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睢水注》考略(五)

A6

睢水又东迳芒县故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傅治也。世祖改曰临睢。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轮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思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有砀山。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芒县故城秦置。治今河南永城市东北。西汉高帝六年(201)为侯国。属沛郡。东汉建武中改为临睢县。西晋废。学界通常认为芒县故城即今永城县城东北三里处的刘寨遗址。刘寨遗址位于永城陈集乡刘寨南,系汉代遗存,面积约6.55万平方米。因水患淤积,现仅存东北角夯土遗迹,高出周围地表0.50米。夯层厚12里米,夯窝直径4厘米。出土有汉代绳纹砖及绳纹板瓦等。传为汉芒县故城

《豫州从事皇毓碑》据张鹏飞考证此碑除郦注以外,欧、赵诸家皆未载,唯洪适《隶释》卷二0、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三二、顾蔼吉《隶辨》卷八依郦注亦着有《皇毓碑》其文同,此碑当早已亡佚。

二千石丞轮氏夏文则,这里提到的后汉临睢县丞夏文则的俸禄居然高达二千石,令人颇感意外。张鹏飞认为按汉制“每郡、国设国相、太守及丞一人,秩比二千石”,进而推测此处的“二千石丞”当指豫州沛国丞;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按上述注文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轮氏夏文则”的行文次序考量,这个轮氏人夏文则尽管俸禄较高但却位列临睢县长平舆人李君之后,显然他的官职没有临睢县长地位高,他应是当时临睢县的县丞。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夏文则的老家是轮氏马孟龙指出《汉志》颍川郡之纶氏县,《续汉书·郡国志》记为轮氏县。《后汉书》某些篇章亦将此县记作轮氏。《张玄传》载:(玄)强起至轮氏,道病终。《陈寔传》:郡中士大夫送(寔)至轮氏传舍。不过《后汉书》也有篇章将此县书作纶氏,似乎当时的写法并不固定。但是洛阳南郊东汉刑徒墓砖“P3M10:下9A”载有无任颖川轮氏司寇张孙,初元六年二月四日死。另外《水经注》载临睢县立有东汉《豫州从事皇毓碑》,树碑者有二千石丞轮氏夏文则。东汉刑徒墓砖铭文及汉碑碑文都表明,轮氏才是当时通行的写法。结合《汉志》的记载,似乎此县西汉书作纶氏,东汉改书作轮氏。不过,马孟龙在梳理《汉志》县名书写形式时,发现今本《汉志》有将文字的旁讹误为旁的现象。汉简草书旁、旁写法较为接近,在传抄时,稍不留意,便会将两旁抄混。例如《汉志》清河郡有缭县,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都表明,缭县在西汉的通行书写方式为,今本《汉志》的字,或为字之讹误,或为字之通假。因此,《汉志》纶氏有可能是后人误抄所致,也有可能是后人仅为注音而换用了字,并非西汉的通行写法,当时的通行写法应与东汉一样,同为轮氏(摘自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一文

《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施蛰存先生考证此碑别无著录。当然施蛰存先生认为此碑郦氏不录王君之名,可能是其时该碑已漫灭不可辨。这一观点亦值得探讨,因为按上述注文提到的临睢长平舆李君”可见这里提及的两位临睢----平舆李君与左冯翊王君,显然是针对县长这样权势较重的地方官员,使用了“君”的尊称,并非是该碑漫漶不可辨识的缘故,因为按郦注惯常的记述体例如遇到碑文漫漶不清的情况通常郦道元都会据实记载,更何况此碑另外还有郦氏披露其他明确信息。

公府掾官名,即公府掾史属,三公下属诸曹职吏统称。其中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比三百石,属比三百石。

郎中,西汉武帝以郎官供尚书署差遣,后成定制。东汉尚书台置三十六郎,亦称郎中,秩四百石。协助诸曹尚书处理政务,其初上者称守尚书郎中(一说初上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秩位虽轻,职显重。魏晋南北朝尚书省曹长官,与尚书郎互称。位次尚书、左右丞,分曹执政务,其职清美。

砀县,砀城遗址在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秦时砀郡、砀县治所,城墙尚存。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雨亭中学东北侧,长890米,宽约30米,最高处2米,东、南、西城墙地上无存。城内有制陶,冶铁遗址。另据地方学者马学庆实地踏勘,砀县故城残存的秦汉古城墙长有近1公里,宽约30米,最高处有2米,由黄胶泥土夯筑而成,夯层明显,夯窝清晰规整,城基涵洞可辨。据《商丘地区地名荟萃》、《永城县志》载,砀城故城遗址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450米。城内有校兵场遗址,地下1.5米处曾发掘出制陶、冶铁、宰杀遗址多处,及房基、秦砖汉瓦、铜器、货币等,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砀山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史记·高祖本纪》: 始皇东游,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清一统志·归德府》:砀山在永城县北八十里。与江南砀山县接界。亦曰宕山。今芒砀山主峰海拔156.8米,纵长20余里,横阔十多里。西南麓有胜墓、西汉王、僖王等墓。

2施蛰存撰,水经注碑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06,2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
历代官制简介
水经注 卷二十四
睢涣之间
卷一百五十四
明光家文化011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