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蹒跚学步到大步向前——回顾旧日本海军舰载攻击机发展史
userphoto

2022.09.09 辽宁

关注

虽然一战后日本在造船工业已经与英、美、德等传统强国差距不大,但在航空兵建设方面日本与欧洲先进国家有着巨大差距,此时的日本只能勉强驾驶飞机在天上转一转,而英国海航已经可以越海攻击敌岸上基地和雷击敌军舰艇了,所以日本海军选择了走在海航建设前列的英国当了老师。

“英国老师”帮扶下的蹒跚学步

1921年航空工业极其薄弱的日本,毫无舰载机设计生产经验,只能走“洋为日用”路线,就连飞机设计都要依靠英国设计师来实现,包括十式雷击、十三式舰攻、八九式舰攻走的都是委托英国设计师设计,再由三菱公司引进专利仿制生产的路线。

一、三菱十式舰上雷击机-“水土不服”的三翼机

1921年日本首艘全直通飞行甲板设计的凤翔号航母下水,为了给凤翔号配备舰载机,三菱公司从英国索普威斯航空公司请来了赫伯特-史密斯飞机设计团队。作为英国“幼犬式”战斗机、索普威斯三翼机的首席设计师,史密斯几乎原封不动把这些设计复制给了日本海军,其中“幼犬式”战斗机的仿制型为十式舰战,而索普威斯三翼机的仿制型则为十式雷击机。

由于十式雷击采用三翼气动布局,导致高度极高不适合部署在航母上

三菱十式舰上雷击机是一款单座单发三翼飞机,与当时广泛流行的双翼战机相比,三翼战机拥有更强的爬升能力、飞行稳定性、易操作性,而这些优势可以在搭载重量较大的鱼雷时,能在超低空发射鱼雷后仍拥有较快的爬升能力,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其作为鱼雷发射平台。

三菱十式舰上雷击机模型

十式雷击动力装置使用英国450马力狮式水冷发动机一台,最高速度209km/h,实用升限6700米,最大起飞重量2500kg,可搭载457mm鱼雷一枚。

十式雷击试制成功后,由于其三翼气动布局导致高度过高(高达4米,十式舰战仅高3米)、翼展过宽也没有可折叠设计,难以在航母上存放和起降,加之乘员只有1人却要承担驾驶、瞄准、攻击全部任务,攻击精度难以保障,所以该机仅生产了20架即撤装了。

二、三菱十三式舰攻-稳定但平庸的设计

十式雷击失败后,日本海军开始寻求新一代舰载鱼雷机,提出应为双座双翼型。同样吸取教训的史密斯很快就拿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采用单发双座双翼设计,并将机翼设计成可折叠式。

十三式舰攻机翼向后折叠正面照

十三式舰攻仍然采用450马力的英国狮式发动机,最大速度仅198KM/H,甚至低于十式雷击,虽然十三式舰攻在飞行性能上较十式雷击略有下降,但是其双座、可折叠机翼设计却满足了日本海军的需要。

十三式舰载攻击机

十三式舰攻配备两挺7.7mm维克斯航空机枪,一挺由驾驶员操纵向前射击,另一挺由后座飞行员操纵可转动设计,可有效保护飞机的侧后方,自此该设计成为日本舰上攻击机标配。挂载武器为1枚457mm航空鱼雷或2枚250kg航空炸弹,还可进行水平轰炸,基本可满足日本海航对空、对舰打击需要。

赤城号航母上的十三式舰攻

该机定型生产后又换装了新发动机,并将后座改为串联布局,机组成员增为3人,累计生产444架,凭借较强稳定性、易操作性,加上新型舰攻连续研制失败,使得十三式舰攻成为1930年左右日本最倚重的舰载攻击机。

