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仪之“理”

礼仪之“理”(附照片)


  晓彦
  近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家教与门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谈及的“重建礼仪文化”问题值得关注。书中提出:当下许多人对礼仪规范无所适从,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作者认为,“礼”有个核心,叫做自谦而敬人。为了凸显这种尊敬,往往要自谦。作者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举例说,香港学校给家长的通知书,不会出现你啊、我啊这样的字眼,都是“贵家长”“敬启”“奉告”这样一套规范的话语体系。而在内陆,由于礼仪失序,闹的笑话真不少。比如有人在介绍家属的时候,自称“我夫人”。“夫人”是别人的敬称,自我介绍应该是内人、内子。现在很多年轻人连亲戚之间该怎么称呼都不知道了,近年,每逢春节,“亲戚关系图表”遍在网上热传——这着实令人感慨。这说明,且不说社会上的交往了,就连亲友称呼很多人都弄不明白了,可见重建礼仪文化之紧迫。
  作者提出,在推广礼仪文化时,要注意已经出现的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我们识别一个民族,主要看礼。可是某名牌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办的礼仪学校里,教学内容包括非洲礼仪、欧洲礼仪、阿拉伯礼仪……就是没有中国礼仪!当下很多青年热衷举行外国式的婚礼、过洋节,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被淹没。
  误区之二,是把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这个“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形式主义。
  那么如何建立当代礼仪文化?作者提出可从传统礼仪文化汲取营养。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在中国文化里,便属于礼的范畴。《礼记》里有一篇《月令》,记载了一年每个月的天象、物候以及当行之令等,其中有春天不得砍伐幼树、不得捕捉怀孕的母兽、不得掏鸟窝等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规定。这些符合道德理性的规定,是用礼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要求全民执行的。
  人与人如何相处,不同的社会身份,彼此如何称呼,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尊重,如何安排席位等等,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一书中的《士相见礼》等篇记载了交往礼节。
  人如何自处,人生如何度过,更是礼的重点之一。在人生的关键点上,寓教于礼,通过“人生礼仪”来进行人生教育,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在男子年满二十岁时,为之举行成年礼,教育孩子从此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以礼仪文化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文明曾经传播东亚各国,当地的文明进程也因此受到推动。时至今日,中华礼仪还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这些国家。彭林呼吁:“在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是时候该好好清理一下我们的传统礼仪——哪些在今天还能用,哪些应该做改进。”同时,像韩国、日本,包括华人非常多的马来西亚,他们生活中还保留了哪些中华传统礼仪,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参照。彭林说:“盲目照搬古礼那一套也不科学,礼仪只有符合时代,顺应潮流,获得民众认可,才有可能化为实实在在的风俗和日常行为规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章 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
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
国学大师:《琅琊榜》反响为何如此之高?
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 礼仪重建需公权力
彭林:如果丢失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民族会慢慢的消亡,第二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