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潕水注》考略

○潕水

△潕水出潕阴县西北扶予山,东过其县南。

《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经》书扶予者,其山之异名乎?荥水上承赭水,东流,左与西辽水注合,又东,东辽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东北,于潕阴县北左会潕水,其道稍西,不出其县南。汉以为县,其故城在山之阳,汉光武建武中,封岑彭为侯国。魏武与张绣战于宛,马名绝景,为流矢所中,分伤右臂,引还潕阴,即是地也。城之东有马仁陂。郭仲产曰;陂在比阳县西北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陂水三周其隍,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潕水不得复迳其南也。且邑号潕阴,故无出南之理,出南则为阳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

潕水一作舞水、潕水,是中国古代汝水右岸一条支流,源出今河南省方城县东,东流至舞阳县南,至西平县东注入汝水。元代至正年间西平以上汝水断流,潕水遂为南汝正源。后于今舞阳县西南保和乡卸甲店将潕水堵死,上游河水导入澧河,形成今甘江河,而卸甲店以下的潕水为今洪溪河及上蔡以上至合水村间的小洪河。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西平、遂平间汝水淤断,潕水改道东出澺水。因西平境内潕水本有洪河之称,此后遂统称潕、澺全流为洪河。今舞阳县即以位于潕水之阳而得名。其名或头珠花四溅,形若飞舞得名。[0]

胡天生认为《水经.汝水注》等记载看,中古时期汝水流经定陵县(舞阳县后古城)北,西边接纳滍水(沙河),再东南流,在舞阳县境内 接纳灰河,在今漯河市西向东南流,然后接纳澧河,再往东南流,经过邓店(在漯河市源汇区东南)西,再往东南流(应为“南流”),接纳水,即今洪河上游、元末至明嘉靖间南汝河的上游。如今从舞阳县后古城起,直到漯河市区接纳了澧河的这一段河道统称沙河,不仅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河流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沙河在郾城区阴阳赵乡以北的河段完全是古汝水河道,以下从郾城区龙城镇向东南入漯河市区,再折向东北流入颍河的河道,则是古水(《说文》作“水”,《水经注》作“大㶏水”,后 世史志多作“大㶏水”)故道。中古的澧河在郾县故城西到邓城(邓店)之间入汝水,其入汝处当在阴阳赵乡东南的湾赵、湾王、大楼魏三个村之间;而现在的澧河则折向南再东 流、然后北折到漯河市政府南入沙河。从阴阳赵乡以下,经邓店到西平县境内的汝水河道几乎完全没有了(只有澧河向南折的一段应该是古汝水的残留)。由此可以推断,元末截断汝水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今漯河市郾城区阴阳 赵乡。这一带距舞阳较近,而与郾城县有汝水故道相隔。古代区划多以自然山川河流为界,或许此地在元朝即属于舞阳县,所以旧志有“(元末)有司自舞阳截断汝水”的记载。[1]

潕阴县,即舞阴县,按《河南文物地图集》:舞阴故城位于泌阳县羊册乡古城村,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70米,东西宽640米,夯筑城垣遗迹尚存。城内文化层厚1.50米,出土有陶磨、井模型、陶水管、花纹砖及“军司马印”铜印、货泉、五铢钱等。文献记载此地为汉置舞阴县故城[2]

扶予山,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则扶予山朝歌之山应为同一山。按经文“潕水出潕阴县西北扶予山,东过其县南”比对腾讯地形图(如下图),颇疑扶予山(朝歌之山)约今泌阳县羊册乡古城村舞阴故城)西北一带之山岭。此处的山岭亦大致在今泌阳县西北七十

         

荥水,地方学者胡天生认为此处的荥水很可能是指水而言的。胡氏按《魏书》等典籍记载指出直到北魏仍然有人把南汝河视为颍水。《山海经》记载“潕水入于荥”,这个“荥”可能是颍的同音字。荥字属水部(水字旁),上部为音,与颍字音同或音近,《说文》以为潕水入颍可能就是这样来的[3]

赭水,一名堵水。即今河南方城县西、社旗县南之赵河。按《清一统志·南阳府一》:赭水 “自裕州西南流,径唐县西为黄水。又西南流径新野县东为棘水,又南流入于淯”。

西辽水东辽水,按注文所述方位次序考量二水约位于泌阳县羊册乡古城村舞阴故城)北。

马仁陂,按注文“城之东有马仁陂”则马仁陂位于泌阳县羊册乡古城村舞阴故城)东的低洼地带。

隍,说文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此处“陂水三周其隍”很可能是人为干扰的结果,通过“陂水三周其隍”,舞阴故城即便护城壕中没有水,但护城壕外围有“陂水三周”,则说明事实上外围另有三重护城河的保护,这样舞阴故城即便护城壕中没有水也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护城壕节约出的水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所以才会有“其所周溉田万顷,随年变种,境无俭岁”五谷丰登的盛景。由此亦可窥知当时的舞阴故城里主管水利的官员颇有才干。

故渎自隍西南而会于比”,郦道元对此处潕水故渎自潕阴城西南而会于比水,颇感费解,因为山之南、水之北曰阳,潕阴故城若位于潕水故渎之北则不得称为潕阴,当称其为阳才是;故此郦氏发出了“潕水不得复迳其南也。且邑号潕阴,故无出南之理,出南则为阳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这样的困惑。当然沧海桑田,河道变迁繁复,郦道元所看到的潕水故渎,未必是潕阴故城因之得名时的潕水故渎

