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沮水注》考略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于洛。

沮水,源出陕西黄陵县西,曰子午水。东流为沮水,入于北洛河。《汉书·地理志》直路县:沮水出县西,东入洛即此。今水名又称东沮水、沮河。洛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境内。源于县西北隅蚰蜒岭沮源关南侧,东流经双龙、店头镇,绕县城,至县河口注入洛河。长135.3千米,流域面积约2484平方千米。支流有青河、柳芽川、西沟等。干、支流建有水库多座[1]

直路县,西汉设置,因境内有秦直道得名。故址在富县西45公里直罗镇附近,辖区约为今富县西部。东汉废[2]

祋祤县,汉景帝二年(155)设置。因军士祈祷得名。学界通常认为故址在今耀县东500米河南堡,辖区约为今耀县地、铜川市城区全部及郊区中部,曹魏废[3]。“祋祤”二字分别注音为“duì”、“xǔ”。耀州区当地传统读音为“duō xū”。《康熙字典》,“祋”又广韵“丁活切”,音掇,颜师古读。可见,历史上早在唐代就有读“掇”音者。“丁活切”即“丁”字的声母与“活”字的韵母相拼,即“d-uo,说明当地传统读音“duō xū”是有历史依据的[4]。当地学者陈晓捷认为今耀县水泥厂所在地。《石倩碑》 的出土地耀县水泥厂家属区在厂区北侧。多年来在这里曾发现大量的汉代墓葬,这说明两汉时期这里是墓葬区,因此当时祋祤县治不可能建在此处[5]。本文以为两汉祋祤县治虽不在耀县水泥厂家属区一带,但亦应距此(汉墓群)不远。结合《陕西文物地图集》初步推析颇疑祋祤县故城与塔坡遗址[6]有渊源。而附近的杨家崄遗址[7](孙塬乡杨家崄村西北500米)则颇疑系祋祤县故城附近的居民区遗存。

《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杨守敬认为上述二十六字注文是关于沮水的,各本却错入在《漆水》注下。杨氏将其移至此处。(守敬按:此二十六字各本错入《漆水》篇盖自北而南矣下,今移此[8]。)

《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

杨守敬、胡渭等考证(漆)沮水本来是渭河的支流,自郑国渠开凿后,沮水方循郑渠入洛水,而不入渭水。(守敬按:按《禹贡》,漆沮本入渭,不入洛,自郑国引沮水循郑渠之道,遂不入渭而入洛。胡渭云,《汉志》沮入洛,据郑渠既开后言之,其说是也[9]。)

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亦曰洛水也出冯翊北。

杨守敬认为上述十八字注文是关于沮水的,各本却错入在《漆水》注下。杨氏将其移至此处。(守敬按:此十八字,各本错入《漆水》篇周太王去邠上,今移此南原[10]。)

《史记 夏本纪 索隐》曰,《说文》以漆沮各是一水,孔安国独以为一。是司马贞所见《书 传》本作一,后人据《毛传》改之也。《渭水注》,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也。漆沮本非洛水,自沮水循郑渠之道,下流入洛,故以洛水当漆沮。是符《禹贡》、《本纪》之说。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

燋石山,注疏本中杨守敬疑即石堂山。(戴改燋作谯。守敬按:《说文》,燋,所以然持火也。此燋字不误。戴改反误。按《一统志》,石堂山在中部县西北七十里。《水经注》燋石山,疑即石堂别名[11]。)而按《说文》:“燋,所以然持火也。”本文以为燋石很可能与铜川当地优质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关;而燋石山亦应即铜川市当地盛产优质煤炭的矿山。按《关中水道记》:“沮水会玉华川,南出玉华山驻銮崖,唐故玉华宫在焉,山水之所以名也……玉华水,俗称缠带谷水,谷亦遗谷也。”颇疑燋石山与今铜川市玉华煤矿等附近的凤凰岭有渊源。

