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杨改兰

20215月初8日晚上1015分,我们最亲最爱的母亲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母亲走了,她走完了八十三个春秋,走完了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

苦难的童年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姐弟三人,母亲老二。姥爷身患肺病,不能下地劳动。姥娘常年干着重活,身体落下不少毛病。姨姨体质单薄,舅舅年幼宠爱,母亲一出生被视为家里的多余,母亲的奶奶就不让姥娘要母亲,在姥娘坚持中母亲才得以存活。长大后,自然轻活重活就落在母亲身上。母亲7岁就开始帮姥娘洗锅做饭,干家务杂活,9岁就开始干地里的活了。记得母亲经常说起,姥爷是个性格极端的人,也是一个极其小气的人,从不体谅别人的难处。每到秋收季节,地里割倒的黍子、谷子、高粱全靠母亲和姨姨往场面背。背田的时候,姥爷给母亲按上超年龄的重量,压的母亲喘不过气来,途中还不让歇息,怕颗粒落在地上。就这样年复一年,母亲在逼迫中生存,在苦难中成长。母亲虽未成年,但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了姥娘家中的顶梁柱,把家打理得井然有序。母亲在娘家过着艰辛的生活,没有享受过童年的欢乐,成年人的责任却伴随着她的成长,艰难的日子磨练了母亲吃苦耐劳的毅力,辛勤的付出造就了母亲家务活和地里的农活样样精通。


艰辛的中年

母亲17岁那年,经人介绍与我父亲结婚成家,先后养育我们姐妹弟兄6人。婚后父亲在砂河综合厂赶车,家里、地里的活全靠母亲一人承担。

我和姐姐出生在大跃进时期,那时候生产队实行大锅饭制度,母亲在生产队劳动,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点饭,带回家给我和姐姐吃,她干着和男劳力一样的重活。那一年,母亲肚上生了疮,家里没有钱买药,疼的母亲整夜不能入睡,特别是做营生时和衣服一摩擦,更是疼痛难忍。但不去劳动我们又吃不上饭,母亲只好用碗扣住疮,用布捆紧缠在腰上,照常去生产队劳动。一天下午,母亲正在地里割柴草,天气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她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但母亲还是冒着大雨把柴草背回家中。那时我们家住的是两间西房,风雨交加把窗户纸全部淋湿打破,晚上母亲只好用几块布遮挡。母亲生活的艰辛和身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母亲是生活中的能人,记得我们家锅灶烟得厉害,做饭烧火时烟直往外冒,母亲拿定主意揭炕,父亲不会打圾,无奈之下母亲向人借上圾杵,自己尝试着打圾。她先用铁锹将湿土拌匀,堆放在一起备用,平整场地,支好模子,并在模子内撒土,将模子内装满土,用脚扫平后,使用小石杵反复砸实。顺序是先从两头开始,后是中间,最后是起模子,将打好的圾在预定的地方放好。第一天母亲就打下300多块圾,摆放的整整齐齐,错落有致,村民们看到赞不绝口。

一个月过后,圾也晒干了,母亲开始揭炕了。我记得正是秋假期间,我和姐姐当了母亲的小工。母亲把炕板石揭起来,一块块搬在地上,再把炕洞里的灰挖出来,姐妹俩一箩筐一箩筐倒在院里,再把圾一块一块的搬回家,母亲在院子里和好泥,用盆端进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母亲开始盘炕了。我和姐姐分工明确,我给母亲搬圾,姐姐给母亲铲泥,母亲一手垒圾,一手拿着泥铲抹泥。盘炕是个技术活,母亲边盘边琢磨着烟是往高处走,高度要适中,锅灶才不烟了。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忙碌的我们中午连饭都没顾上吃。母亲说:“你俩饥不饥?看看这泥手泥脚的怎做饭了,越老完了再吃哇。”我和姐姐明白母亲的心思,便说不饿。炕继续盘着,一行一行的炕洞如同弯弯曲曲的小水渠,均匀间隔的距离顺顺当当,然后用炕板石盖在炕洞上面,上面抹上一层不薄不厚的泥。炕盘好了,天也快黑了,母女三人看着平平整整的顺三大炕,劳累了一天的疲惫感瞬间烟消云散了。母亲慈祥地望着浑身沾满了泥灰的两个年幼的女儿,欣慰的笑容浮在脸上。

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村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坯碹的窑洞,每年要泥窑一次,不然遇到连阴雨就有漏雨倒塌的危险。我们家住的也是窑洞,雨季来临之前对窑顶进行一次修缮。父亲在院里和好泥,用箩筐装满,母亲在窑顶上吊泥、倒泥,用泥铲摸平。村里的人们无不羡慕。

