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如夏花,逝如秋叶

72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人告诉我们,一代又去,一代又来,只有江上的月亮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诗人表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这都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于是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便成了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我以为真正能够担得起泰戈尔这句诗分量的人可以说恒河沙数。

我和我先生与师母的最后一次见面,大约是在2014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杨武能夫妇即将赴德前夕。那次师母给我们倒上茶后,说走之前还有很多事要办,然后转身急匆匆地出了家门。

在我国德语翻译领域,杨武能是有着“傅雷”之称的著名翻译家,是德国歌德金质奖章的获得者,相当于翻译界的“诺贝尔奖”。 杨武能是我先生的恩师,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先生在文学翻译事业上刚刚起步,正苦于寻路之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有老师推荐他赴重庆破格参加了一次重要的文学翻译研讨会,这个会正是当时任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的杨武能教授主持召开的。回来后,他兴奋地告诉我收获巨大,在会上从各位译家、出版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听了杨武能教授的报告,很受鼓舞。听了他的话,当时我也很激动,我知道杨武能这个名字是因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是国外经典文学书籍在中国大地上刚刚从无到有的年代,痴迷于世界文学名著的我到处找书读,最先读到的这本书是郭沫若的译本,总觉得读起来有些拗口,不太好懂,但是因为它是世界名著,我仍然坚持将它读完,读后总觉得心里欠欠的,所以一直存有重读这本书的念头。后来,我喜出望外地发现了杨武能的新译本,有些震惊,因为当时郭沫若还是中央管文化的领导,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不自觉地都会有些敏感。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杨武能流畅易懂的译文,一个热爱自然、纯朴、善良、多情善感、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填满了我整个少女的心。我读外国文学名著有一个习惯,为了不影响我的思维,在没读完书之前,绝不读译者的译序,但是读完书后,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地读,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译文,读完杨武能老师的译序,深为他的勇敢和对翻译事业的严谨所打动,所以一直印象深刻。

杨老师在会上的讲话对我先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一直把杨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后来,他得知杨老师在主编《世界中篇名著金库》,便试着将自己翻译的杰克·伦敦的中篇名著《野性的呼唤》推荐给杨老师,得到杨老师的应许后,便亲自将译稿送到老师在四川大学的家里。译稿得到了杨老师的认可,并有幸被收入到此集子中,这对于那时初入道的自学青年是多么不易呀。这个译稿后来又被上海译文出版社选用,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再版。

从那以后,我先生常会带着我去杨老师家登门拜访,每去一次都会收获很多,杨老师的话句句都是谆谆教诲,他生怕漏掉一句,我有时在他们谈话间,就拿出笔记本来帮他做笔记。还记得2003年2月9日,我们去杨老师家造访,杨老师和师母非常高兴,还请我们到他们宁静的屋顶花园“远望楼”里坐下交谈。告别时,杨老师还特地送了我们一本他著的《圆梦初记》一书——这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当代译界名家的散文随笔集之一,四川仅杨老师一人入选,我们如获至宝,那天正好是我先生的生日,他将它视之为特殊的生日礼物。回到家里,先生读完后,我也迫不及待地认真拜读,从杨老师文采斐然、感情丰富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个大翻译家所具有的学者和作家的气质,读到了杨老师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读到了他生活多经磨难但仍然热爱生命的那颗火热的心。

在我们这个家庭,作为妻子,我深深知道我先生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中走过的艰难道路,所以我读杨老师的《圆梦初记》,在体会老师精神、文采的同时,还仿佛看到了我先生的影子。我先生与杨老师带过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机会上大学,完全是通过自学走上文学翻译这条路的。后来杨老师知道了我先生的情况,他不无感慨,把我先生当作他的“编外弟子”,甚至有一次还郑重地说我先生是他的传承人之一,可以想见,这是多大的鼓舞和厚望呀。如今我先生已成了小有名气的翻译家,特别是在华盛顿·欧文的译介上,填补了国内的某些空白,这都得益于杨武能老师多年来对他的关注和无私指点。

杨武能老师是我国文化领域和文学翻译界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先生永远崇拜的偶像。说到杨老师,不能不说到我们从心底深处无比敬重的杨师母。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位默默为他奉献的女人,而师母正是杨老师身后的这个人。师母叫王荫祺,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才生,同杨武能老师合译过《豪夫童话全集》、《雪山水晶》、《小不点和安东》等。在师母的身上既散发着中国知识女性“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浓浓的书卷气,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女性体贴、善良、勤劳、坚强、内敛的美德。一个家庭中,总会有那么多的琐碎,师母承担起了所有的这一切,相夫教子,心里很少为自己着想,想的都是丈夫的事业和孩子。师母身材瘦小,但总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做事十分干练,是一个能够把现实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俗”与超脱的精神空间中的“雅”完美结合的好女人。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丈夫,为他准备他所需要的一切,让丈夫舒适自在,不为琐事烦心。她的付出正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男人有一个使他快乐的妻子,他的成功机会会比别人多几倍。有许多人羡慕名人的妻子,殊不知,那些名人的妻子在记者、摄像机面前微笑的后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师母同杨老师一样和蔼谦虚,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我们每次去杨家,师母总是很热情,有时杨老师在同我先生促膝交谈的时候,我和师母也在一旁聊起女人的话题,比如家庭、孩子,甚至养生……师母总是关心我们,经常问这问那,诸如身体状况怎么样啦,就连女儿谈对象的事情也要问到。

