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3-15)

      孔子以博学知礼闻名,而且对周礼特别尊崇,对僭礼的言行相当反感,时时处处都在倡导尊礼守礼,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自觉践行并全力推崇他关于“礼”的主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为太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每事,每件事、任何事。

      问,发问,请教、向别人请教。

      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此处指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鄹人之子,这里指孔子。

      是,代词,这。 

【译文】

      孔子进入鲁国太庙,每件事都发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这话后说:“这正是礼呀!”

      此章记述的是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司寇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司寇位次于三公,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各诸侯国亦置此官。孔子后因与鲁国权臣季氏政见不合而辞官。

      当时,孔子进入鲁国太庙参与祭祀大典时,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要仔细询问。于是就有人嘲笑说,谁说那个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礼知礼?我看他什么都不懂,到了太庙以后,什么事情都要问!

      其实,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到太庙参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以避免出现任何差错,既体现孔子虚心学习的品德,又表明孔子对周礼恭敬的态度,这正是“知礼”的具体表现。

      但将此章置于《八佾》,应该还有更深层的言外之意,钱穆先生就认为孔子是“明知故问”。鲁国太庙涉及祭事的礼乐仪式,孔子并不是不清楚;所陈礼器,孔子并不是不认识。但其中有些仪文、礼器出现在鲁国太庙显然属于僭礼越礼,孔子又不能明言批评斥责,所以明知故问,以此表达深刻的讽刺和委婉的抗议。而普通人不识个中深意,只能看到表象,认为孔子不知礼。孔子却不加以辨驳,只以此语发人深思,希望时人有所领悟省悟。

      当然,孔子也可能真有“不知”的一面。人非生而知之者,诚心请教、不耻下问正是孔子的优良品德。“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首五言律诗《每事问》,当成为我们治学承礼的座右铭,以激励自己不耻下问、不断上进,努力做一个勤奋好学、知书达礼的现代文化人、文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佾篇第三 3.15
《论语》全文翻译 3
八佾篇第三
《论语·八佾》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14-26)
【第55期】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15章》孔子因何说“每事问”就是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