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地爱孩子,你需要学会这些

孩子谦让,是美德还是软弱?

孩子如何和强势的小朋友和平共处?该不该以牺牲自己应有的权益来交换友谊?在小朋友之间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总是谦让是美德还是软弱?

甄别孩子的“让”是友善还是讨好,是美德还是软弱,要看孩子是“真心让”还是“违心让”,“真心让”是友善,是美德;“违心让”是讨好,是软弱。

那么,当孩子不想让却违心地让了,家长能做什么呢?

首先,家长需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态。如果家长有受害者心态,并将这种心态投射给孩子,孩子会受到家长的暗示:我是弱者,我是受伤的,我吃亏了……家长阳光、正向、积极的心态才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然后,帮助孩子觉察自己内心。当孩子违心谦让、讨好同伴时,问问孩子:“你现在感觉怎样?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他的内心,帮助他看看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

最后,支持孩子做真实一致的自己。如果孩子说自己其实不想让,只是担心同伴不高兴,或者担心同伴不和自己玩才让的,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孩子维护自己应得的权益,帮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表里一致。“孩子,你先坐到那个座位,如果你不想让,你可以不让的。”“孩子,如果你不想当奥特曼,你可以不当的。”

总之,与同伴发生利益冲突时,让还是不让,取决于孩子自身。要么选择不让;要让就心甘情愿地让,不抱怨、不压抑、不委屈,两者都可以。最不可取的是:让也让了,但很不甘心,觉得亏了,搞得自己很不愉快。

让孩子承担后果

孩子需要通过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来学习“负责”。比如,不好好吃饭,后果是“挨饿”,他需要为他的饥饿负责。如果孩子体验了自己不好好吃饭的后果是“挨饿”,为了避免挨饿,他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好好吃饭。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照样给他吃零食、喝牛奶,不让孩子承担“饥饿”的后果,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不好好吃饭”负责,他下次仍然会不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早上赖床,后果是上学迟到“挨老师批评”,他需要为迟到负责。孩子赖床磨蹭,家长不断地催促,唯恐孩子迟到,家长做这些就是在为孩子的“迟到”负责。既然不必挨批,不必担责,那孩子干嘛还要早起,干嘛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为人父母者,总是容易心软,唯恐伤了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在满足了爱和自由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学习承担。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两件事:学会选择,同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个套餐,如果只让孩子选择,而不必负责,总由家长收拾烂摊子,那么孩子永远学不会负责任。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我清醒地知道:人总是有擅长的,有不擅长的,我不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完美无缺。我去发挥我擅长的就行了。同样,对我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她也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我也不必要求她面面俱到。如果她愿意去挑战自己,找陌生人推销,当然是很好的事情;如果她接受自己的短板,就如我接受自己的短板一样,然后再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挺不错。最糟糕的是:知道自己的短板,但既不提高自己,又不接受自己。

我们心里常常有这么一个问句: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是你不如别人。这个问句常常指向孩子,有时也会指向自己。这个结论会让人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然后你会拼命地不放过孩子或者不放过自己,在那里痛苦挣扎。

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真正的接纳不仅仅是接纳孩子的长处,更包括接纳孩子的短处、弱点甚至缺陷。接纳孩子的“短”,发现并帮助孩子发挥所“长”,是为人父母者要做的功课。

孩子,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

大家这么宠溺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难怪孩子会飞横跋扈、当小霸王了。孩子在家可以为所欲为,任何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没有人对他说“不”,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别人会无条件地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他在家里,所有人都让着他、满足他,他学习到的人际相处模式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人跟他说“不”,所以他习惯了别人跟他说“好”,他不能接受别人对他说“不”,当有人拒绝他,没能达成他的心愿时,他就接受不了。

无条件接纳是指接纳孩子这个人,包括他的长处、弱点甚至残缺,也包括他的情绪,但并不包括他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或者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接纳其情绪,拒绝其行为(要求)。

自由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尊重别人和规则。家长们给孩子自由时,千万别忘记这个前提,如果你不想毁了孩子的话。

你是爱孩子,还是在弥补自己?

在童年经历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失和遗憾,有的可能是小时候一直想要一个洋娃娃但没有得到;有的是希望家庭温暖、和睦,但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有的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家长们容易不知不觉地在孩子身上弥补这些缺失和遗憾。有的家长没上过好的大学,因此期望孩子上名牌大学;有的家长小时候挑食,她将自己个子不够高归咎于挑食,因此非常担心孩子挑食;有的家长没有得到洋娃娃,就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堆洋娃娃。

有家长跟我讲,总觉得内心有一个魔鬼,平时好好的,一旦遇到某些事情,小魔鬼就会跑出来,无法自控地伤害孩子,这个小魔鬼就是过去的遗憾。

我们需要做的是,聚焦于自己,接受过去的遗憾,处理那些未完成的期待。比如倩倩妈,需要看到自己的那份恐惧,并清晰那份恐惧属于她自己,与孩子无关,不要把这份恐惧投射给孩子,对孩子紧抓不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移情让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爱“故意捣乱”怎么办?从这4点来引导,孩子不再是讨厌鬼
家长,你会尊重孩子吗?
孩子磨蹭,因为你总是在催
小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