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的大营镇庙会

难忘的大营镇庙会

宋世权

大营镇,关口拱围,自古扼守山西东北门户。这里商贾云集,素有两省五县旱码头之称谓,清末民国时占繁峙县商业繁华之首,老人们的口中每每听到。记忆中的故乡,虽然冬季严寒,春季多风沙,但是夏季清凉,秋季丰盈喜人。带水环山,南有老泉头,北有涧头五里河,西有洪水河,都汇入由东缓缓而来的滹沱河。背倚恒山,面朝五台,孤山龙山左右相扶,谓虎踞龙盘王者之气脉。

农历四月十八,是大营镇一年一度非常隆重的庙会——娘娘会,是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神仙奶奶的节日。这时的天气开始变热,人们的衣服该换季了,作务田地的农具也该修补添加了,家庭日常用品基本都等在此时搞定,甚至是疑难杂症,也等在这个庙会上寻医。在那个什么都匮乏的年代,这个庙会几乎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

    八十年代改革初期,大部分人虽然可以吃饱饭,但是物质不是很丰富。扯上些布,俺娘给做条蓝裤白衬衫,买顶黄军帽,一双塑料凉鞋,一双黄胶鞋,那是我大半年的全部行头。再稍大一点儿,拥有一双蓝网鞋,蓝白相间的道道半袖背心,这就很牛了,足以在同伴面前显摆一番了。记的那时做的衣服就没合身过,大而肥,一开始穿,总是挽腿挽袖的。前些天和同学闲聊,说起子女,他儿子说他,为啥大营人把裤都抽那么高?我俩哈哈大笑,深有同感,我老婆经常提醒我:别把裤腰抽到心口上。现在顿悟了,那时咱大营人穷,孩子长的快,衣服等人了。其实我们也有不明白的,那时候为什么要戴帽子,汗水把帽沿浸出一道道白色污渍,还因为丢帽子挨骂,有时候因为帽子戴的不正,受到街上老人们的指责,可能是冠戴遗风?

    麻叶凉粉是四月十八标志性的食物,菠菜是唯一的蔬菜,或凉拌,或热烩,油炸糕是那时最好的待客主食。

    十八的早晨,总是天清日丽,没有风尘,沿街弥漫着新鲜胡油的清香,家家户户做上一盆凉粉,提上一串串麻叶,供家人和客人吃喝,客人多的人家自己做个碗豆凉粉坨儿,省钱实惠。此时大街上搭棚摆摊的本地老乡儿,外地老儿,已各就其位,还有临时租房的也挂出了自己的名号招牌:镶牙刻字的,修表照相的,挖鸡眼儿去痣的……邓丽君甜美的声音也在街上轻飘漫扬着。我一边在街上转悠,一边被这突如其来的繁华兴奋着。远远就看见儿时玩伴的二姑姑,引着两个女儿早早从城里回来了,她满脸洋溢着笑容,不住的和熟人打着招呼,稍大一点的女孩扎着两个小辫,还和去年一样,对眼儿,很丑,崭新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也没觉的好看。他二姑每年必回,因为上午买的布,还得她给小侄们做衣服呢。说也怪,当年那个丑丫头竟然成了我老婆了,相由心生,现在看还挺顺眼。

    九点左右,周边村里的乡亲们就安顿好来镇里赶会,有拉姑姑扯姨姨拖儿带女、一群一伙相跟上走的,有前后驮着人骑洋车的,远处的也有坐公共汽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街上的人很快就多了。隔壁同学家最好客,有专门住着过庙的亲姑娘舅,干姨表亲,也有四乡八村来放自行车的,有顺便进家喝水歇脚的,看似身体不太好的她娘,这时忙的脚打后脑勺,一边蒸糕拌凉菜,一边热情的应答着来来去去的客人。门庭若市”虽然多指富贵人家,这时用在她家也不过分。还别说,现在这家的子女个个都有出息,除了自身努力,也有爹娘的德泽吧。

