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 汉



山  汉

文/王志秀

         山汉,从字面理解是“山里的汉子”、“山里的男人”,而在家乡“山汉”是非平川居住人的代名词,即不论男女,只要户籍是山里的,那么老的是“老山汉”,小的是“小山汉”。

        家乡地势特殊,东高西低,南北都是山,只有中间一条狭长的“带子”为川地。这条“带子”南北不及10公里,中间还有一条大河贯穿全境。地理位置的局限让家乡父老大多数沦为山汉。

       山汉分两种:一种居住在北山,向阳居住,故称“朝阳山汉”,又叫“红屁股山汉”。而在南山居住的,自然就叫“背阴山汉”,又叫“黑屁股山汉”。关于两种山汉屁股颜色的差异,是源于一个典故还是一个有趣的传说?已无从考证。

       就地域而言,把山里人称为“山汉”,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家乡语境中,“山汉”一词还有愚昧、野蛮等与文明相悖的意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贬义词。

       我的老家在县城北面,离县城仅5公里,站在村里不仅可看到城里行进的汽车,甚至可看到街上彳亍的行人。但由于出城5里后“步步登高”,所以我一出生便加入了山汉的行列,同时也有幸体验了山汉的生存状况,品味了山汉的酸甜苦辣。

       人常说“做人难”,其实做山汉更难。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而山汉的磨难何止“九九”,他们花费毕生的精力,逆境中求生存,前仆后继,难成正果。


山路弯弯,行路难 
 老家坐落在一个很不规则的山丘上,背靠大山,东、西、南三面临沟。在山丘向阳的土坡上,凿土石为洞,或在稍微开阔处夯土建窑,便是山汉们安身立命之所。别看这种建筑土气、难看,但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绕绕弯弯的羊肠小道连起各家各户,伸到沟沟洼洼。

        陡窄的山路,上坡腰腿痛,下坡脚跟痛,并要步步为营,脚脚踩实。稍有不慎便会滚落到他人屋顶上、院子里或沟壑中。但山汉们肩挑背扛重物,穿梭往来,从没有发生过事故。

 山汉们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春天把种子与肥料用肩扛出去;秋天把粮食、柴草用背驮回来。如蚂蚁搬食般,奔波于田间地头、沟沟岔岔,汗水浸透衣衫、洒满山梁。
 人常说“望山跑死马”,眼看目的地就在眼前,但一个弯子绕下来,又让你腿脚好一阵忙活。空走已让人汗珠子一摔八瓣,负重时汗流浃背,像是洗了个免费“桑拿”。
超负荷的劳作让山汉们华发早生,过早地向“老年化”进军。不过五六十岁的人,背驼了、腿瘸了,额上的皱纹如刀削斧劈般棱角分明,直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

               

十年九旱,吃水难
 老家的山山势平缓,远远望去,既像是上苍随意弃置的一个个蒸坏的大馒头,又像是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坡上游荡的一群衣衫褴褛、秃顶驼背的流浪汉:孤独、冷漠、懒散、毫无生气。
 山有水才灵,由于缺少水的滋养,自然少有草木眷顾,即使有那么几株树木在这荒山秃岭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但强劲的西北风把它们扭成了麻花,没为荒山增添丝毫美感,倒让人觉得有点突兀,平添了无尽的苍凉。
 山汉们祖祖辈辈在这穷山恶水间播种收获,繁衍生息。
 挑水是每日的必修课。
 东方刚露鱼肚白,大地仍在沉睡中,山村便醒来了。女人们开始烧火做饭,男人们挑起水桶,开始了一天的热身运动。于是,袅袅炊烟中,脚步声、说笑声、水桶的叮当声、狗吠声,奏响了山村的晨曲。
 山路弯弯,晨雾缭绕。水源在二里多以外的山那边。挑水队伍蜿蜒行进着。两桶水的重量不下百斤,在他们肩上轻如鸿毛,他们步态稳健、步伐均匀,一手放在扁担上,另一只手一甩一甩,扁担上下颤动,嘎吱有声,水桶随之起伏,但桶里的水老老实实、不洒不溅。
如梦晨雾中,弯弯山路上,挑水队伍若隐若现,如龙潜行,如诗如画,成为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朝霞满天,炊烟散尽。人们牵着牲畜、扛起农具,爬上梁,钻进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如遇干旱之年,仅有的一眼泉水近乎干涸。村里的老弱病残全部出动,泉边水桶便排成了长龙。
 夜晚,山川草木早已进入甜美的梦乡。空旷的山野中,叮咚泉水边,忽明忽暗的篝火旁,人影隐然——不闻人语响,但闻哈欠声,搅扰了夜的清梦。 

