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年味——接年饭


故乡的年味——接年饭

张俊生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人们就开始忙碌着如何过年,随着年的一天天临近,年味也一天天的越来越浓。离开老家30年了,老家的年味怎么也忘不了,尤其是做接年饭这个风俗。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接人待客,没有时间再去准备,所以就要提前准备一正月的干粮。

杀年猪

记得小时候,我家长年吃饭人口不下十囗,由于人多母亲对过年也有讲究,为了一家人快乐幸福过年吃年饭,母亲喂接年猪是最大的嗜好。一年对头喂三头猪:大的约300斤重,中间的100多斤。大雪小雪宰猪杀羊,为此,母亲催爹在秋天趁早买猪崽子再喂一只。那时侯喂猪没有饲料添加剂,靠的是熬一大锅野菜和几碗玉米面糊,故而几个月是长不成大猪的,必须对头喂一年才能长成。有的主妇喂一年也不过最多长200斤就算大猪了,而我母亲用她的辛苦,常常把猪喂的又大又胖,村里人称喂猪技术员。

大雪将近,那只300斤重的大黑猪,被绑了四条腿,躺在一个长桌子上,几个人摁住后腿。三表舅是村里的屠夫,他胆子大,摸准猪下颌,一刀下去,新鲜的猪血接满搪瓷盆子。那盆血冒着泡,热腾腾的,再撒把盐进去。猪在那哀嚎着,蹬着四条腿。旁边的大锅里水已烧得哗哗地开,趁着猪身上热乎,用热水浇上猪身子,父亲迅速地刮着猪毛。我也手忙脚乱地帮着大人拔猪毛,你一下我一下,一袋烟的功夫,就拔完一头猪全身的毛。用温水冲洗干净猪全身,把整头雪白的猪,用勾子挂在木架上,再用尖刀开膛,血水全部冲洗干净,整挂的猪内脏被取了出来了;猪头一处,四个蹄子一处。一头猪被分解了,除了给贴亲的卖去过年肉,其余的分割成条,储存在带有冰块的箱子里,即“肉洞子”,过年吃。

猪尿泡也有大用处,我让父亲帮我割下来吹成气球,耍一阵干了后交给父亲做盛水烟的好器具。

蒸血糕

小年一过母亲忙着做接年饭。把以前杀猪时留下的猪血,里面用盐浸了,然后猪血凉了成块儿。母亲用新鲜的猪血和着玉米面、杂粮面、葱、花椒、盐,还有以前熬猪板油的副料——猪油渣,切碎和在一块。下锅蒸半个小时,熟了呈黑紫色,一种咸香味扑鼻,掰一块儿放嘴巴尝一尝,猪血的味道,猪油渣的香,葱花味,面粉香,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那种味道,简直好极了,别具一格。

一家人要吃很久,尤其是把猪血糕放在烧好的大柴火盆上,用铁丝炽窗烤,烤的油渣子吱吱唔唔凑着音乐,增添了过年的气氛。那个时候,这是最好的美食了。真的感谢能干的母亲!多么手巧勤快的母亲啊!经常变着花样为我们准备接年饭。

莜面鱼鱼

对山区老家主妇来说,在当姑娘时期就认真学做莜面,娘家的严格训练,使得每一个主妇都是能工巧匠,做起莜面来得心应手。做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是用两只手,一只手托住,一只手用后手掌使劲在琉璃上往前推,一张一合推出了十几公分长的面片,两边对折、卷起来就是栲栳栳。现在用瓷砖来代替一只手掌托莜面,推栲栳栳又省劲又快。当然这个空心饭不能留接年吃,只时临年靠节吃一顿不可留,再就是搓细长的鱼鱼(叫圪卷卷),两只手夹住一块莜面来回搓,水平低一点的搓两根,高水平的搓三根四根,能搓40来公分长。现在改用案板来搓,都是省力的好办法。还有莜面角子,就是用手捏出一个壳,像小孩子吃饭的小碗,放在进预先调制好的菜馅,合起来用手捏住封口就成,也是现在人们所喜欢吃的特色饭。留做接年饭,这些饭现代人是做不成的,都是老一代主妇传承下来的主食。

豆渣饼子

没听说过吧?哈哈,其实就是就是请人做豆腐,要送过去豆子,人家做完了,给了加工费,豆腐和豆渣都要拿回来的。本来豆渣是可以喂猪的,可是母亲舍不得,留一部分,当做粗粮,做特色食品。其实也简单,加点盐,放点花椒、大葱,和点莜面拌点山药丝丝,直接做成跟仙人掌一样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有点粗,划嗓子,但是有面粉、山药丝,吃起来光滑,非常咸香的感觉。

