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实战辩证法

我一直按照“力量建设与使用”的逻辑解码《孙子兵法》,并将其十三篇流程化,每一篇结构化,开发出了每一篇的操作实务、方法、工具或模型的操作体系。

但始终感觉这背后应该有一套思维方式存在,本质上是《孙子兵法》这套思维方式赋予了它实战的生命。

前不久,看到了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评论的一段话,被触动了,直觉告诉我,《孙子兵法》操作体系背后的思维模式,就是其典型的中国先秦时期的实用辩证法。

他是这样说的:“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重点在揭示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以取得事物或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而不在强调概念或事物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

就是说,先期时期的辩证法是实用的辩证法而不是概念的辩证法,对立的两端是互补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这与《矛盾论》所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多次学习《矛盾论》,系统学习并写体悟写了两次,思考孙子兵法实战辩证法的过程中,也不断参考其观点,故本次整理按照《矛盾论》的框架来完成。

一、教条的孙子兵法皆为主观错误

历史是无情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兵书皆失传,孙子兵法却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而且得到中外各国各领域人士的高度关注,显然不是某种人为力量的推动,而是它自身内容所散发出来的强大势能。

孙子兵法内容的“势”,我想必然来自于它的实战性,只有在它六千言里体悟到能够打胜仗的东西才会学它、用它、传它。

然而,它的实战性一定不仅仅是原则原理性的东西,而是用活这些军事原则,这在孙子兵法中叫做“势”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说:许多国家颁布的军事条令书上,都指示了“按照情况活用原则”的必要,又都指示了打败仗时的处置方法。前者是不要指挥员因死用原则而主观地犯错误;后者是当着指挥员主观地犯了错误,或客观情况起了非所料的和不可抗的变化时,告诉指挥员怎样去处置。

就是说,主观认识要与客观现实相符才能打胜仗,才能发挥这些军事思想、原则的作用。

而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条主义中不能自拔,军形篇有“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虚实篇有“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的说法,有人就像“龙场悟道”一般,似乎突然豁然开朗一样地认为,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十个打一个,而不是一个打十个。

集中兵力这是个兵学常识嘛,大家都懂,关键在于怎么用,蒋百里当陆军学校校长时,有一次问学员“一个打十个怎么打?”

结果这些学员一脸懵,不知道该怎么打,蒋百里说:“很简单,一个一个地打。”

蒋百里给出的方法,看似平淡,实则既没有偏离集中兵力原则,又基于现实条件运用了兵法

可见,《孙子兵法》并非倡导以多胜少,也没有强调以少胜多,而是要我们基于现有物质条件,最大程度、高效的发挥作战力量的效力,即识众寡之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这也体现了“识众寡之用”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而不是去考虑超出这个物质条件限制之外的事情,那样得到的往往是空想。

因此,战争中很多战术都基于现实、现场条件而产生的,战场上如此,企业做市场也是如此。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抗美援朝,双方不断针对对方的战术而调整自己的战术,以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抵消对方的优势。

战场上,很大程度不是武器装备的比拼,而是战术体系上的较量

所以,学习孙子兵法切忌机械的、教条的学,要立足于现场、战场上彼我双方的形势和物质条件,不犯主观错误。

这个认识,应该来自于对矛盾普遍性认识。

二、孙子兵法中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存在,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我们认识战争、认识军事规律的问题。

孙子兵法中所强调的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没有绝对攻,也没有绝对的守,没有始终的正,更没有一直存在的奇,分合、虚实、利害、久速等也是如此。

而且孙子兵法辩证法的存在或成立,是基于对手的存在而产生,比如攻守这个矛盾,如果没有对手存在,它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具体的进攻或防守,或是攻守之间的转化。

这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或者说,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基于对手的运用而产生,它有处于静态时数量上的变化,也有动态时质的变化。比如,两军对垒时,各种行动属于内部的运动,相对静止,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当某一方出现失误,或调动对方出现我专敌分的时候,战机出现了,就到了质变的临界点,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我想孙子兵法每一篇都有其核心辩证思想,我们试着做个梳理。

①始计篇的辩证思想是“强弱”,篇中虽然没强弱的字眼,但“五事七计”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体现了其“强弱”的思想,这里首先要学会己方战斗生成模式,然后才能评估出对方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以此知力量之强弱。同时,既然清楚其战斗力生成模式,自然也就可以审势察机了。

②作战篇的辩证思想是“久速”,久与速体现的是战争消耗的本质,资源消耗与补充(重要一部分取决于战场形势)决定了战争的久或速。

③谋攻篇的辩证思想是“全破”,全与破是从军事目标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对象的目标不同,而且这些二者还相互呼应,相互起作用,这里的破,可以推动那里的全,那里的全,有利于实现另一个战场的破。

