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吴非:事情可能不会那么简单



事情可能不会那么简单

曾有种观点认为“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是课程规定,由不得教师选择,而“怎么教”,教师可以有些自由。我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他的课堂可能是板滞僵死的,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相机而动;在课堂上不能或不敢“做主”的教师,他的学生学习可能是无趣的,劳而无功的。


20 年前,我曾问过“统编教科书”的编辑:“你们究竟是怎样编出那么差的语文教科书来的?”编辑反唇相讥:“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是怎样把课本上完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如何使用教科书的,他们以为教师全都是些没有眼光的人,只会拿着连编者也不满的教科书照本宣科。但的确有大批教师,在几百个课时内,用那种“政治语文”去折腾学生,替他们洗脑,也自我洗脑,而且还要用考试禁锢学生。对学生的未来而言,这是多么不公平!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一译《死亡诗社》)中,文学课教师基廷在上课时,反对文学教科书僵死的教条,对学生说:“把这个序言全撕去!”——他就敢这样说,而且是在一所保守的教会学校。他的大部分学生兴高采烈,如果不摒弃枯燥无味的教条,他们就无法得到诗的熏陶。同样,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科书的全面认识与评价,他的教学也必然是低效的。


很多教师对教科书敬如神明,亦步亦趋,不敢逾越;也有些教师把教科书贬得一无是处,却随意增加作业,让学生无法忍受;还有些教师,既敬畏教科书,又热衷向学生推介教辅。总之,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乱了。


教科书当然重要,教学要选择最合适的教科书,这是常识。最合适的教科书在哪里?教科书要靠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实践,并对其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有生命力;否则它仅仅是一本书,静悄悄地搁在桌子上。


这里说的“有智慧”,未必是很高的要求,不“读死书”,庶几近之,叶圣陶说过“负责任,有本钱”,言简意赅。兵荒马乱时代,常常没有教科书,前辈教师能用一张报纸上语文,借题发挥,让一些少年逃脱被彻底荒废的命运。“文革”浩劫,我在乡村学校代课,1975 年曾借“评法反儒”大讲古文。20 世纪90 年代,我用报纸上过语文课,让学生对一批报纸分析,了解什么叫“ 不好的语文”,并引以为戒。


我常感到,即使有理想的教科书,一些教师可能还是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想得太简单。编教科书或是讨论教学设计时,常有教师提出,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 分角色朗诵”(或演戏),以活跃课堂气氛。我一直不太主张这样做。因为有课堂经验的教师会知道,在小学低年级,这样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但在高中,很可能出现“ 笑场”,学生的表演会把文本内涵冲淡,把文本价值消解。有一回听高一年级的阅读课《像山那样思考》,教师请学生“ 参与”,也不知道“ 小组交流活动”是如何设计的,有个高一男生竟一下子躺倒在过道上,学狼嚎,状极怪异,听课者都感到尴尬,开课教师也很难堪。事后想到,这很可能是小学及初中阶段课堂上养成的错误习惯。有老师教柳永的《雨霖铃》,解说“ 执手相看泪眼”,请男女学生上台演示,以“ 体验情境”。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看到这个案例,我想到,这些学生今后也许再也无法品读柳永词了,他们会难忘课堂上那个可笑的场面。


有多媒体设备后,课堂教学多了一些便利,但我不太主张课堂上放映录像。学生对文本文字描述应当有自己的想象,比如,对“野渡无人舟自横”“孤帆远影碧空尽”,他可以调动阅读积累,凭借想象,勾勒出场景画面。如果教师展示一幅画家自以为是的图画,就会干扰学生的想象活动,甚至终止他想象的兴致。阅读剧本或小说,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教师放部电影,以为可以替代阅读教学,为学生节省时间,殊不知这样做妨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大而化之的教学,总是因为把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事想得太简单。如果能想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意间的话语,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就不能不慎重。我曾对一位老师说,上课不要用“寡妇”这个词,老师疑惑地说,课文上是这样的。我说,不得不说,你就说“守寡”。有什么不同呢?“寡妇”这个俗称缺乏对人的尊重,而“守寡”则是成年女性的某种状态。没有别的目的,是考虑到这个班有一两个同学家里有“情况”,可能会引发某个学生不快或伤感,那就不读这几句,不动声色地跳过去。再如,即使讲课时不得不涉及“ 离婚”,也要考虑个别学生的感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小学生),因为几乎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也会在课上装作无意地说“离婚率高也是社会文明的特征”。)教师的表达要注意,不能贬低任何职业,我们是语文教师,我们的语言也要有人文意识。有个老师说“ 没想到一个农民工字写得这样好”,可是他的班上,有几位同学来自“ 农民工”家庭。教学中最好不要用“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这样的词,我们这个班,除了汉族,还有其他民族的同学。——我是语文教师,我的课堂表达必须是好的语文。


我之所以在离开课堂后仍然念念不忘一些事,是想到,当初认为简单的工作,却因为课堂上总是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推动我去思考,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趣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关于群文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点滴
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与变革 陈先云
有关群文阅读的思考
语文人生|王伟福: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