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沟村志》编后语


  《大沟村志》编后语
   文/姚满生

十多年前,在县里任职的一位学生送我一本1995年版的《繁峙县志》,我如获至宝,忘情捧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和家乡的事,历历在目,特别是在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我村九位先烈赫然在册,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窝。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抛下自己的父母亲人,毅然投身战场,血沃中华。他们是共和国的优秀儿女,更是我村的骄傲。他们中的一些人和事,儿时曾断断续续听长辈们谈起过——尽管只是只言片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他们的生平及他们为人民所作出的牺牲,大多数后来者有的早已遗忘,有的正在逐渐淡忘,有的甚至根本闻所未闻。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他们连尸骨都未归故里,在家族的坟茔中也没有留下他们的任何痕迹。每每看到并想到这些,作为晚辈和同村人,我深感愧疚。上学时读过鲁迅先生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他们同样不正是那些不该忘却而永远值得纪念的人吗?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难以抹去。怎样才能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谁,了解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和他们为国家民族生存所作出的贡献;让子孙后代敬仰他们,常相思,常相忆,这是激励我拿起笔来写这部《大沟村志》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写《大沟村志》的初衷之一。

去年在村里陪老母小住期间,得知村中一位已故老者叫孙海滨的,曾写过点有关村中的事情,我便遣弟探寻并索得简装打印小册一本,名为《村情村事随笔》。这位老者可谓村中的智者,他将碑记、传闻、亲历、访谈、长者口述、时代更替若干事宜整理记录,显然,他是很想为村中的历史变迁作点记载,给后代留下点时代痕迹,令人钦佩。由于老人缺乏相关资料,又没有范本,没有章节,不成系统,心有余而力不足,终难单独成书。完成老人的夙愿这更是激励我编写《大沟村志》的动力源泉。在我编写的这本《大沟村志》中,将老人《村情村事随笔》中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编在了第十一章或附录部分——权作是对老人的一点追思与慰藉吧。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村情、村事,这一古老文明的结晶,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被我们在不经意间丢弃,或者轻易抛开,想来未免可惜可叹,甚至可悲,但这似乎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此,我决定拿起笔来,将它们记录下来,传播下去,且世代相传。在收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往事,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带着岁月的风尘,带着先祖的气息,带着自然的神奇,带着人类的文明,从历史的长河中款款地走过,在各个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而将这些历史的划痕记录下来,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我们的村史也可以说是这部社会发展史的缩影。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在获取生活生产资料方面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容易,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基本生活需求所涉及的劳动技能、用具等,基本被废弃直至被忘掉。我们应懂得历史,珍爱家乡的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使每个人多些进取与付出,为建设美丽家乡凝心聚力,是我编纂这本《大沟村志》的另一个初衷。

村志的读者主体是父老乡亲,书写时力求通俗易懂,在语言表达和内容编排上尽量体现既融汇家乡生活气息,但又不失语言规范,文体规范,结构规范。所涉内容既要有历史渊源,又要有科学性和知识性,注重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在自然与地理章节中,某些内容已经超越了方志的范畴,如我们生活在黄土丘陵区域,但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每天和土打交道,也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土中,但都不知道土是什么,土由那些化学元素组成等。由于这些方面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既密切又陌生,也就是说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但是我们对此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所以作为普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为的是便于大家理解并拓展知识面;在常见动物和植物名称中,尽量以学名表达,这样便于知识的准确传播与交流,有条件的注以当地俗名。在经济和科技章节中,涉及到许多村中的人和事,尤其是企业的兴建、转让、改造、更新等事项的时间、人员、内容等,都无法准确记录,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在风俗与人物章节中,收录的人物、设施、器具、名称等难以齐全周到,遗漏和错误难以避免,待征求意见时予以更正和补充。在这里,我想重点表达的是人物编中现代人物的载录,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是有些人员论资历本应写入村志甚至县志,由于他们离开家乡时间久远,村人对其履历知之甚少,故而难以载录;其二是村中一些人由于多年来外出从业或随子女定居等离开了家乡,包括一些多年前考入大学并已具有一定成就的人员,本应以他们成长的经历荣誉乡里,激励后人,但客观局限,难以如愿。对此不足,深表遗憾。

在撰写《大沟村志》的指导思想方面,则是遵从方志写作规范,力图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广泛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让毎个人都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也是村庄兴旺发达的希望。培养青少年博学进取的理念,树立贡献社会、建设家乡的意识,使其因自己身为大沟村人而骄傲。曾记得,1975年我在下茹越公社工作期间,一次下乡,与我村的左淑明和孙德恩同行——他俩当时在县乡信用社工作,当走在下寨河路上时,孙德恩有感而发道:“看我们大沟村多出人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事虽已过去40多年,至今记忆犹新。衷心地愿我村多出人才,出高素质重量级的人才,并愿更多的人能为家乡的繁荣昌盛作出积极的贡献。

写完《大沟村志》的初稿,心情难以平静,唯恐因自己写作水平、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等诸方面的局限而有悖初衷。自己虽然生在农村,但毕竟离开家乡多年,缺乏农村生活的积淀,所记事物仅凭儿时所见所闻,难免有不妥之处,万望指教。

常言道,盛世修志。适逢国富民强,科技日新月异之际,理应不失良机,迟误推延只能导致更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流失,正如糜果才先生在“方志论”中所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一个最容易被人们忘却的历史。”纵观我村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社会更替,不少人文古迹已湮没于史海而未见流传下来,更谈不上惠及子孙啦,再不抢救,难以挽回。

由于时间仓促、收集资料有限,遗漏缺失难免。望晚辈能继续稽考不辍,臻于完善,弘扬光大,世代传承,乃为我村之幸事也!

      (2017年5月于太谷家中)

超过17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志孝:拉垆土
我们准备了2300多张影像名片 这里面有你的家乡吗?
详情
千年古镇荥阳石洞沟村
夏天墨吟编后语
王海明文《家乡的小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