我们曾将杨老师和师母接到简阳的家中住了两天,那时我家住8层,虽然也有漂亮宽敞的屋顶花园,但周围都是楼房,楼层也太高。后来我们搬到了新建的鳌山公园脚下,多次邀请杨老师和师母回国后来我家多住几天,可几次都因为一些事没能启程。本来,这次已经约好等到次年四五月份回国,老师和师母就来简阳,可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先生好长时间没联系上杨老师了,等到联系上时,杨老师说他们早回到重庆去了。他们家住成都,重庆是杨老师的故乡,怎么会一直在重庆?我们纳闷,后来得到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师母早在2015年的1月,也就是他们这次去德国不久,因胃部不适,去医院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据我对癌症的了解,胰腺癌是常见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由于它所长的部位的特殊性,一般被发现时都已是晚期了,因此死亡率也是最高的。我们知道此事时,师母已处于弥留之际,我们一直想着去重庆看望她,杨老师坚决不肯,说这是师母的意愿,不愿让任何人去看望。我们知道,师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为别人着想,怕给人添麻烦。

生命呀,有时候长,长得有如一条河,缓缓流淌;有时候短,短得就那么一个转身。

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世上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杨老师和师母当时住在定居在德国的二女儿家中,当师母知道自己患胰腺癌晚期,最多还能活3-6个月时,这个瘦小,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女人,没有像人们所说的癌症患者最初的暴躁、绝望,甚至呼天抢地,她面对生命的尽头,表现得出乎人们想象的平静。在确诊的第二天,她把同样定居在德国的大女儿叫到一起,当着他们父女三人的面,郑重地立下遗嘱,其中第四条,也是最后一条,她斩钉截铁地告诉家人,她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做医学研究之用。两个女儿难以接受母亲患绝症的事实,一家人踏上了回故乡重庆的路,幻想着是不是德国医生误诊了?可是在人类还没能攻克这个顽疾之前,残酷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于是,女儿亲自写了一封动情的家书,恳请亲人们理解母亲捐献遗体的决定。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过去听到的顶多都是捐献器官,可无私捐献遗体的寥寥无几,师母王荫祺,这个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中最平凡的女人做到了。她抚育了两个优秀的女儿,她帮助自己的丈夫到达了事业的峰巅,她就这么赤条条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是师母,春泥也是师母。

2015年10月12日,离师母去逝正好3个月,我们有幸应邀参加了重庆图书馆为文学翻译巨匠杨武能老师设立的“杨武能著译文献馆”的隆重开馆仪式,一个翻译家能享有如此殊荣,是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开馆仪式档次非常高,有来自国内外的许多大家、记者。后来,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文献馆,饱览馆内陈列着的杨老师数十年来精心翻译的各种德国文学名著,而更让我为之动容的是,馆内的一整壁墙帖满了杨老师和师母的合影,以及他们的全家福,杨老师成功的每一步都有着师母的相伴。并且,杨老师已做出了同师母一样的决定:百年之后,捐献遗体,为人类医疗事业的进步尽一己之力。这对多么默契的夫妻,这对多么可敬的老人,他们相伴了近半个世纪,到不得不忍痛分别的时候,依旧是对方灵魂上的伴侣,依旧是彼此最信赖、最理解和最懂得对方的人,他们是一生一世的爱人、朋友和知己。

“她这个小女人在某些方面胜过了许多大男人。”这是杨老师对妻子的最高评价,这句话本来应该写在妻子的墓碑上,可是她已把自己的整个身体献给了人类的医学事业,因此,不会有一座供我们凭吊的墓碑,但我相信,这座墓碑将永远刻在她亲爱的丈夫杨武能老师的心里,也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会永远在心灵的深处悼念这位非凡而伟大的中国女性。

离师母去世近一年了。此时,夏山如碧,夏花正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那些绚丽繁荣的生命花朵终会凋谢,但是她终归在这个世界上灿烂过,即使凋谢,也享永恒,正是“生如夏花,逝如秋叶”。

作者钟红英,网名小溪,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简阳市作协副秘书长,《文学月刊》杂志“签约作家”,新浪网“书会”成员。文字散见于《散文选刊》、《西南作家文学》、《文学月刊》、《散文福地》、《普州文艺》、《资阳文艺》、《简阳散文》、《晚霞》等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各级奖项并收入多部文集。微刊编辑部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

《散文福地》征稿征订启事

在《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散文福地》创刊已六周年了。

这是广大中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喜事和福音。

我们创办《散文福地》,乃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是出于这样一个高尚的宗旨:“积极引导,认真组织有创作能力的中老年散文爱好者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创作讴歌真善美的作品,在丰富个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歌颂人间真情,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愿做广大中老年散文作者的真诚朋友,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倾吐心声、抒发情感、快乐人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高地。

我们开设了以下栏目:“神州博览”“岁月如歌”“乡梦悠悠”“人伦亲情”“世相百态”“思絮心语”“咏物感怀”“养生悟道”“读写心得”“精品赏读”“企业之友”“科技之花”“老人之星”“青春风采”“出版信息”等。

欢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和广大散文爱好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发电子稿。刊物优先发表题材新颖、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一两千字的精短散文。来稿请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编辑部电子邮箱swfd2010@126.com。投稿及应聘创作员事宜请联络马文华先生(手机:13821236584)。

《散文福地》国际刊号,大16开本,64页。全年四期,按季度出刊,每期定价10元,本市或外地需要邮寄的读者全年48元(含邮资一期一册2元)。欢迎订阅。征订请邮局汇款。

征订邮局汇款。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谊景村丽园里1-3-302 邮编300210   收款人:刘士芬。征订事宜请联系刘士芬女士  手机:15122164320

-------------------------------------

微信ID:sanwenfud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战友古城喜相逢
【在场有约】三月雪:《金秋•饱满的谷穗》
回忆杨武之——陈省身教授访谈录
熊十力先生:“人很好,脾气大”——百岁老人阎秉华访谈录(二)
木南/ 在“清风高谊”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我有良师:黄瑞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