步步登高,花钱难
 钱是个好东西,难挣好花。但对山汉来说,不仅难挣,而且难花。村里虽有代销社,但商品毕竟有限,多数商品还得去城里采购。
说起进城,可真是去时高兴回时愁啊——花钱,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何况还可以见识一下县城的繁华,开开眼见,长长见识,怎能不令人兴奋呢?但票票儿、钢蹦儿出手后,想想路途漫漫,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山汉们总是善于挑战自我,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他们或背驮、或肩扛、或手提,踏上归程。
 爬上一道道坡,跨过一道道梁,绕过一道道弯。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腰越来越痛,腿越来越酸,汗越来越咸、越来越苦……山汉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将一路的艰辛甩在身后!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走进了山村。但这里的山路十八弯,“下山人骑车,上山车骑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下山时,一路几乎不用蹬,便可风驰电掣,一路狂飙。不过却费神,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掌握好方向,方可无虞。
 话说有一次,年轻的山汉驮着他爹进城,一路上的风光自不必说。只说下得山来,不经意间一回头,发现没了爹,赶紧返回去找。原来那车实在是快,他爹受不了那刺激,跳了下去,惯性的作用让他跌了个灰头土脸。一时传为笑谈。
 上山推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其实“人往高处走”毕竟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咏三叹,娶妻难

 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山汉们住在高处,视野开阔,风高月朗,空气清新,县城的繁华尽在脚下。但山汉们没有体会到“一览众山小”之豪迈,却有“高处不胜寒”之怆然。
 姑娘们也没有一拥而上看风景,相反,连山里的姑娘们也站不稳脚跟,流水般扎进了平川男人的怀中。让山里的汉子们“空有梧桐树,难引金凤凰”。
 说起娶媳妇,那可是让山汉们一辈子都耿耿于怀的:没媳妇的想媳妇,有媳妇的给儿子攒钱娶媳妇。他们可以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勒紧腰带,捆住嘴巴,拼命挣钱、攒钱。
 别看山汉们平时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穿戴,对娶媳妇儿这事却是相当慷慨的,只要彩礼钱高的不是太离谱,是乐意砸锅卖铁的。即使如此,山汉们婚配之路仍一波三折,一咏三叹。甚至一生望女兴叹,孤家寡人,抱恨终生。
 人常说:饥不择食,贫不择妻。山汉娶妻并不讲究志同道合或郎才女貌,只要有女愿意下嫁,年轻的山汉便高高兴兴入了洞房。嘴上相互宽慰着:吹灭灯都是一样的。
天生万物总有其存在的道理。总有一些敢于冒险的姑娘们,勇攀高峰,加入山汉的行列。于是多了一个乃至多个山汉,山汉才得以繁衍。
 此外还有上学难、看病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艰难的生活压弯了山汉的脊梁,但压不弯山汉的铮铮傲骨!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辛勤地耕耘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停歇……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山村,农村实行了包干到户,农民的手脚被放开了,山汉们吃苦耐劳的品性有了用武之地,几年时间就吃饱了,穿暖了。
 随着祖国的迅速崛起,山汉们的生活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现在的山村街道硬化了,道路拓宽了,农田平整了,休闲广场建成了。山汉们吃水不用挑了,在家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流了;路宽了,地平了,现代化农具在山村派上用场了;卖菜卖肉的、卖日用品的流动货车隔三差五送货上门了;想进城,跨上摩托车、钻进小汽车一小时能跑个来回,或者一个电话,出租车一会儿就来了;兜里有钱了,腰杆硬了,底气足了,娶媳妇不再凑乎了,也兴自由恋爱了。
 “山汉”一词的贬义成分已经消亡。
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口甘甜的山泉水,望一眼宽阔的水泥路,瞭一瞭梯田里突突的农机具,山汉们咋能不心宽!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这头,山那边(微小说)
家乡的小山村
渐渐变老的70后,还记得家乡的路吗?
我们相约在仙寓山!
乡愁是什么
【小小说】申向利 丨 抬猪抬出“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