令母亲不许给我缠足、不许穿耳朵,家财兄妹平分。
  主室门对开右边入正堂屋,左边下几梯为花厅,厅是敞的,中有天井,围有花台,内有鱼缸花草点缀。记得小时候不慎倒栽葱入台内碰得头破血流,至今额上的伤痕还在。靠后墙小门出去有一土坝,顺斜坡上篱笆内养鸡,外一片土地,母亲给种上杂粮及棉花。杂粮小米过年时做成米花糖,棉花纺线织布,做被做衣裳。记得我初出门工作就穿母亲织的白布染成蓝色做的衣裤,不觉得土气,而备感温暖安全。正厅后坡上,有高大的柏树林、果树林,白鸽群栖其间,飞来飞去,鸣声上下,热闹非凡。后门屋顶燕窝常驻,飞燕呢喃,衔泥育雏,辛劳可敬。
  出敞厅过街沿竖排四间大屋及仓房、碾房,除一间堆积藏书之外,均借给张姓农户(代看守老屋)。张家夫妇,我叫三家公三家婆。三家公老实巴交,农活儿在行;三家婆精明干练而厉害,四邻不敢惹她。他们有一独子,收养了童养媳,名自仙。自仙在婆婆不停的打骂虐待下,成天埋头苦干,忍辱负重。除一般农活之外,还要养猪牛、割草料。草背篼背在背上,弯腰趴地割草,养牛喂猪。她一年四季光脚,两脚大脚趾内弯另四趾叉丫长得不像人脚,像兽掌。自仙冬天手脚皲裂溃烂流血,长年穿单衣,吃残汤饭。我有时跟她去割草,问她话不答,只会哼哼叽叽,好像不会说话,或不敢说话。跟她次数多了,才见她高兴时咧咧嘴、伤心时抹抹泪。我很同情她,很想帮她,可怎么也帮不了她!回校后适逢语文老师出作文题为“她”,我借题发挥,写我见到的她、想到的她,表达对她的默默坚韧、辛勤劳作的敬爱之情、不平之愤和无从相助之憾。这次去了很想见到她,可是杨老乡说,八九十岁的人都没了。她若尚在已该九十多岁了。
  遥忆抗战时期,婆婆、六孃、三叔都回花萼村,清静已久的老屋很是热闹。三叔很活跃,喜欢文艺表演,唱金钱板,顺口溜随口编来,不打稿子。暑假晚上乘凉就看他轮番表演不打重台,十分有趣,给沉寂的老屋带来笑声不断。他有聪明机灵的文艺天赋,也很调皮。我哥喜欢读书,一天他在书房躺在竹凉板上看书,三叔围着他转来转去嬉闹不停,哥哥不理他,不料他钻凉板下拱起凉板连人一起背到屋外沿坎上。哥哥仍不理他,自顾看书,弄得他实在无奈没趣才走开玩别的去了。三叔他特别好玩,解放后,他把在税务所的工作辞了,到群艺社干走村串户的个体艺人至退休辞世。他的儿孙还留在村里,杨老乡说,哪个不晓得“何板眼”哦,他儿子何三住在那边(手一指),打工去了……
  (作者为经历过抗战的88岁老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情丨江南虽好,最忆依然是豫南家乡!
逛徽州之查济
【洞庭作家】吴标华 老屋遐思
原乡人.作者黄鑫
黄海斌║老家•母亲•童年的回忆
詹新宏 | 蕲河静流 图片 | 眼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