檀台川与檀台水,按《关中水道记》:“沮水会玉华川,南出玉华山驻銮崖,唐故玉华宫在焉,山水之所以名也……玉华水,俗称缠带谷水,谷亦遗谷也。”当地学者黄卫平认为“缠带”是檀台的方音谐音。故《关中水道记》载“玉华水”即《水经注》中所说记“檀台水”,檀台川即玉华川,当有道理。因为在北魏时期,玉华宫未建,因宫得名的玉华川之名亦未诞生,当时只有檀台水,并有地名檀台谷。而檀台山的位置,当地学者黄卫平等经过实地调查认为“玉华宫南二十里许”的“大高岭”,指凤凰岭,为玉华宫四周最高岭,高1671米,山顶有林业局所设嘹望台,在这里可以清楚地观看四周山林自然状况……檀台山即后被改名的凤凰山,檀台水被易名玉华水,后被文人记入了游记和笔记中俗号檀台山”的地名被历史湮没了[12]

宜君水,宜君水和沮水,当地学者陈晓捷认为是今流经耀州区的沮河在不同地段的称呼[13]

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迳祋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祋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

黄嵚水,史念海先生认为所谓黄嵚水乃出自西北石门山。今石门山巍然犹在,山下之水正是东南流,至柳林镇东南入于沮水。沮水再东南,经耀县城西,又南与漆水合流,东南注于洛水[14]

云阳县(故城),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汉属左冯翊。东汉末废[15]。按《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等记载,当地学者认为汉云阳县和甘泉宫合用一座城[16]。城墙遗迹在甘泉宫遗址很明显,城墙周长约5660米,夯土筑瓜。夯层坚实清晰,残高5米,宽8米,局部段落地面已无迹可寻。南、北,西三座城门可见位置,以西城门最为明显,位于今城前头村西的城墙中段。据调查,墙西有通向城内的走道[17]

铜官水,当地学者陈晓捷认为铜官水就是今天的漆河。漆河与沮河分别从今耀州城东、 西侧由北向南流过。两河在耀州城东南交汇后,东南入今富平县界。依《水经注》所述,祋祤县治所在地在漆沮二水汇流处北侧的原上,那么,其地就应当是在今天耀州城(即宋代华原县、耀州州治)北的塔坡(古称步寿原)上…..此处之宜君水即今耀州城西侧的沮水,铜官水即今耀州城东侧的漆水,今漆沮二水在耀州城东南合流后,东南流出岔口,进入富平县界。这与《水经注》对于沮水合流之后走向的记载完全一致(见下图)[18]

土门山,《魏书·地形志》载,北地郡土门县有土门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华原县条载: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以距离而论,当地学者陈晓捷认为此土门山即今耀州城东南的东乳山和西乳山。并推论唐代华原县就是今耀州城所在[19]

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

怀德城,在陕西省富平县怀阳城。东汉建安时,因秦汉旧县名曾于此置怀德县。三国魏迁位于今宁夏吴忠县之富平县于此,初为寄治,西晋为实县[20]

汉太上皇陵, 也称万年陵。为汉高祖刘邦父亲刘煓(tuān)的陵墓。在富平县石川河南岸的荆山塬东端断塬与西安市阎良区的交界处富平县城关街道办姚村南2千米)。有毕沅撰书的石碑。汉太上皇陵的封土为四棱台状覆斗形,东西残长55米,南北残宽50米,残高12米,夯土5厘米至15厘米。陵墓底部呈方形,占地面积为6670平方米。顶部为平面方形,东西残长26米,南北残长约30米,中心有一“凹”字型坑。皇陵南20米处竖立高4米高石碑一通,镌刻:“汉太上皇陵”五个大字,为“御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富平县事吴六鳌立石”。2003924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栎阳故城进行勘察试掘的同时,对该陵园也进行了调查和钻探,收获颇丰。由钻探得知,太上皇陵在覆斗方形的封土下,墓坑四边正中各有一条斜坡墓道,以东墓道最为长大,长达82米,宽10—35米。这证实了《皇览》所谓: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后汉书·礼仪志下》注引)的记载不妄,因而也说明太上皇是按帝礼葬的。太上皇陵西北120米另座落一座合葬的后妃墓。陵园的东、南、北三面发现地下有墙垣遗迹,基本上把太上皇陵墓和 后妃墓包围在内,这大致和长陵帝后共一陵园相仿,反映了西汉初年的陵园制度。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汉太上皇在栎阳宫去世,“葬万年”。“万年”是吉祥语,高祖以此作为太上皇的陵名,“万年陵”亦称“太上皇陵”、八角冢。(关于荆山塬,你知道多少?富阎新区  4月15日

