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文阅读
居舍 2019,(32),192

浅析圆明园建筑风格与文化

吕文艳 吕思维

辽宁工业大学

导出/参考文献 分享 打印
    要:

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中的代表,坐落于北京西郊。它是由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任皇帝督造,始建于1707即清康熙四十六年,历经150余年建成的。人们口中的圆明园,实际是园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由其精美设计、宏大规模,以及中西结合的造园形式而闻名。圆明园被王致诚称为“真正的人间天堂”,被维克多.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这座先后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和法国大文豪传颂的建筑,在1860与1900年即咸丰十年和光绪二十六年中,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损毁。圆明园在人们的认知中,有许许多多的误解之处,有必要加以辨析。

作者简介: 吕文艳(1996—),女,辽宁大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学。; 吕思维(1996—),女,黑龙江海伦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学。;

1 误解一:西方人是圆明园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西洋楼景区是长春园中著名一景,是欧式的宫苑建筑群,蒋友仁、王致诚和郎世宁共同设计了它们,建造者却是中国工匠。“耶稣会传教士是圆明园的设计者与建造者”,这种错误观点的源头是法国人莫里斯·亚当。此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海关工作,他曾多方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圆明园:18世纪耶稣会士的建筑作品》一书中,却并未提及西洋楼景区具体的建造人员情况,只重点描写了建筑史,将圆明园归类为了“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建筑”,从书名就可见一斑。这本书的影响深远,以至于“耶稣会传教士设计和建造了圆明园”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并对其后的书籍主观思想奠定了基础,如《圆明园的欧式宫殿》和《圆明园及居住其间的皇帝的历史》、《寻找现代中国》,书中都将耶稣会中人作为了圆明园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西方学者并未正确认知到圆明园相关的建筑和设计人员是谁。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所设计的是西洋楼景区,而西洋楼景区只是圆明园的一角,建造者也是本土工匠。对此有正确认知的西方学者是德国人约翰·拉贝,他在《我眼中的北京》一书中对于真实情况进行了描述。圆明园中除西洋楼景区外其他建筑群的设计者是中国的“样式雷家族”,建造者也是中国工匠。清代雷家是世袭的宫廷建筑师,被尊称为“样式雷家族”。他们主持设计督造200年间的诸多建筑,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和皇陵都是他们的杰作。

2 误解二:圆明园是“夏宫”

“康熙夏宫是畅春园,清朝皇帝的夏宫是圆明园”,西方人提出了这种说法。欧洲人将“夏宫”即the old summer palace作为了圆明园的英文名字,并将其视为了中国的凡尔赛宫殿。这种观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帕律是法国海军上尉,他在《1860年远征中国记实录》就将圆明园视为了“夏宫”。此外,法国人保罗.伯希、约翰·拉贝、卡罗尔·马伦、史景迁等人,在诸如:《通报》、《我眼中的北京》、《清朝之北京夏宫史》中也如此认为,甚至部分现代国人依旧将圆明园视为清朝皇帝夏日避暑的行宫。

事实上,圆明园具有避暑功效,但是它的主要使用功能并不是避暑。因此,不能因为其存在避暑功能,就将圆明园贴上“夏宫”的标签。清朝皇帝往往一年中大半都会在圆明园中度过,期间从春天,更有甚者从正月十五到腊月之间。圆明园中的勤政殿和正大光明殿是为了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康熙帝在圆明园避暑之余,也要笼络蒙古上层人士,所以在塞外先后建立了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都会在二处避暑、理政。据历史记载,康熙帝、乾隆帝会在四月到十月之间去往塞外,嘉庆帝每年大约会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往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最后也成为了嘉庆帝的驾崩之地。所以比起圆明园来说,避暑山庄更像是清代皇帝的夏宫。咸丰帝是雍正帝、道光帝之后唯一去过避暑山庄进行避暑的皇帝,且在1860年9月22日被英法联军逼迫进入避暑山庄,1861年8月22日病逝于烟波致爽殿。

3 误解三:西洋楼景区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具有诸多建筑群,西洋楼景区只是圆明园其中一角,大概占据园中面积的百分之二。所以将西洋楼景区等同于圆明园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思想在西方比较普遍。皮拉索里特·梭史提梵斯--一名法国学者,在研究圆明园历史的论著中也延续了这一错误观点,这意味着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的认知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我们就这一观点的产生衍变进行分析,看看”西洋楼“是如何等同于”圆明园“的。

葡萄牙于1753年,即乾隆十八年遣使来京。乾隆帝下令服务于宫廷的西方传教士建造西洋楼景观,以便于展示天朝的无所不有。景观的设计和实施负责人是传教士郎世宁,其后,增加助手:法国神甫蒋友仁。项目参加者有:建筑师利博明、传教士艾启蒙、王致诚、神甫杨自新和中国的样式雷家族,乾隆皇帝对最终的建造方案进行定夺。传教士们将圆明园建筑、西洋楼的设计过程和最终形象等做成铜版画图像,用书信的形式送到西方。西方人由此认为西洋楼是传教士设计的,渐渐的,西洋楼景观在西方人眼中等同于了圆明园。也就是“传教士设计了圆明园”的由来。

圆明园中建筑群大多是中式建筑,采用了木构架,在英法联军的焚烧下几乎焚烧殆尽。但西洋楼景观是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建造的,主体材料是石材,在焚烧下得以留存,成为景区,吸引中外游客进入参观。20世纪初期,圆明园中只有西洋楼景区才有部分断壁残垣能够看到。美国人甘博、法国人莫里斯.亚当、德国人奥尔末等西方学者游览其中,他们拍摄的照片流传于世,西洋楼景观也在世间广泛传播。西洋楼景观深入人心,使得人们想到圆明园脑海中就会出现西洋楼景区。直到现在,“西洋楼遗址”在“百度百科”中依旧被认定为圆明园的标志。事实上,西洋楼景区只是圆明园一角,它也不是园中的主体建筑,也就更不能称为圆明园的标志建筑了。

4 误解四:西洋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所谓文化交流,是两种文化间的互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产生的美的产物。西洋楼既不存在理性思维下的文化交流,也没有文化间的双向互动,只是嫁接或者说移植了西洋的建筑。西洋楼所采取的建筑形式全部是西洋文化,而中式建筑的特点,例如:木构架、斗拱等均不在其中体现,可以说西洋楼的产生不是为了文化的交融,而只是满足皇帝的外交、整治需要,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圆明园并非清帝“夏宫”
喜仁龙:镜头下的圆明园旧影
清代北京离宫别苑 圆明园
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教授: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圆明园--西洋楼景区
圆明园研究 | 圆明园西洋楼的中国元素(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