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富与贵人之所欲也(4-5)

孔子并非只主张人们要坚守仁义、不求利欲,其对利、欲也有着正确的认识。孔子认为,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处于生活贫穷、流离失所的状态,都希望得到富贵,但是应该通过仁德的方式和渠道去获取。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去,摆脱、离开。

恶(wū)乎,于何处,怎样。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功夫。

违,违背、背离。

造次,仓促、匆忙、紧迫。

颠沛,流离失所。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会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解决它,就不会去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称为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会背离仁德,在最为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仁”重在仁之用。人们应怎样做才能保持仁者的风范,是孔子一直高度重视、大力推广的大事件。

先看富贵。财多为富,财多则为他人所羡慕;位高为贵,位高则为他人所崇敬。人生在世,没有不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想办法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孔子认为“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如果不是通过正道所获取的富贵,君子则不会去享受。

再看贫贱。乏财曰贫,财贫则容易陷于冻馁;无位曰贱,位贱则容易被人欺凌。人生在世,没有人会喜欢长期处于这两种境地,也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摆脱。这与希望获取富贵一样,也应该通过正当的方式去达到目的。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摆脱贫贱,君子则宁愿困于贫贱。

这种正道就是“仁”。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非法手段、竭尽所恶来成就功名利禄,这种人就不能称之为“君子”,而是伪君子、两面人。真正的君子每时每刻都会心向“仁”德、身处“仁”境,须臾之间(一顿饭的功夫)都不敢违背“仁”的要求。

关于“造次”,有学者认为应是与“颠沛”相对应而提出。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居多,长期居住于某地较少,“造”应理解为造访,“次”则应为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场所,“造次”应为到达暂时停留的地方。当然,孔子每到一处,也只是暂时的停留,所以解释为“匆忙、仓促”也未尝不可。这两种理解,都是孔子对自己一生求仁的真实记录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总之,常人之情、人之常情都好富贵而恶贫贱,而富贵贫贱皆外来之物。如果无端获取意外之财,常人会为之大喜,而君子却会感到畏惧,所以“不处”“不去”。如果以不良不法手段获取富贵、摆脱贫贱,则会有大祸降临,君子更会坚持“不处”“不去”,而甘愿守贫贱、远富贵、守仁德。这种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为政者更当细细品味领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一顿饭的功夫,也不离开仁德(4—5,讲于2021年6月30日)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5章
富贵索求不违仁——《论语》悟读【69】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名利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