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窥《颍上杂志》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中间的地方志,从来就有“一地之百科全书”的美誉。我们常说传统文化,其实她就“藏”在古往今来一部一部的地方志中。

皖北的古县颍上,《左传》中有其名,《史记》中有踪迹。够古老的吧。而颍上修志的历史,似乎晚了一些。

但“好饭不怕晚”。恰因为晚,可以有参照,有借鉴。大明朝嘉靖五年(1526),颍上人终于创修了一部《颍上县志》。纂修地方志,堪称一地的文化工程,古今皆然。可以设想,首部《颍上县志》纂毕刻印,在当时的官方和民间,一定会带来“弹冠相庆”的效应。开过“出版发行座谈会”之类,也在情理之中。

有明一朝,颍上曾三次修志。嘉靖五年后,万历三年(1575)、三十九年(1611)又有两次续修。可惜,这几部志书,今已不存。惟仅存的万历间知县张大业作《颍上县志序》中,有“矧古志成于嘉靖丙戌,体例完备,当乙亥重纂”云,似可小窥彼时的修志信息。

1995年版《颍上县志》,录有原县地方志办公室老主任吴多桢先生的《颍上县历代修志时间小考》。其透露,清顺治十二年(1655)、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六年(1826)、同治九年(1870),颍上先后四次重修或续修县志。其中顺治和道光年间的志,2010年前后,原县地方志办公室有整理点校本出版。

其实有清一代,颍上不只修了四部县志。乾隆十七年的《颍上县志》修竣后,当时的知县许晋还把志余之“边角料”,归拢起来,集为另一部志,名为《颍上杂志》。

可以说,《颍上杂志》在颍上修志历史上,是一部较为独特的志书。它非“正志”,却跟“正志”有着辅成联系。它非“野史”,却同样有着那么一种“野性”。其记载范围更广泛,取材的视野也更开阔。读来,应该也更有其趣味。

可惜,这部志今也不存。只能从道光志中,管窥其点滴。

其一云:颍库中有石,长二尺余,阔二尺。其屑可医心病。相传明时陨星,贮库后砌入壁者

这是说,明代落下一块陨石,后来砌在县库的墙壁中了。且这块石头,传说还能治病。

其二云:民田有“金银铜铁”之号。城东下元地腴,宜蔬,莳谷则倍收,谓金地;附城郭者,银地;垂冈一带势尚高,谓铜地;济河一带宣泄无由,旱潦两困,谓铁地

这是颍上田地的贫瘠与薄厚。至少在20世纪视之,也大体如此。

该志又云:浙东树桑数年,接以新枝,则叶柔而质厚,饲蚕有力,吐丝有明,故材中绣;否则名为野桑,鄙不适用。颍上皆野桑,无枝可接,其叶薄小而力微,丝硬少光,仅堪织绢。蚕桑之利未普如此

这里说的是,颍上栽桑养蚕未能普及之缘由。

《颍上杂志》中究竟都记了什么?早已无考了。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以上零散信息的管窥中,似可见其内容之杂,分量之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踪迹|会老堂内欧公像,谁人立碑谁珍藏           李援朝
阜阳牛文化|圣人乘着牛车来,颍上从此沐春风
书记被迫逃亡羞辱了谁?
安徽第三人口大县,“华夏第一相”管仲故里
颍上县开展2017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颍上新闻网
扬州图书馆馆藏扬州地方志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