④军形篇的辩证思想是“攻守”,两种相对的作战样式,在孙子兵法的思想里,侧重的是攻守兼备,同时也强调攻守的转化。首先基于战场形势确定攻守的侧重点,然后通过“机”来实施攻守之转化。

⑤兵势篇的辩证思想是“奇正”,这是运用力量的两种相对的方向,正是显性的,是吸引敌人的兵力,奇是隐藏的,是打击敌人的兵力,奇正之间的转化在于奇的打击效应成立,即由奇变正,而这时候正的兵力或部分兵力又会转为奇,如此奇正相生,始终在创造效应,放大效应中实现着量的积累,直到达到质变的临界点,获得最终的胜利。

⑥虚实篇的辩证思想是“虚实”和“专分”,有所有余、有所不足构成了虚实,也为专分提供了依据。

⑦军争篇的辩证思想是“分合”,分合的运用为了抢占先机,需要配合兵以诈立的行军方式“后人发、先人至”的抢先到达战地,实现具有较强作战形式的攻势防御作战。

⑧九变篇的辩证思想是“利害”,利害之变,既有误导敌人误以为“利”是“害”,或者误以为“害”是“利”的“示形”思想,也有战场态势利害之转变的“因变”思想。

⑨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的辩证思想均以地为中心的“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既有自然地形之险易、广狭的辩证使用,也有人为所创造之高下、远近,还有战场形势之死生。这些处地的辩证变法,也非绝对,死地虽然危险,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化条件。

⑩火攻篇的辩证思想是“阴阳”、“寒暑”、“时制”,这是借助天时而作战的思想,其用一方面取决于条件是否具备,另一方面取决于政治上或军事的目的是否需要。

⑪用间篇的辩证思想是“先知与未知”,知与未知作为孙子兵法中一条重要线索,它决定着其系统的应用,尤其是先知的价值,可以制定合适的目标,匹配的兵力配置,恰到好处的力量使用。如果是未知,则需要战场上对阵形的观察,对现场侦察信息的判断等来决策,让胜负充满变数。

以上所讲矛盾对立项,仅仅是孙子兵法中的小部分,我认为的各篇中心辩证思想,涉及到具体操作还有很多,比如勇怯、治乱、进退、先后、动静、向背、予取、隐显、方圆、安危、劳逸、迂直、饱饥、刚柔等。

有人统计说,孙子兵法中有108对矛盾体,我没有详细统计,但直观感觉几十个对立项是存在的。

就是说,孙子兵法中辩证法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对立项之间都有矛盾、共存与转化的关系,它们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一定条件下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战场形势,要能够辩证的看待,在不利形势下,能够看到转化的条件,看到转机,尤其看到众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如果稍有不利形势就只看到消极的一面,那么战损崩溃点就太低了,战斗意志就太脆弱了。

我讲孙子兵法时始终强调,读孙子兵法要用阴阳法,这也是一种辩证法,既要从己方角度掌握建设力量和运用力量的方法,又要从彼方角度分析和评估力量构成因素与状态

三、孙子兵法中矛盾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性,就是因为构成力量的具体要素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组织,在孙子兵法中,虽然战斗力的基础要素是“道、天、地、将、法”,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可是具体的构成要素不同,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故战斗力也不同

因此,也就是有了不同的组织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就像红军时期,训练的重点是射击精准和体力,这是当时战斗力生成的主要模式,弹药不足故需要精准的射击来提高战斗力,战术上的游击战法需要体力与敌人周旋。

其“训令”重点讲这两个点是当时形成战斗的关键,读粟裕传记也讲,在浙江打游击时,每天早上跑上山,再跑下来,然后再吃早饭,这都属于针对性的“士卒孰练”。

故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一般规律看到个体的特殊性,也要由特殊性发展到一般规律,道、天、地、将、法这五经,是战斗力的普遍要素,到具体组织的时候,就要基于它具体的要素而形成独特的组织。

所以,我们不能照搬“五事七计”这个战斗力生成模式,要结合组织自己的特点、优势,所处阶段,行业态势等形成自己的战斗力模式

就像我们学习一个成功的战例,或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从这些特殊矛盾中找到一些普遍的因素,发展成一般规律,但你不能照搬这些一般规律,也不能照搬这些特殊规律,要再进入自己所处的特殊性当中,运用这些一般规律。

军形篇的“地生度”制阵之法,也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般性的规律是基于地形特点,地形容量配置兵力、兵种,实现人地平衡的称胜。

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这个一般规律,任何一支军队到同一个地形中都会制相同的阵形?

