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丨得意斋《解构伤寒杂病论》笔记1——伤寒病篇

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等天气,其中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盛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若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春季本应多风却出现严寒、秋季应该干燥却出现酷暑等,人体在感冒这些不正常的天气(即邪气)时,就会生病。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外感病(这是相对于因饮食、情志等导致的内伤病而言的)。外感病分为两种:①以发热为主症的,称为伤寒(可通俗理解为感冒);②不以发热为主症的,不属伤寒范畴,如中风、中寒、中暑等,因其发病迅猛,称为卒病,以后会有专篇介绍卒病。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邪都可引起伤寒,我们先以寒邪为例,介绍一下伤寒病的发病和演变过程。

寒属阴邪,其性收引(热胀冷缩,物理常识),故寒邪伤人皮表时人体会首先感到怕冷(恶寒),有些人会出现身体肌肉疼痛(寒凝经脉所致)。寒邪收引则会郁闭皮肤腠理(汗孔),并有可能进一步从腠理进入经络或脏腑。但我们人体皮表存在一种正气——卫气,顾名思义就是保卫人体的正气(也可以理解为抵抗力、免疫力),它时时在保护我们免受外邪侵害。在受到寒邪侵袭时,卫气就会应激性收缩皮肤腠理毛孔(有些人表现为起鸡皮疙瘩),闭门拒寇,不让外邪进一步入侵。然而,皮肤腠理(汗孔)是人体排汗的器官,排汗的过程也是带走身体多余热量的过程,当毛孔被关闭了,汗液不能及时排出,多余的热量不能外散,则体温开始上升,表现为发热。热能胜寒,所以随着体温的上升,体表的寒邪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当寒邪消失后,人体不再感到怕冷,而只剩发热(发烧),这时候,因为束表的寒邪因素消失了,人体也开始启动自我调节体温机制,毛孔得以打开,汗液就能流出,表现为汗出。随着汗出,人体热量被汗液带走,于是体温就开始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这就是伤寒(感冒)自愈的机制。

虽然伤寒(感冒)可以自愈,一般是六到七天,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有些人体质好的,自愈的就快;有些人体质比较差的,自愈过程就慢。我们用药的目的,就是加速治愈进程。

在伤寒(感冒)还未传入经络脏腑之前,因为病位主要在皮表,我们统称为表证。简单概述前面所说的伤寒表证的发病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为恶寒、不发热(称为表寒证);②中间阶段是恶寒与发热并存;③最后阶段是但发热、不恶寒(称为表热证)。也就是说,伤寒表证的发病主要是恶寒和发热的此消彼长的演变进程

明白了伤寒表证的发病过程,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用药:温表散寒和/或发汗退热。温表散寒用麻黄,发汗退热用桂枝(东汉时只有肉桂)。麻黄的作用是发越(调动)下焦卫气以达于表,故能温表散寒,它并无发汗之能。发汗必须用桂枝,桂枝入心,心之液为汗,故桂枝可以发汗,发汗才能退表热。或许有人会说,《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麻黄可以发汗,《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服药后会“汗出”,这些不都说明麻黄可以发汗吗?其实不然,麻黄发汗是服药后的反应,而不是服药的目的。因为当邪气闭表时,人体是无汗状态的;当服用麻黄后,表闭得解,汗液自然可以正常流出(我们也可以根据汗出与否判断表闭是否已解),所以服用麻黄后可以出汗,并不代表是服用麻黄去发汗。

结合前文所述,①伤寒初始阶段(即表寒证),症见恶寒而不发热,我们治疗时,用麻黄温表散寒就行,代表方是甘草麻黄汤(方药组成为麻黄、甘草)。②在中间阶段,症见恶寒与发热并存,则应该麻黄与桂枝并用(当恶寒重而发热轻时,麻黄的用量要比桂枝重一些;当恶寒轻而发热重时,麻黄的用量宜比桂枝小一些),代表方是麻黄桂枝汤(方药组成:麻黄、甘草、桂枝、生姜、大枣)。③最后阶段(即表热证),症见但发热而不恶寒,则只用桂枝(不用麻黄),因有汗出,再加用一味芍药养营,此即桂枝汤(方药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不难看出,麻黄桂枝汤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而桂枝汤是在麻黄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减而成,三个方证之间存在沿袭、衍生关系。甘草麻黄汤不用生姜大枣,而桂枝汤却用生姜大枣,这是为何?因为汗为营阴,营气生于中焦(脾胃),因此,发汗的时候容易损耗营气,所以要加用姜枣顾护中焦(脾胃)以滋生营气。甘草麻黄汤并非发汗剂,不会损及中焦,所以不需用生姜大枣。桂枝汤是发汗的,所以桂枝汤里有生姜大枣。发汗时,如果该用姜枣却未用姜枣的,有可能在表证解除后新增“不欲饮食”“腹胀满”或“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脾胃虚弱、气机逆乱的症状,不可不察。

始伤于寒,最后却表现为“但发热、不恶寒”(表热证),此即《黄帝内经》所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不止寒邪,其他风邪、燥邪、湿邪等邪气,在伤人后也都是先在皮表形成表热证后才能传经络、入脏腑。风、寒、湿等外邪并不能直接传入经络/脏腑,只有在皮表化热了才能传热入里(因为壮火食气,邪热才可突破卫气防线)。一言以蔽之:伤寒传变皆由表,伤寒传授均为热,具体如下:

风邪属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伤人后立即发热。《伤寒论》在定义风邪致病时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将发热列为首症。不难看出,风邪伤人后迅速发展为表热证,治疗用桂枝汤。

燥邪最易伤津,津亏则身强,名为痉病。燥邪亦属外邪,故伤表后亦发热,症见发热恶寒而身强,治疗痉病用麻桂剂加栝蒌根生津解痉。

湿邪为阴邪,其性粘滞,易侵关节,发为湿痹。湿邪伤表亦发热,症见发热恶寒而骨节烦疼,治疗湿病用麻桂剂加白术除湿。

火邪最易伤络动血,表现为咽喉痛、唾脓血,名为阳毒。火邪在表亦有表热证,症见发热恶寒而咽痛唾脓血,治疗阳毒可用麻桂剂加升麻解毒。

暑邪为大热,初得之亦有发热恶寒,《金匮要略》云“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

综上所述,外邪伤人后都先在皮表形成表热证,再传热入里,如下图所示。

下一期,我们将逐篇介绍表热传经络、入脏腑后的各种病变,敬请期待!

特别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全新破解
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论》脉象概略类析
伤寒杂病论汤证原文读(1)
伤寒论 第234条诸家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