土门南原,按注文“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推析,则土门南原具体位置亦在富平县石川河南岸的荆山塬东端断塬与西安市阎良区的交界处。

沮水东注郑渠。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皆畮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命曰郑渠。

郑渠即郑国渠,中国古代关中平原著名的人工灌溉渠道。今泾惠渠前身。秦王政元年(前246),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建议,并由其主持开凿。自中山西瓠口(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和石川河(古称“沮水”),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三百多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关中成为沃野。为泾水流域主要灌溉系统。汉代又开白渠,唐代郑、白两渠趋于混合,合称“郑白渠”。但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逐渐湮废[22]。郑国渠示意图(摘自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编,水利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0,19页)

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

宜秋城,故址在泾阳县西北。《水经注》载:郑国渠自中山瓠口东流,迳宜秋城北。前秦皇始二年(352),后赵司马杜洪被苻健赶出长安后,屯于宜秋,为其将张琚所杀,琚自立为秦王,被苻健击斩[23]咸阳市地方志认为宜秋城即今泾阳县王桥镇[24],本文颇疑宜秋城与王桥镇赵家沟遗址有关。(备注:王桥镇赵家沟村·西周、汉遗址)位于泾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暴露灰坑多个,采集有西周的泥质或夹砂灰陶绳纹鬲、罐残片,以及汉代的绳纹板瓦、简瓦[25]。)

郑国渠首古名瓠口”,郑国渠首遗址位于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北(战国~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系引泾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因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而得名,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16年),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其灌渠全长约300余公里,可灌溉关中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农田1万余顷,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1980年钻探、调查,渠首位于泾河出口东南3公里。发现东西向拦河大坝1座,原坝长2 650米.除长约450米的河谷部分被冲毁外,其余阶地部分基本保存.坝体夯筑,断面呈梯形,岛68米,基宽150米,顶竟20米。坝南阶地散布大量秦汉时期瓦砾,坝体上有汉代陶窑和墓葬分布,坝东侧发现引水口及渠道遗迹。在渠首周围长约7公电、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还遗存汉白渠,前秦、隋、唐引水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等渠首遗址,发现历代渠道20余公里,水坝、引水口、退水口、闸槽、水尺等遗存10余处,水利碑刻及摩崖题刻20余通(方)。被誉为中国水利史的天然博物馆;(参见《史记·六国年表》、《史记·河渠书》)[26]

图片摘自泾河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中山(仲山),位于成阳市淳化县西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被誉为西安、成阳的后花园;自秦汉以来就是皇家的避暑胜地。仲山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是泾河大峡谷,也称“关中第一峡”,长25公里,谷深200 -400米,谷宽80-20米,曲流十分发达,年平均径流量19.11亿立方米,河流穿行在三迭二迭系砂页岩及寒武奥陶系峡谷之中,峡谷蜿蜒曲折,两岸悬岩峭壁,风光秀丽,河道多激流险滩,其气势颇为壮观,堪称“关中第一大峡谷。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兄刘仲曾隐居于此山,晚年以采药为生,在一次尝试草药药性时不幸中毒身亡,刘邦为纪念其兄长,在此山专门修建了仲子庙,并把其兄隐居的这座山封为“仲山” [27]。按此则上述郦注“俗谓之仲山,非也”应是道元之误判。

“仲山”是淳化泾阳两县的天然分界岭,其主峰钻天岭海拔1600米。“仲山”名称来由说法有二:古语有“伯、仲、叔、季”之说,仲排第二,因关中区域东有嵯峨山,西有九嵕山,此山居中为二,故而称为“仲山”。另传说汉高祖刘邦兄长刘仲长期居住此山,山上原来修有仲子庙,故而称为“仲山”。(摘自淳化仲山森林公园一日游淳化百姓传媒 2017-05-10)