显然不是。

因为每个组织的兵力、兵种特点不同,即便在相同的地形上,也不可能使用相同的兵力配置,它不仅有自身的约束,还有对手的制约,面对不同对手,也要琢磨他的特点进行配置,否则被对方一眼看出虚实,则面临战败的风险。

抗日战争时,薛岳指挥的长沙会战中,就有他与日本指挥官阿南惟几心力上的较量。

很多时候,当两个指挥官经验、经历、指挥能力差不多的时候,比拼的就是他们的心理素质。

通常而言,战术上会更多研究对方将领特点,始计篇的“八权”,九变篇的“将之五危”,地形篇“六败”都因将领特点而变化,而在战略上往往考虑将领会少些,比如抗美援朝战场,我们并不知道会换掉麦克阿瑟,更多是考虑己方谁统兵更合适。

由此看来,我们要在孙子兵法一般性的操作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的抓手,变成我们自己的兵法,才是真正的读懂、学会了《孙子兵法》。我们读《孙子兵法》切忌教条式地读,切忌带着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去读。主观性完全以自己知识体系、自己经验范畴来理解,片面性是抓住孙子兵法中的某个点就无限地放大;表面化是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忽略了流程法、结构法、阴阳法的角度去深入解读。

作为孙子兵法系统操作的军形、兵势、军争、九变、虚实这几篇,它们的核心辩证法都需要演变成特殊性,变成某个组织独特的战法,形成独特的风格,比如攻守之转化,奇正之变,分合之用,利害之辨,专分之形成等。

四、孙子兵法矛盾之转化

之所以对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辩证法总结有感觉,就是因为他点到了《孙子兵法》中辩证法的核心特点,他们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又相互补充、渗透、运动以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

在兵法中,这种辩证之转化、渗透或补充,最终在古典军事思想中找到了一个词,即诸葛亮说的“因机而立胜”之“因机”。

这个“因机”高度概括了孙子兵法辩证法矛盾项之间的转化、渗透、补充和运动。

何为因?

《吕氏春秋》有一篇专讲“贵因”,所谓“贵因”,就是重视凭借、利用外物,顺应客观情势的意思。

《吕氏春秋·贵因》讲,禹因水之力,而成功治水;舜因人之心,而成功接受了禅让;汤武因人之愿,而成功取代了前一个朝代,实现了朝代的更替。因此,故因则功,专则拙。意思是,顺应、凭借外物就能成功,专凭个人的力量,就会失败。

这就是是《孙子兵法》所强调的外部环境约束和利用,从己方的力量特点、地形、地利、敌情角度展开。

始计篇有“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作战篇有“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虚实篇有“因形而错胜于众”“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火攻篇有“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用间篇有“因间”,而每间必有“因”,如“因其乡人而用之”“因其官人而用之”“因其敌间而用之”。

因,是凭借、利用、顺应,它更是变、适应,依客观、现实情况而变,因现实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有资源出发

何为机?

《兵经百字》中定义说:“势之维系处为机,事之转变处为机,物之紧切处为机,时之凑合处为机。”

这是说维系战局运转的决定性要素是“机”;事态变化的关键点,使事物积蓄量变发生质变的方向或临界点是“机”;关系事物发展的要害部位是“机”,就像打蛇打七寸;各种时间差的种种有利战机是“机”。

吴起还从当时战争条件中总结了四个方面,他说: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

这给我们审视战场形势,研究孙子兵法辩证之机上找到了参考的方向。

从孙子兵法形势两篇可发现两个角度,一是形篇之见机,二是势篇之创机。

第一,见机。

以虚实论形,从对方的布阵、兵力配置中发现静态的“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就是见“机”的功夫,是发现攻守转化之“机”的洞察力。

第二,创机。

奇正组合的攻守之形,奇正相生的运作,分合为变的行军,专分之用的避实击虚,都是孙子兵法创造“机”的方法。

当然也必须有军形篇的“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的无失误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机”也是重心,或说决定胜败的主要矛盾,是矛盾双方质的转化的临界点,就是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点

战场平衡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是敌人士气被打掉,没有了战斗意志,达到了崩溃点;物质方面是组织上的混乱,已经由“治”到了“乱”的状态,这种情况多是我方冲破了其组织,失去了健全的指挥系统。

五、总结

孙子兵法之所以极具实战性,与它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法有直接关系,从十三篇体系中可以教我们如何正确判断战场形势,辩证的认识战场客观情形,正确的部署力量。

同时,又从十三篇系统的辩证思想中通过核心矛盾攻守、奇正、分合、利害、专分、虚实的灵活运用与有机转化,高效的运用力量,发挥现有力量的最大效力。

在实际操作中,走进了孙子兵法战术的研究,后来在研究中发现,孙子兵法是组织和指挥团队的艺术,故而战术就是孙子兵法的逻辑起点,战术兵力的运用,也是战略布局的缩影。

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军,他可以在局部战场巧妙的运用战术,也可以站在全局指挥整个战役,按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观点,战略是生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最后,这篇文章也算作《孙子兵法战术体系》的总结,希望也是在它基础的上拔个高吧,至于有没有拔起来,还得大家来评判。

专栏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研究
孙老韩合说—李泽厚
《孙子兵法》思想
浅析《孙子兵法》决策思想中的辩证哲学
《孙子兵法》整体结构试述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