整体来说,十三式舰攻是一款稳定但平庸的舰载攻击机,但对此时面临无机可用的日本海航来说“要啥自行车”。

三、八九式舰攻一故障缠身的失败设计

十三式舰攻基本满足海军需要后,日本海军便寻求性能更高的新战机。新战机同样是委托英国公司设计,由英国布莱克本公司在“里彭”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基础上设计、三菱公司试制成功的八九式舰攻成为日本的下一代舰攻产品。

八九式舰上攻击机

八九式舰攻采用单发双座双翼常规布局,机身为钢管结构,外覆织物蒙皮,机翼采用金属结构机翼,起落架采用分轴轮式起落架,垂尾下方安装有固定式尾撬。动力装置采用最大功率为650马力的结合西班牙-瑞士技术的12lbr发动机。武器配置与十三式舰攻相同,但该机最大的优点是高航程,可达1700km,甚至超过了后续的92舰攻和96舰攻。八九舰攻装备部队后,由于发动机、钢管结构的机体故障频发,招至前线部队的一致差评。

总体来说,在1932年前日本无论是飞机设计、技术引进、生产制造仍然属于全力学习模仿英国,所制造的舰上攻击机性能也较为平庸,甚至多次研制失败。但日本也在这期间通过仿制生产渐渐摸清了飞机制造的门路,航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也终于“五脏俱全”,也为下步日本航空工业走向国产化打下基础。

自研初期遇挫的步履维艰

八九舰攻研制失败后,恰逢日本国内提出“航空立国”的口号,海军立志实现作战飞机国产化。1932年4月海军在横须贺设立航空工厂,开始试制各种舰载机。时任航空本部技术部长的山本五十六大力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此专门制定了一个“三年发展计划”,鼓励开展飞机研制竞赛。在此期间,日本先后开发了七试舰攻(表示昭和七年试制计划机)、十三式舰攻改造型(也就是后来的九二式舰攻)、九试舰攻(九六式舰攻)。

一、九二式舰攻-出师不利迎初败

为了更替差评如潮的八九舰攻,日本海军决定在十三式舰攻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横须贺的海军兵工厂承担了该机的研制工作。九二式舰攻采用了单发串列双翼布局,采用一台自研的750马力九一式水冷发动机,最高速度219km/h。

92式舰上攻击机

后来证实该发动机故障频繁,经常导致机队停飞,同样引来了前线部队的强烈不满,仅生产128架即停产。

二、九六式舰攻-最后的双翼舰上攻击机

96式舰攻是日本“三年发展计划”中首款自研成功的双翼舰上攻击机,同样由横须贺的海军工厂研制。

96式舰上攻击机三视图

96式舰攻机身为全金属骨架构造,机体接近于流线型,动力装置采用700马力的中岛光二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277km/h,性能和稳定性相比89式、92式有较大提升,但生不逢时的96式舰攻刚好赶上舰载机向单翼发展的趋势(单翼机风阻明显低于双翼机),不久被单翼机97式舰攻取代,该机也是日本最后一款舰载双翼攻击机,累计生产约200架。

96式舰上攻击机

总体来说,日本“纯国产舰载攻击机”初期探索并不顺利,没能解决发动机故障问题导致了92式舰攻的失败,而在性能和稳定性都达标的96式舰攻又赶上势不可挡的单翼机发展趋势,最终产量也较少。但该阶段也是日本迈出实践脚步、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为下步日本自研技术爆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研后期蜕变后的大步向前

1936年是日本制定的“三年发展计划”的最后一年,通过积极引进欧美发达技术开展飞机研制竞赛,日本在短期内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全金属单翼设计、密封式座舱、可收纳式起落架等新技术都被日本优秀设计师整合到新式舰载攻击机上,再结合日本自己研发的开缝式襟翼、三叶恒速可变距螺旋桨、改良后的空射鱼雷等新技术,日本自研舰载攻击机终于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一、97式舰攻-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空中杀手