    随着人流的不断汇入,街道变的更拥挤了,人们在地摊旁、帐篷中,一群一伙的翻腾着,一手紧攥着口袋里的几块钱,一手精挑细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卖布的也不只是以往的黑白兰,也不只是缩水的绵布,'的确良’ '涤卡’等料布,好洗又耐穿,颜色丰富不褪色,那时候的小姑娘能拥有一件'的确良’花衫衫儿,是很了不起的了,不过经济所限,大多女孩只能是羡慕。她们都很懂事,把这些欲望寄托给将来的自己:长大了挣上钱,买很多好看的衣服。而后又投入到伙伴的疯玩儿中。照相馆的生意也很好,多年未见的老弟兄回来了,照个全家福,年轻的姑娘们也一起合个影,咔嚓咔嚓的快门儿声,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这一天,村里的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给的过会钱,或一毛或两毛,如果拥有五毛钱,那可肥的不得了啦,一分钱喝杯红红绿绿的糖精水,七分钱买一个三尖饼,挑个自己喜欢的耍耍货儿:拔浪鼓泥人人儿,琉璃个蹦西洋镜儿,插着彩色鸡毛的哗啦啦……选一个,便心满意足了。手里捏着这毛毛钱,一分一分的花着,这分分毛毛的背后,蕴藏着父母的厚爱和无奈,那个时代,人们真的很穷。

    至于我嘛,或一人或三五成群,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耍猴的,卖艺的,跑马的,飞车的,还有翻扑克牌骗人的·····我的身影无处不在。红火热闹看不够,新奇的事年年有,剃头铺不远处多了一家美发馆,是已故同学哥哥开的。锃亮的三角头皮鞋,在一尺宽的喇叭裤下时隐时现,花格子衬衣与当时的黑白兰格格不入,变色镜大背头,从头到脚无不辣人眼球。门口放着个大音响,播放着港台流行歌曲,脚和头随着打击乐器的节奏抖动着。有人惊奇,有人偷笑,有人鄙视,更多的是责骂,甚至殃及父母。社会在变革,新观念与旧传统交错冲突着,那个时候,交通和思想一样闭塞,也难得几个'不安分’的人,把这新鲜的事物带回村,时过境迁,斯者逝矣,现在看来,当时认为所谓的'流氓’,应该也算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吧。

    上午十一点左右,这是人们聚集的最高峰,置身于两股逆流的人们,想停都难停下来,甚至是本来往东走,却被往西的人流卷到西向,只能“随波逐流”。踩鞋的丢帽的,呼儿喊娘的。小偷儿——这种场合是他们下手的好时机,自然少不了他们,我们本地就有个出名的小偷儿,据说不在本地偷,平时浪迹于各大城市,十八回来也只是过会,在庙会中,如果有人被掏了钱,找到他,或多或少还能要回一些,人以群分吧。他们把盗来所得,吃喝挥霍,诱使一些懵懂少年心有所向,庙会过后,跟着他们学小偷儿去了,家人也找不到,后来没多久,自己回来了。原来把他们引到大同、内蒙一带了,让行窃,他们不敢,被开除了。俗语:只见贼吃喝,不见贼挨打。干什么都是要付出的,小偷儿没当成,又回归了学校,年纪小,算是人生的经历,少年的趣事,也不丢人吧。

    中午,该买的东西人们基本买上了,或在亲友家里吃饭,或在小饭摊、凉粉铺,喝碗凉粉,吃根麻叶,奢侈一点儿的炒个鸡蛋、豆腐,喝上二两烧酒,划上一通拳,而后或坐在商店背阴处的沿台上,或靠在村边的大树下,或躺卧在河边的草甸上,休息一下,等着下午看大戏。

    这时虽然烈日当头,我却乐不知疲的搬着长短不一的板凳,在庙院给家人占空儿。记忆中,自从又过上了庙会,登台亮相的就是莽袍玉带、凤冠霞帔,样板戏一下就消失了。我们这一代感到新奇,上一代人享受着回归的欣喜。“算粮、登殿”“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杨家将、胡家将”这是每年必唱的剧本,大人们虽然可以倒背如流,但每年还是看的津津有味,故事情节,人物忠奸,演员的演技扮相,都点评的头头是道。

