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雁门冯氏的文脉武魂(六)
雁门冯氏的文脉武魂(六)
冯 覣

一个生于大山下长于大山里的人,尽管住在山脚下,天天看山,其实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这座大山。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冯氏文脉延绵到这时,这文脉之山究竟多高?让我们一起领略冯氏文脉的两座高山——冯苓植、冯福恒。

冯苓植

 冯苓植,冯家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你对这位老人了解多少?他的低调使许多人还真说不上来。

 我们说不上来,听听他的同行文学大师们如何说。

 原作协副主席蔣子龙说:他是以草原为发射架把自己送上了文学的轨道。

 作家苏淑阳说: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骁将。他的动物小说是“杰克·伦敦式的”。

 著名文学评论家、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包明德说:他是自己最尊重的当代著名作家。

 国学大师钱谷融说:他的作品抓住了某些永久性的东西,从审美上把人性人的心灵及性格上的一些东西挖掘出来了。

 作家林炎称他的动物小说为“形象化的哲理,哲理化的形象”。

 山西文学院院长、作家张卫平说:他是人们心中的北斗。

 ……

 老实说我没多读老人的小说。在读过的有限的几篇里,我深为他《虬龙爪》中宗二爷的形象叫绝,似一把犀利的刀解剖了宗二爷一类人的民族劣根性。

 《鹿图腾》我虽读了一半,已感动不已,更不要说从浩瀚史海淘金淘出来的元史小说《忽必烈大帝与察苾皇后:从游牧汗国到大元王朝》了。

 他从十九岁还是学生时发表第一篇小说《林中遇雪》,到耄耋之年出版《鹿图腾》《忽必烈大帝与察苾皇后》,毫不夸张地说,著作等身。

 几十年来,他不断挑战自我,尝试各种风格和内容的作品。革命历史小说,动物小说,市井小说,乡土小说,现代派小说,历史小说,家族文化小说,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为社会奉献了一份份精神大餐。他的《阿力马斯之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广为传播,广受好评。现代小说在央台连播,我只听说过刘兰芳播过不多的几个人的作品。这是多稀罕的事?他做到了。印量超过百万册,这有多少读者群?现今有区区几百册就自觉是大文人的在他的面前又矮了多少?

 他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肯定。

 曾任全国作协执委会委员,内蒙作协副主席,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退休了仍是作协荣誉委员。

 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金盾小说奖,上海市中长篇小说奖,内蒙古中长篇小说一等奖和杰出贡献奖,并被译为多种外文。今年上海出版社为他拨专款出选集,是为一个退休老人而出,当今又有几人?

 著作等身——众多大奖,光鲜的背后是何等的艰辛?

 为此他几十年奔波在大漠荒山,把自己关进了小楼,颠倒了昼夜,忘记了快乐,牺牲了健康——全部为了文学。

 为了文脉,不仅是自己,还为了家乡的文脉。十多年来他辅导了家乡多少文学人才?作家张卫平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长长的名单:黄风,王国伟,庞鹏远,杨遥,白云,乔进波,一梅,高建峰……

 他是中国作家中的一座高山,更是冯家文脉的一座高山。可他低调的让人感动!你看,集体场合他总是悄悄地寻个不显眼地方坐,以前我还以为是回了故乡,有长辈们在场。后从包明德研究员的文章得到佐证,他历来如此,不是在作秀,沽名钓誉。

 这就是我们文脉中的这座大山!

 与苓植公这座文脉大山可比肩的另一座大山是被誉为风流才子的冯福恒。

 说到这位前辈,好多人似乎有点生疏。其实是他隐身薄雾之中,在我们家族从未露过“峥嵘”!

 近日我拜读了丰年前辈写的《风流才子冯福恒》,对这位才子倍感敬佩,他的才华,他在文脉传承上的贡献不能湮灭,他在冯家文化精英的地位不能缺席。

 为叙述方便,我以风流才子、教育名师、戏剧大师三节,给大家呈现这位雁门冯氏文脉的传承者。

冯福恒

(一)风流才子

 先生生于1914年,字月如,号更生。自幼聪慧,很小就显得“另类”。在书香四溢的“文魁院”和严父的训斥棍棒下读书,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十多岁时就夜半起来去捉“捣地鬼”,十六岁就自作主张照了一张“留分头,戴眼镜,挂怀表,穿制服,手叉腰,一派英姿”的照片。

 更另类的是在背面写了七个大字“这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生的定位。有谁会预料到,也许就是这一定位,使他的一生都与中国的命运起伏沉浮。

  初中毕业,他同时报考太原的两所高中,竟然被同时录取。高中毕业,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比照民国前的惯例,这就是文举人了!