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迳嶻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

舍车宫,位于泾阳县白王乡扬赵村东、冶峪河西岸。遗址面积东西约8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区堆积有汉代绳纹方砖、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质水臂辱建筑材辩遗物,文化堆积层厚达40-60厘米。舍车宫是汉代长安通往西北耍速上的一个重要行宫.投武帝行幸甘泉时常取道于此.因道路崎岖,在此弃车乘骑,于是建宫,因名日‘含车宫”。[28]

嶻嶭(jié niè)山,按《四夷郡国县道记》:嶻嶭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一名慈峨山,[](俗)[]嵯峨,山顶有云起即雨,里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29]

池阳县故城,西汉惠帝四年(191)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俗名迎冬城。《汉书·地理志》 池阳县注引应劭曰:在池水之阳。因名。汉建池阳宫于此。西晋属扶风国。北魏为咸阳郡治所,北周废[30]

按上述注文:(郑国渠)“绝冶谷水”、“绝清水”、“与沮水合”。蒋超先生认为郑国渠在渠道工程布设上,有一个大胆的创举,即将沿线与渠道交叉的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河“横绝”,拦河水入渠;由于这些河道流量较小,在河道中修建一些临时工程即可拦截河水入渠,使郑国渠沿渠流量渐增,对保证下游灌溉有重要作用,但在穿越沮水(即石川河)的记载中,没有使用“横绝”字样,也未作具体记述,有关郑国渠横穿诸水的办法,缺乏具体记载:而两条水道相互横穿只有平交和立交两种可能,有人认为《水经注》记载的郑国渠“绝”诸水,是与诸水平交,而且平交处并无闸门控制。其实,这是难以做到的,从工程技术角度来说,当时可能已采取了原始“立交”技术,从而解决了既能彼此隔开,避免干扰,又能各走各道,通流行水。具体工程措施可能是一种原始形态的简易渡槽,架设在所穿过的天然河流上面,形成像《水经注·渭水》(备注:应为《水经·渭水注》)记述的那种“飞渠”,这种“飞渠”技术,明确应用于当时的国都长安,与郑国渠相距很近,其时约在两汉,上距秦代也不远;而且“飞渠”(架槽)引水入城”其技术难度显然比郑国渠二水之间的立交更大些”。据《水经·沮水注》记载,郑国渠过太上陵南原下后向北转弯,在相应的高程“与沮水合”,然后分为两股,一向东南流,即石川河,直人渭河;另一向东流,即郑国渠,其中亦有部分沮水,故有“沮循郑渠”之语。渠水入沮水后,依河槽行水,在适当高程,分水向东,渠线取道当沿城南东行,据20世纪80年代现场察勘,在西安市阎良区断垣村与康桥镇之间,尚有郑国渠穿越石川河的工程遗迹,与《水经注·沮水》的记述相符[31]

而西北大学《郑国渠》编写组认为横绝工程是平面交叉的,采用在较小流量的河流如冶谷、清、浊诸河道中修筑拦河坝,拦截河水人渠的方法,在郑渠穿越沮水(今石川河上源)这样流量较大的河流时,采用导流堰的形式,将常流量引入渠道,而主洪或洪水大流量经退水渠泄入下游河道。《水经注》记载郑渠经过浊谷水、清水时“绝”,而至沮水时是“与沮水合”,其下分为两股,一股东南流,即石川河,直人渭河;另一股东流,即郑国渠,其中收入大部分沮水,故有“沮循郑渠”之语。1974年联合调查组勘察,在阎良区断垣村与康桥镇之间,石川河与苇子河一带,发现有郑渠横穿石川河的“横绝工程”遗迹[32]。平面交叉横绝方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赞同,如叶遇春主编的《泾惠渠志》等即用此说。但《中国水利史稿》(上册)的作者不同意平面交叉的观点,认为在人工灌渠与天然河道纵横交错处,自然平交或建闸控制均无可能,从文献上和考古上都尚未发现在秦代有这样的技术工程。“从工程技术角度来说,当时或已采取了原始‘立交’技术,……具体工程措施或是一种原始形态的简易渡槽”[33]