    下午两点半,人们大多到庙院看戏了,庙院门口贴有彩纸写的海报,上面写着下午和晚上演出的戏名和开戏时间。三遍锣鼓后开戏了,一般先是捎一段过场戏,象“走山”、“辕门斩子”之类的片段,而后才是整本戏。戏台正对面一片是坐着的,周围站着的,黑压压的一层又一层,戏院的每个角落都是人。那时候,唱戏是人们唯一且难得的娱乐节目,人们看的那么专注,很快便进入戏剧的悲喜情节中。忽听一声“打架了!”引颈而望,人群骚动,或许稍后便平息了,或许变成了以村为单位的群殴,受伤的人满头鲜血,但还表现出无畏的英雄气概,吃亏就吃亏,扔下恶狠狠的一句话:“对!等你到了俺村着!”在众人的簇拥下,昂首而去。打架的由头无非是你挤了我,我踩了你,甚至是故意找茬。无非是些拳脚相搏的皮肉伤,也不讹人,群殴虽然不是好事,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也会有所得,其一保持了人的血性,其二增强了小集体观念。现在,没了吧。

    戏院占空儿我很积极,下午戏开了,我又置身别处。这时街道已不拥挤了,我的伙伴还在货摊上帮他爷爷照看生意,一上午到现在,辛苦又无趣。远远的向他示意了一下,他点了两下头,很轻很轻,甚至只有我能感觉到,而后,慢慢的溜了出来,没白辛苦,拿上他偷来的工资,我们看录相去。录相厅里,武林高手哼哼哈哈的吼叫着,动作编排的环环相扣,你攻我防进退自如,一招一式呼呼生风,恰到好处。从这里,我知道了清朝有个残害忠义的“暴君”雍正,还知道除了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之外的英雄好汉,也在行侠仗义,救国救民。还惊奇的发现,我们之外的世界并不黑暗……那个改革的年代,改变着我们的认知,那真是冰封沉寂后,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下午六点左右,戏散了,人们也向四周散去,夹着一卷卷不同的布料,抗着大锄、连枷之类的农具,提上一串麻叶,说笑着,回家的路也不觉的远。住亲戚家的自然还是住着不回,还有明天后天呢。

晚上,红火了一天的我也平静下来了,买上一毛钱的朝阳籽儿,跟着家人正二八经的坐在前台看戏了,占前台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清晰的看到坤角儿,二是认为漂亮的坤角儿能看到自己,类似于后来的追星吧。常听姥爷夸过一个绰号叫“小电灯儿”的坤角儿,顾名思意,那忽闪忽闪的明亮眼睛,撩动了多少爷们儿的心,他们那个年代,电灯是个传说,可见评价之高。花脸武生是我的最爱,翻跟头,趔后蹦,刀来枪往,振奋人心。还有鼻子上画着白桃的丑角儿,上窜下跳,言语诙谐,没规没矩,没大没小,逗的人们捧腹大笑。摇着小碎步,一个字咿咿呀呀唱个没完的青衣小旦,最让我感到索然无味……“醒醒,回家哇”,耳边听见大人的叫声,揉开眼睛,但见月明星稀,已戏终人散了。

此后两天,人们还是看戏逛庙会,末场顺便捎带点便宜货。过庙有时也下雨,一下雨,烂泥雨水满街,人们无处下脚,坏了人们的兴致。对于刚刚出头的禾苗,却是大大的好事,毕竟是民以食为天。

这是仅次于过年的盛会,庙会持续三天半,而后大人田地里劳作,学生学校里读书。早饭后,挎着书包上学去,一路上,商贩拆棚卷摊,戏院里也在拆台装车,呆呆的看着,不免有一丝丝留恋,一点点失落。

礼节民欲,乐乐民心。之前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礼,给人们提供了思维与行为的准则,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知道节制,更容易得到满足,那时的庙会,既是物品的交流与采购,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空间,为什么一年一次呢?以礼而行吧。

    作者简介:宋世权, 大营村人,工作于山西路桥集团忻州远大路桥公司材料机械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尉氏的儿女们,看了不要哭
五台人用五台话讲五台故事之四:大栋和二栋
河口镇太阳庙
二月二,龙抬头 阳郭镇药王庙真热闹(高清组图)
鄱阳县田畈街镇古城墩庙庙会
仿山庙会一日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