随着舰载机向单翼趋势的发展,1935年日本海军寻求一款最大速度超过330km/h,巡航时间超过4小时的单翼舰载攻击机,中岛和三菱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并且均成功中标。二者均采用当时欧美先进制造技术如全金属制主翼、密封式座舱,但在起落架和折叠机翼设计上有所区别,中岛采用了可收纳起落架、机翼向上折叠设计,而三菱采用固定式起落架、机翼向后折叠设计,由于三菱将重心投在新型陆上攻击机上放弃推出后续改型,最终中岛公司产量更高,超过1200架。

早期型和改进型97式舰上攻击机

97式舰攻采用970匹马力的中岛荣11型空冷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377km/h,最大航程超过2300km,最大起飞重量4.1吨,武器配置方面,可挂载一枚威力强悍的97式航空鱼雷或者一枚800kg穿甲延迟引信炸弹或3枚250kg炸弹或6枚60kg炸弹,投弹手可以透过地板上的小窗实施瞄准。

整体来说97舰攻的特点是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功能性全面。作为对舰攻击机,既可以投放鱼雷攻击,也可以携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此外由于97舰攻飞机成员较多,还可以被用作指挥官座机、侦察机和反潜机使用。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它具有日式战机一贯的缺点-无装甲防护。

可以说97式舰攻是日本舰载攻击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得日本舰载攻击机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作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主力舰载攻击机,也是太平洋战争前期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舰载攻击机,97舰攻跟随着联合舰队的脚步,从偷袭珍珠港到印度洋击败英国远东舰队、再到珊瑚海、中途岛、南太平洋大海战,先后击沉3艘航母和大量其他舰艇立下赫赫战功,堪称水面舰船的“空中杀手”。

97舰攻投射鱼雷

此后随着美国军舰防空火力的逐渐加强,97舰战的突防能力愈显不足,特别是随着速度超过600公里的高速战斗机陆续加入战场,缺乏装甲防护,且速度较慢的97舰攻只能任美国战机宰割。

二、天山舰攻-悲哀的高性能战机

1937年97舰攻定型生产后,新的舰上攻击机计划被提上日程,虽然中岛公司早在1941年就完成了原型机的研发,但由于大功率发动机易导致过热、机身重量大尺寸大难以在航母上起降等问题,直到1943年才陆续解决。

天山舰攻三视图

天山舰攻首次采用四叶螺旋桨及层流机翼设计,使用三菱火星25型发动机,最高飞行速度可达481km/h,比97舰攻每小时快93km,与美国TBF速度相仿,同时其最高航程可达3000km,足足比97舰攻提升了50%。为了追求机动性,天山舰攻也没有采用美国TBF上广泛使用的内置弹舱设计。此外为了追求更大的航程,日本海军还没有使用安全性更高的自封油箱技术。

总体来说天山舰攻是一架飞行速度高、航程更远的高性能战机,但存在日系战机防护和安全性差的通病。由于天山舰攻出现的太晚,此时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再也没有熟练的驾驶员了,所以后期的天山舰攻很多都被改作自杀攻击机,对于性能优异的天山舰攻来说不失为一种悲哀。

结语

总体来说旧日本海军舰载攻击机的发展可以算的上是属于愈挫愈勇式从薄弱的航空工业起步,到英国老师扶持下的蹒跚学步,再到自研初期探索的步履维艰,但日本并没有望而却步,反而在仿制、自研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技术、在失败中成长,实现大步向前式发展,最终成功打造出带有强烈自身风格的重航程、重攻击性,轻防护的日式舰载攻击机路线。

参考文献:日本航空母舰全史

二战日本飞机图鉴

舰载机之日本早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一)
二战日本陆海军的轰炸机和雷击机:残疾的空中霸主,几近改变战局
1111. 风雷光山—日本海军机命名全解
二战日本作战飞机(二)
不沉的“大黄蜂”——二战美国约克城级航空母舰(4/4)
中途岛大海战【绝对精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