据李令福先生考证(2001116日李先生曾随中央电视台《郑国渠》摄制组到荆原东侧的庙口与魏村之间进行现场考察)石川河东岸有沿秦村、唐村到庙口的引水渠遗存,在庙口与魏村之间折向东偏北,东通苇子河。没有发现石川河中有拦河坝或导流堰的遗存,但郑渠在荆原南侧流来,为了保持一定的高程,郑渠沿原东缘北折一段距离后才注入沮水(今石川河),而东岸引水渠遗存在郑渠汇沮处下游,郑渠水流完全有可能部分地流注入沮东渠,实现跨流域输水。故此在阎良北部荆原东北侧,郑渠过今石川河之处,有一些人工渠道遗存,反映出平面交叉的横绝特征……而从后来许多河川地理变化分析,只能是郑渠平面横绝河道造成的。而按上述注文“浊水……东南出原注郑渠”……说明浊水故道在郑渠下游消失了,后来走的是郑渠故道。浊水全入郑渠且后来一直夺郑渠故道为自己流路,充分说明了郑渠“横绝”浊水时必是平面交叉形式。与此相似,郑渠合沮水后,沮水一分为二,一支南流为石川河,一支沿郑渠故道东流,《水经注》叫做“沮循郑渠”,说明沮水主流夺郑渠。这也应该建立在郑渠与沮水平面交叉基础上。而采用平面交横绝方式,可以把诸小河流水汇总到郑渠中来,保证了水源,使其沿渠流量渐增,对保障下游淤灌有重要作用。而且涸出的诸河下游河道,可淤灌成耕地,有人估计,这几条河流横绝后,通过放淤可造成耕地约十万亩左右[34]。如系渡槽横绝方式,则只能引用泾河之水,如此要运输三百余里来淤灌不太可取,流量也不足,放着沿途诸川之水不加利用也是无法说通的[35]

鉴于当年西北大学《郑国渠》编写组及李令福等诸先生所作的大量实据性考证,本文以为郦注(郑国渠)“绝冶谷水”、“绝清水”、“与沮水合”所涉横绝工程主要是以平面交叉为主。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万年县,高祖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

有学者认为过浊水后至沮水这段渠线谭图(《地图集》)走的是荆原以北路线,而其余皆绕荆原南侧东行,然后绕其东侧北折一段距离后合沮水。太上陵至今仍耸立于阎良北侧的荆原上,当地乡亲妇孺能详,而《水经注》明记郑渠此段“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谭图绘在了太上陵以北[36],显然是错误的[37]

曲梁城,即黄白城。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十里。《水经·渭水注》:清水径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元和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38]   

万年县故城,西汉高帝分栎阳县置,与栎阳县同城而治,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北周明帝二年(558)移治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与长安县同为京兆郡治[39]

栎阳宫,秦宫殿。秦献公时修建。遗址在今陕西临潼武屯镇东北的古城屯中[40]

有学者以为《禹贡》导渭的漆沮无疑应在泾东,泾东郑国故渠附近为沮洳之地,以沮洳之地探索沮水浊水下游的漆沮,是先秦时漆沮的最好注脚。而此时洛水别无它称,只是在郑国渠修筑后,原来南流人渭的沮水人为地改为东流,沿途接纳泽泉水的漆水,故漆沮水名称东移至洛水。两汉时孔安国、桑钦、班固皆认为沮水入洛,而不入渭,即是例证。随着郑国渠湮塞,沮水南流为石川河又入渭。后世一些学者由于不辨其间转变过程,一误而再误。[41]

又西南,迳郭{艹狼}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

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

{艹狼}城,具体不详。

泽泉水,一名泽多泉。在今陕西富平县西。[42]