母亲是个过日子有计划的人。每年冬天,是母亲给我们拆洗衣服、纳底做鞋的时候。记得小时候,冬天是寒冷的也是漫长的,每天夜里我们都已入睡了,母亲在黯淡的灯光下穿针引线给我们缝补衣服,给我们做鞋。那时候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家家户户少穿没戴。母亲给我们做鞋连块大布也没有,就用我们穿过的破旧衣服剪成布条抿浆做衬,然后放在铺炕的苇席下面炕干,再用布条垛底子。底子弄好了,再捻上麻绳用来纳底。母亲针线活儿做的特别好,针针钧匀,底子纳得平平整整。村里讲究的人家还经常请母亲帮他们纳鞋底子。母亲是个极其要强的人,在艰难的日子里,也把儿女们打扮得干干净净,就是穿着补丁的衣服也是齐齐整整。我们小时候常穿扎花鞋,母亲心灵手巧,五彩线搭配,给姐姐扎双杏花的,白里透红,绿叶点缀,花朵饱满,给人一种娇嫩欲滴的感觉。给我扎双迎春花的,那粉里透红的朵朵花瓣,娇艳动人,给人一种春满人间的温暖。我和姐姐穿上鞋走在街上,三婶二大娘们对母亲的针线活儿赞赏有加。

为了维持艰难的生活,母亲每年养猪喂鸡,每到夏天,母亲东挑猪菜,西割猪草忙碌不停。临近腊月,父亲把猪赶到市场上卖掉,用换来的布票和钱,给我们买布添衣。60年代时期,时兴穿条绒外套,那红的、蓝的、绿的衣服我们都穿过,母亲用心血养育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快乐与幸福。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转,家家户户的温饱得到解决,我们家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农忙过后,母还给我们做黄酒,做山药醋,做豆腐。每到过年时,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着团圆饭,品尝着美味的黄酒,那黄酒的香甜沁人心脾,那淡淡的清香至今回味无穷。

记得我上砂河高中的时候,我们村距离砂河20里地,我们一届三个女生,其中俩个女生的父亲是上班人,家庭比较宽裕,都骑自行车上学,唯独我一人步行。每到春天,我们那一带经常刮起大黄风,刮的天昏地暗,路上行人也少见。每次我挎着书包迈出家门,母亲就站在房上极目远送,望不见人影为止。母亲的泪流在脸上,疼在心里。母亲决定要给我买辆自行车。那个年代,自行车不好买,母亲凑钱托人给我买了辆二手车,我上学步行的困难解决了,母亲的心愿达到了。

母亲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村里出聘的闺女多数是让母亲剃的脸。那时女儿出嫁的时候,有开新脸一说。经母亲巧手一弄,个个眉清目秀,端庄大方。因此母亲在村里得到人们的尊重。

之后,我们弟兄姐妹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都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日子越来越好,家里吃穿无犹,更让父母亲满意的是六个子女每家一儿一女,12个孙甥,有毕业于985的、211的,其中2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3人研究生学历,一个最小的外孙女正在高中就读。我们这个大家庭,幸福美满,其乐融融,父母亲享受着儿孙满堂的晚年生活。

痛苦的晚年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2011年腊月初二日父亲病了,经太原一院检查,父亲是胆管癌晚期,这个让儿女们难以接受的诊断结果,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我们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期盼,对这个平静的大家庭是天大的伤害和巨大的打击。一个月之后,经治疗无效,父亲走完了他83载的人生旅程。我们在悲痛中送走了父亲。母亲失去了她一生相依为命,携手同行的忠实伴侣。我们失去了父爱,失去了靠山。

从此母亲孤独的心灵伴随着她的余生,忧伤的思念无声无息地藏在心底。

2015年秋天,母亲意外摔倒在地,右腿疼的不能行动,我们看着母亲疼痛难忍,急忙拉上母亲去了太原二院,经检查是骷骨头断裂。在住院期间,母亲的右腿做了人工骷骨头换接手术。出院回家后,为了母亲尽快恢复行走,我们拉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的练习。在锻练期间,我们发现母亲的身体东倒西斜,不能保持平衡,说话也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更明显的是记忆出了问题,我们猜疑是不是母亲做手术时麻醉药留下的后遗症。一年后经医院检查,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个让人特别难以接受的事实,毫不留情地摆在我们面前,又如一把尖刀残忍地捅在我们心上。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与人沟通,连吃沒吃饭也记不清楚。她每天躺在炕上,起居不能自理,身体日渐消瘦,每当有人来看望,她总是涌出无限的悲凉,脸上挂满了泪水,但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她内心的伤痛。看着可怜的母亲真让我们心疼。日复一日,就这样子女们陪侍母亲度过了6年。在那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母亲告别了病痛,也告别了我们。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与亲人和睦相处,与邻里团结友善。母亲用一生的心血滋养着我们,她的一言一行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超过8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母亲的冬夜
【三秦文学】王亚峰:【想起我家的烧炕】(散文)
【左岸风文学】程毅飞 | 乡间土炕暖
有声读物丨盘火炕
【雅韵美文】陈海峰《西沟往事(六)》
齐际珍:火炕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