蒸包子、馒头

再后来生活富裕,需要准备的也不少。早早开始蒸馒头、肉包子、菜包子、豆包、饺子还有年糕。

那时候妈妈还年轻,早早的就筹划过年蒸干粮的一切活动了。那时候还有火炕,妈妈用酵子和面,然后用大盆来发面。火炕也烧的格外热,头一天晚上放在炕的一边,还得用棉被盖上,发一晚上。第二天早晨醒了,发面的盆子里,原本只有三分之一体积的面团,发满了盆,有的还高高鼓起来,甚至有发的更厉害的,沿着盆边往下垂。

为了给母亲更多的时间,我们分工合作,火头军肯定是我,老爸负责打理干柴,搬运面盆,刷锅,往里面倒入一大桶清水。杂活都是我帮忙,然后干柴点燃,负责灶塘里大火小火。老妈负责揉面,发好的面,取适量,放入溶解了碱面的水,外加一些面粉,揉成馒头样子,放进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篦子上,盖上锅盖,为了更好的密封,还要在锅盖上压上两三块儿砖头,锅盖和锅之间,还要用布条塞住。大火烧开锅,等蒸汽出来了,再蒸半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这是力气活,也是老爸的必杀技。端着一大篦子馒头,放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盆上,,然后赶紧把馒头分开,或者掰开,放到一个干净的木板上,晾起来。大篦子赶紧放锅里,继续蒸下一锅。等下一锅再出来,第一锅的馒头在院子里差不多已经凉透了,就可以入瓮保存了。

蒸包子,一般包子馅都是事先调好的,猪肉胡萝卜丝馅,还有豆沙包。所有的馅,都是提前预备。肉馅需要用花椒大葱酱油,然后跟肉馅和在一起,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搅拌均匀。胡萝卜丝剁碎,提前用碴子拉成丝,上开水锅里淖一下捞出,挤出水分,和肉馅放在一个盆子里,撒上盐,葱姜蒜少许剁碎,用来调味,搅拌均匀。豆沙馅就是用红豆煮熟,捣碎,加入糖精搅拌均匀就成了。然后包成大包子,入锅里开始蒸,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过程,我就不啰嗦了。

蒸年糕

年糕才是最最重要的重头戏。没有年糕,过年的宴席上,岂不是缺了一道最有寓意的美味佳肴?所以,蒸年糕,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年糕的用料,是北方常用的黄米,也叫黍子,神州大地上最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黍子去皮后成黄米,特性就是黏。

黄米磨成粉末,就是黄米面,用温开水和均匀,达到略为湿润的状态,手握成团而不散开,然后这样的面粉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大锅的篦子,上面铺一层白笼布,撒上一层糕面,上面再撒上一层大红枣。为了防止铁锅会把最外边的一圈给烧糊了,用白菜叶子挨着篦子的外圈铺一层。这样就不会糊锅了。同蒸馒头的过程一样,盖锅,压好,大火烧,蒸汽上来之后,保持火力,半个小时出锅。

刚出锅的年糕,金黄色的一大篦子,就像一张特号的大饼一样,上面铺满了大枣,黍米香,大枣香,真的是馋涎欲滴啊。尤其是年糕,特别软,特别黏,用手捏,就能粘住手指头。使劲拽一块儿,塞进嘴巴里,咀嚼半天,感觉牙齿和舌头都被糊住了。如果没有大枣,根本分不开咽不下去,这就是年糕,也叫黏糕。

出锅这个活常常是父亲帮忙,刚蒸出的糕又烧又粘,满满一大锅就是要翻过来,倒在大案子上,是不容易的。这时候,底下铺的白笼布已经跟年糕黏在一起了。这好办,老爸端出一凉碗水,均匀的洒在白笼布上,一边轻轻地拍打,一边开始从一个边开始揭,很轻松的就把铺底儿的笼布取下来了,然后倒在案子上,用手来回挤压,枣与糕溶合在一块,这样才劲道,用菜刀切成二十厘米的方块,然后同样装到大盆里,或者跟蒸好的馒头放一起。

羊肉饺子

饺子是用自家喂养的羊肉、自家种的大葱做成的,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每家每户都得包上几百饺子冻在院里,随时供我们的年夜饭和来人往客专用。平时是舍不得吃纯肉饺子的,最起码里边也得和些白菜或胡萝卜丝。那时不会擀饺子皮,全靠手捏,所以一家人围在炕上包饺子,边讲故事边包,其乐融融。

饺子不仅吃出了全家的辛劳,也吃出了人情味。

故乡的一切,都是回忆里最美好的,故乡的年味是最浓的!我永远也忘不掉故乡的年味。

超过5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

+

平  型  关

微信号|sxfspx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悦读丨散文】聂延力《过年》
故乡的年味
故乡会宁的年俗 || 作者 任笃让
宁稼雨 | 闲话饮食篇之八:故乡年饭杂忆
【散文】年味飘香
客家猪红汤,你吃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