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6-26)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说不是僵化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也从不要求世人刻板地遵守,而是注重将周礼融入实践,将“仁”贯穿在世间日常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宰我:姓宰名予(前522-458年),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小孔子29岁。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从:跟着、追随。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要这样呢?
逝:离开,逝去,到什么地方去。
陷:欺骗,陷害。
罔:迷惑,愚弄。

【译文】
宰我问道:“假如有人告诉仁者说井中有仁,他应该跟着仁进入井中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仁者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陷入井中;仁者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能言善辩,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宰我所问的问题比较尖锐。“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关于此处的“仁”有两种解释:一为“仁”,如果说“仁”在井里,仁者会不会进入井里去求仁?二为“人”,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仁者会不会跳进井里去救人?这两种理解都暗含宰我担心仁者上当受骗、遭人陷害的意思。

《朱子集注》认为这是“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宰我擅长言语并名列言语之首,但德不如颜回,对仁诚敬不够、信得不深、行得不力,对执着行仁有思想顾虑。《论语》中孔子对宰我曾有几次批评,按常态孔子应该批评他。但这一问可能正中孔子下怀,恰好问到了关键处,所以孔子没有给予批评,而是旁敲侧击进行答疑,借此阐述自己的观点。

行仁也好,救人也罢,君子肯定会采用应有的行动。但是,君子到了井边会察觉到井里是否有“仁”或“人”。如果有,肯定会进入井里;如果没有,自然就不会轻易陷入井里。换一句话说,君子可能会被人欺骗来到井边,但君子不会迷惑,到了井边一定会发现自己是否受到欺骗。孔子用浅显的比喻鼓励宰我放下疑虑,因为君子在推行仁德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欺骗,但绝不会因此而改变所行的仁道;真正的仁者一定是智者,欺骗只是一时,真君子则能立刻引起警觉、迅速辨别真相,并自始至终保持行仁的果敢。

《孟子·万章》记载有“校人欺子产”的故事。“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产肯定知道校人将鱼烹而食之却佯装不知,作为小人的“校人”却到处宣扬子产不智,其智与不智、仁与不仁,一目了然。

现代社会也常常遇到这种尴尬,面对倒地老人“扶与不扶”的问题,一度时期几乎成为时代困惑。孔子在本章早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君子行仁,义不容辞,但一定要注意行仁而不能自陷于井,要在充分保全自己不受陷害的前提下行仁。遇事不刻板,相机据实情,权变巧应对,仁义值千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日课146:不要去触碰一个人的底线
日课 | 《论语·雍也》26
论语6.26
2009年10月16日《论语·雍也第六·26》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孔子经典名言解析
【经】《论语》雍也篇(26---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