 如此的求学经历,使我们的这位主人公文才之外,更才华四溢。工书法,善绘画,精诗联,懂音乐,爱篆刻,通法律,会武术,可表演,能喝酒……

 他的书法,被书界誉为“颜赵合炉,隶书尤精”。留世作品已成藏家竞相收藏之珍品。他的绘画山水草木花卉鱼虫人物建筑,无所不包。解放初画的《一贯道是害人精》连环画,广受欢迎。他编写的《美术讲义》更为美术界推崇。

 诗联是他的又一才艺。现择他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筱玉凤去世撰写的挽联可见一斑。

 凤姿龙态受业斯勤堪称艺苑老前辈

 鹤发童颜鞠躬尽瘁不愧人民名艺人

 他懂音乐、爱表演、喜篆刻,戏剧音乐更擅长,拉的一手好二胡,演的一个好青旦,刻的一方好印章。

 自古才子爱美酒,李白醉写黑蛮书,唐伯虎把酒绘美娇,我们的这位才子前辈,一样嗜酒。即使是在处于困境之中,也还以酒为伴,竟吟出了“每把空盏思一醉,银龟早付酒家钱”的诗句。

 才子,我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如京公、志沂公的身影……

(二)教育名师

 我们的这位前辈,一生有十六年是在讲台上度过的。从小学中学,到师范、地区干部文补校,其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人们称为名师。他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活跃。深厚的文学功底,典故、名言,信手拈来。

 我是一个教过几年书的人,深知这样的课堂你叫学生睡觉,他们也不睡,再不爱学的学生也会让他撩拨的非学不可。他给学生的是渔,而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一生爱学的烈火,种下了爱学的种子!所以当他已作古,而他那些受益的学生还念念不忘,这就是名师的魅力。

 一个称名师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他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积几十年教学的实践,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十经典入门》,从《诗经》到《南北朝乐府》,把中国古典名篇几乎讲了个遍;他还编写了工具书性质的《文言词类纲要》,这对初学古文的人来说更是一把钥匙。凡此种种比起当今那些哗众取宠的遍地名师怎不令人敬仰?真是名师既隐,小丘称峰。

 这才是名师,他不愧是名师!

(三)戏剧大师

 在雁门冯氏文脉里,我们总觉得缺点什么,那就是戏剧。他为我们补齐了,补的那么丰富,那么令人仰望。

 从1960年调入忻县地区戏研所的第一天起,他立志“五年内成为剧作家”。

 他做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65年,他创作改编(包括参与改编)整理的剧目23部。其中传统历史剧目有:

 《女闯宫》《一捧雪》《李三娘》《王宝钏》《金水桥》《陈家峪》《九龙峪》《紫塞丹心》《如姬》《杨玉环》等。

 现代戏有:《一家人》《王家峪》《柠条赞》《风云寨》《智歼忠贞队》《白衣丹心》《潜流激浪》等。

 整理记录了老艺人口述即将失传的《三堂会审》《打代州》《乾坤带》《天剑除》《审头刺汤》等五部。

 记录了北路梆子老艺人原名及艺名三十人,解决了普通百姓只知艺名不知原名的大众急需。

 在戏剧创作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戏剧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捧红了贾桂林(小电灯)、高云贵(九岁红)、王玉山(水上漂)、周成贵(十三红)、董福(狮子黑)等名家,自己却默默无闻,这就是冯家人!