薄昭墓,薄昭是薄姬的弟弟,高帝七年(公元前212)为郎。高帝死后,他跟随其外甥刘恒和姐姐薄姬到了代地。吕氏宫廷政变被粉碎之后,周勃、陈平和刘章等迎立刘恒为帝。刘恒即帝位后,薄昭出任车骑将军,被封为轵侯。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薄昭因坐杀使者,自杀。薄昭死后,文帝亲临吊唁,安排后事,把其舅父葬于他外祖母魏媼墓附近。薄昭墓位于临潼区康桥乡和关山乡一带[43]

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

当道城,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44]

频阳县故城(频阳宫),战国秦厉共公二十一年(456)置。治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西汉太初元年(104)属左冯翊。地居关中至北边交通冲要[45]

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

莲芍县故城,故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水经·渭水注》: 白渠又东南径居陵城北,莲芍城南[46]

沮水又东,迳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光武故城,具体不详。

粟邑县故城,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汉书·薛宣传》: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 () 朴易治。三国魏属冯翔郡。北魏废入白水县[47]。杨立业结合《水经注》所载考证认为,“粟邑县故城应在重泉县故城”,在今蒲城县钤铒乡重泉村。其(郑国渠)渠线正位于其北侧。[48]

李令福认为郑国渠路线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自西向东,循北原而行,修建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淤灌面积。在当时的测量技术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选定这条渠线是难能可贵的[49]


[1]《中国水名词典》

[2]《陕西百科全书》

[3]《陕西百科全书》

[4]摘自《祋祤考》(编者注内容),铜川区委史志办,耀州史志公众号,2018-03-07

[5]陈晓捷:《祋祤再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月,第28卷第3

[6](备注; 塔坡遗址位于耀州区城关镇北城门外300米处,为新石器时代、汉、宋~金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5.5米,暴露灰坑、红烧土层多处,地表遗物丰富.采集陶片属仰韶文化的前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划纹及黑彩,可辨器形有钵、细颈瓶、尖底器等:属汉代的有灰陶篦纹罐等,80年代还暴露宋金时期的平面马蹄形陶窑多座,出土青袖刻花.印花碗、盘、碟残片及漏斗形匣钵、支垫等。)《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176

[7]备注,孙塬乡杨家崄遗址,商~周遗址,位于漆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暴露灰坑多个,采集陶片有泥质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锥刺纹.可辨器形有鬲、盆、罐及圈足器等。)《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176

[8]《水经注疏》,卷十六沮水条

[9]《水经注疏》,卷十六沮水条

[10]《水经注疏》,卷十六沮水条

[11]《水经注疏》,第1453

[12]黄卫平著,铜川文史12铜川史遗,三秦出版社,2013.03,95

[13]陈晓捷:《祋祤再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月,第28卷第3

[14]史念海著,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08月第1,618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淳化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淳化文史 5,,,22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淳化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淳化文史 5,,,22

[18]陈晓捷:《祋祤再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月,第28卷第3

[19]陈晓捷:《祋祤再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月,第28卷第3

[2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21]富平县志办:汉太上皇陵,富平县政府网, 2018-5-28 

[22]河海大学《水利大辞典》编辑修订委员会编,水利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0,19

[23]《咸阳大辞典》

[24]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阳市志 2,三秦出版社,2001.12,第84页

[25]《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433

[26]《陕西文物地图集》(下),第433

[27]华商报社主编,游遍陕西森林公园,西安出版社,2014.06,136

[28]泾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泾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08,679

[29]李昉编纂;夏剑钦,王巽斋校点,太平御览 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07,386

[3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31]蒋超著,郑国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8-9

[32]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郑国渠》编写组:《郑国渠》,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

[33]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34]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郑国渠》编写组:《郑国渠》,陕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

[35]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12月第1,197

[3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2)56页,中华地图学社,

[37]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12月第1,195

[3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3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0]《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4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史念海教授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6,192

[4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3]摘自临潼区旅游景点:西汉薄昭墓

[4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45]《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4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8]杨立业:“郑国渠白公渠渠线考证”,《陕西水利·水利志专辑》1987年第2期。

[49]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12月第1,1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四)
上官上官
漳河概况
《水经注》郦道元
水经注 卷二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