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本章紧承上章。孔子认为,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差异。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注释】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不会因后天的学习而改变。”
关于“上知”“下愚”,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下愚”就是“困而不学者”。
《汉书·古今人表》载:“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xiè)与之为善则行,鮌(gǔn)、讙兜(huān dōu)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於莘(yū shēn)、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其意是,如尧、舜这样的人,禹、稷、卨辅佐他们善行天下,就会受重用;像鮌、讙兜那样想做恶事,便会被诛灭。尧舜这种只做善事,不听信谗言,更不会受利益和欲望诱惑而去做恶事,就是上智之人。如桀、纣这样的人,龙逢、比干想帮助他们善行天下却被杀害;於莘、崇侯这类奸佞之人在那里怂恿为恶,反而得到宠幸。不讲仁义道德,一起为恶才能得到重用,为善反招杀身之祸,就是下愚之人。如齐桓公这样的人,自己没有坚定的德行,遇到管仲这样的良相,就给社会带来繁荣稳定;遇到竖貂这样的佞臣,就会导致社会动乱衰亡。自己没有很好的定力,贤才辅佐就能够为善,庸才辅助就可能作恶,那就是中人。
孔安国认为,“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上智之人没有任何办法让他干坏事,下愚之人则没有任何办法让他干好事,即“上知不必移,下愚不可移”。除了这两种人之外的大多数人都可以“移”,而且也应该“移”。《论语·雍也》里,孔子就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作为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和方针。
“上智”是善,“下愚”是恶。现实生活中,“下愚”并非不可移,而是不肯移罢了。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只要我们在“习”上多下功夫,认真修道,锲而不舍,最后一定能够改过迁善,恢复本性,成就仁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注释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乱谈之二十六
【第408期】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3章》怎样理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一起学《论语》17.3阳货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毁掉你的不是平庸,而是故步自封(踌躇满志无信,妄自菲薄无为,上知不移信念,仁义礼智信;下愚不移庸碌)为己而为,不固步自封,应突破自我,与时俱进!战胜自我,经历了才能成长,如何在成长中有纠错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