 五年,短短的五年。对多数戏剧人来说恐怕才刚刚入门,而他已站在了戏剧创作的高峰,身列大师的行列!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创作高峰的时候,文革中断了他的创作之路,击碎了他的剧作家之梦。  

 四年后他肺气肿发作,一代才子、教育名师、戏剧大师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病逝于单位宿舍兼办公室,享年56岁。身后,钱无一分存款,家无一椽一檩,箱无一件衣裳,身无一元现金。唯有文房四宝、书籍、笔记、手稿和部分字画作品。

 冯家的又一位才子走了,像他的先祖志沂公一样走了!

 他生的另类,活的精彩,走的凄凉!

 不过,才子、名师、大师之名将永远刻在他的墓碑上!

 在梳理当代雁门冯氏文脉的传承发展时,还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不能缺席。

 一位是坚守祖祠的书画家冯禄老先生,一位是著名的法学教授冯亚东。

 二位虽已作古,可他们对社会对家族文脉的传承所作的贡献是特殊的。

 冯禄,字受天。幼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靠母亲节衣缩食抚养长大。得家族上元会资金资助上完了小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西国立师范一班,翌年考入北京农专(今北京农业大学),后因病肄业。

 回乡后先后在代县师范、代县中学任教师和工会主席,是代县1——6届政协委员。教坛耕耘五十多年,文、史、地、农、书、画皆通,是教坛多面手。桃李遍三晋,是山西名师,书画名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得知一贫困生不能上学,毅然答应自己每月拿五元资助,那时他每月才50元工资。

 其汉隶劲道,风骨凛厉,尤受书家好评。曾主持代县书协多年,创办的“代县紫塞书画院”,名扬山西,培养了大批书画优秀人才。

 那年我到代县和一位县领导谈起代县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他回忆说,冯禄是出了很大力的。

 原来历史文化名城,除了硬件的东西外,文化氛围、文章、书法、绘画都是硬杠杠。

 冯禄和他的书画院会员扛了书法绘画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成功,有他的汗水。已故书法家崔有良先生说,他是代县书画的扛旗人。怪不得他病逝后,学生们的挽联写道:

汉隶唐字绵绵善意书未尽

 言传身教浓浓真情道不完

 是的,他也是冯家文脉相承的扛旗人。

 先生对家族文脉的传承,尤其是在保护祖祠,接待流寓各地宗亲上,几十年如一日,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回乡宗亲只要一说起他都有回家之感。

 据说祠堂被拆时,是他含着眼泪把祖宗牌位和不少挂饰抱回了家。文革时在红卫兵的威胁下,无奈地烧毁。之后他和他的儿子新民索性成了祖祠近五十年的义务守护者。

 冯亚东,西南财经大学法学教授,2016年病逝。他的去世,财经大学说,这是学校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刑法学界的重大损失。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78级,据说那是一届不可复制的神话。因为那一级为中国法学界培养出包括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内的一大批法学界的领军人物,亚东就是其中一个。

 他的许多事迹感人至深,他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他的为民情怀广被传颂。令我最为不能不多留些文字的是他对中国刑法修改的历史性贡献。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偷盗财产罪严重者是要判死刑的。亚东教授经过对国内外这一刑种的考察研究,结合我国实际,率先提出了“生命权大于财产权”的论断,得到了法学界和人大的高度重视。后来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方论证和基层的调研,为最终全国人大修改这一刑法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他的努力对中国刑法的修改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现在他走了,可正如他的同事和领导们说的,他的名字和他在刑法学领域孜孜不倦的探求,注定将会镌刻在法治的丰碑之上。他爱他的学生,甚至亲手在家里给学生煮面条下饺子,帮助贫困弟子找兼职。以至学院学生都感慨,做冯门弟子是幸福的。

 行笔至此,我们似乎又一次从亚东身上看到了冯氏先祖的身影……

 这就是文脉,冯家的文脉,绵延到现在的文脉!

 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远望这个文脉了:

 忠公恩公——如京公右京公——云骧公云骕公——志沂公婉琳姑——冯曦公鹏翥公——厚植公以及年轻的博士们——苓植公福恒公——冯禄公亚东教授……

 我们的文脉源远流长,正汇入中华文脉的大脉中,势不可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芝致史评札
代县老照片
黄埔古村文脉续:族中黄口小儿人生第一课 点灯挂祖堂
冯氏八字族训(冯兴云整理)
姓氏图腾:冯
山东青州冯氏世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