潕水又东北,河水注之。水出雉衡山,东南迳建城东,建当为卷,字读误耳。《郡国志》云:叶县有卷城。其水又东流入于潕。

雉衡山,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名衡山。《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雉县:“衡山,沣水所出”《水经·汝水注》:醴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然按郦注所述

河水杨守敬认为此处注文中的河水是错误的,应当改作澧水或醴水[4]枝津,水出雉衡山。此河水误,当作澧水,戴、赵改澧。守敬按:《汉志》雉县所云出衡山东至郾入汝者,郦氏已详?于《汝水》篇中,惟澧作醴耳。此入潕之水,原作河,未知是何字之误?朱《笺》误引《汉志》,戴、赵从之,竟改为澧,何其不察入汝、入潕之异文耶?又按此或是醴水枝津。水出雉衡山[5]

卷城,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叶县西南。《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前517),楚子 “使熊相禖郭巢,季然郭卷”。注: “使二大夫为巢、卷筑郭也。卷城在南阳叶县南。” 《续汉书·国志》: 叶县 “有卷城”。按方位推析颇疑与叶县古城村城址有关联,该城址位于叶县保安乡前古城村,系秦、汉遗存,村周围有城垣遗迹,因称古城村,曾发现过铜镞、陶片、砖瓦等。相传项羽于此筑城与刘邦相持,亦名“霸王城”[6]

潕水东北迳于东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迳方城。《地理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志矣。世谓之方城山水,东流注潕水。故《圣贤冢墓记》曰: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东北,历舞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樊哙为侯国也。

黄城山又名莱山、长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北十里。《新唐书· 地理志》 汝州叶县: “有黄城山” 《方舆纪要》 卷51 叶县: “《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

方城,《元和郡县志》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春秋为楚方城地。秦置阳城县(治今方城县城东),因地处方城之南得名,属南阳郡。西汉改阳城县为堵阳县,因地处堵水(今三里河)之北而得名。东汉、三国魏因之。南朝宋改称赭阳县。北魏废赭阳县,置方城县,治今方城县城,属襄城郡。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位于方城县独树镇黄家门村大关口西,系战国遗存,楚方城(长城)遗址在方城山西麓大关口两侧。东侧分别筑有南、北两道土城垣,残高1.50至3米,顶部残宽1.50米,底宽10米。北城垣全长810米,南城垣北侧有土台7个,两城垣相距250-380米。西侧亦有两道土城垣,长400米。城垣均为夯筑,夯层不明显。在城垣旁发现有战国铜戈一件,铜镞数十枚[7]

chōu 一作犫。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西晋南阳国。十六国后赵属南阳南朝城故城址位于鲁山县张官营乡前城村周围,系东周遗存。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1000米东北角残留1米高的城墙200余米。城内散布有灰陶豆、夹砂红陶晕绳纹陶片及板瓦、筒瓦等。《水经注》“滍水又东迳县故城上”。当指此地[8]

舞阳县故城亦称潕阳县故城置,属颍川郡。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元和志》卷8:“在舞水之阳,因名” 三国襄城南朝比对文物地图,按方位次序考量颇疑与今舞阳县马岗城址有关。该城址位于舞阳县保和乡马岗村南,系周、汉遗存。城址周长1227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城墙已夷平,西北部可见城墙残迹,夯层厚12厘米,为小圆夯窝。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钵以及三棱形铜镞等。[9]

△又东过西平县北。

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新亭。晋《太康地理志》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又东过郾县南。

郾县故城去此远矣,不得过。

西平县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平县西七十里。西平故城位于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西,系汉代遗存,面积1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30米。地表不见夯土城垣。出土遗物有铜鼎、壶、陶壶、砖、瓦等。据文献记载,西汉置西平县,县治设于此。[10]

铁官,按“晋《太康地理志》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颇疑战国时著名龙泉剑产地----冶炉城遗址很可能与铁官堂溪城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吴房城西北约42公里,折合汉里约百里,符合《方舆纪要》:“棠溪城在(吴房)县西北百里”的方位及距离校验。冶炉城遗址位于西平县芦庙乡冶炉城村,系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700米,东西宽500米。现东墙、北墙尚存局部,最高7.40米,夯层厚15-20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是战国至汉、晋重要的冶铁地。据《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为战国时著名龙泉剑产地。汉、晋均置铁官,《唐书·李朔传》更直以冶炉城呼之[11]。此外冶炉城附近还有规模庞大的酒店冶铁遗址,战国时著名的棠溪宝剑即出产于此[12],而棠溪宝剑之名很可能与堂溪城有渊源,而堂溪城亦当为棠溪城之讹。

郾县故城西汉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西南五里古城东晋

△又东过定颍县北,东入于汝。

汉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县,置定颍县。顺帝永建元年,以阳翟郭镇为尚书令,封定颍侯,即此邑也。

定颍县东汉永初二年 (108) 析上蔡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西平县东。南朝宋废。具体位置不详。


   


[0] 

[0] 来源:《国土资源实用词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平顶山叶县叶邑故城
水经注 卷三十一
【《盐铁论》用典、地名、人名选注(二)】
最早的屈原庙在今鲁山县境
楚国春秋时期的主要防御对象是齐、晋、郑,故春秋时楚国开始修筑的长城线段为东线和北线。
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南阳博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