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风采】‖ 秀云大姐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秀 云 大 姐

天津 焦瑞霞

秀云大姐姓李,李秀云。是我在市老年人大学文学创作研修班认识的文友。了解秀云大姐,还是2014年她送给我的散文集《清秋悟语》开始。我翻开书,一篇篇细读,有她生活的笔记;有对亲朋、邻里的追忆;有工作中的感悟;也有游记采撷。每篇文章都带着她的情感温度,能感受到她心灵的火花。正如天津作协理事、天津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怀章先生为此书作序中写到:“读了《清秋悟语》,她的人性均在文章中袒露出来了,那就是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很朴实,很真诚,所谓文如其人,人为其文也。”秀云大姐,齐耳短发,在她椭圆的脸上配一副淡紫色金边眼镜,既文静又有气质。与人说话时总是带着笑容,那种亲和力,正体现了她的人品和文品。

2009年,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早秋心语》;今年金秋时节,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金秋漫记》。三本文集都带有“秋”字,可见她对秋的偏爱。她说,爱秋的味道,秋的律动,秋的色彩,秋的收获。正像“秋”,在赤橙黄绿浓重色彩中呈现出丰硕果实,秀云大姐在人生金秋时节,也取得了令她欣慰的丰硕成果。

一、不离不弃对文学的追求

秀云大姐1947年生人,今年74岁了。她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70多年所走过的历程,从她的家庭以及她本人的经历,切身感受到祖国由贫穷落后到富强发展起来的变化。她曾在工人新村长大,家庭的影响和教育,以及邻里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她欢乐的童年中萌生了幼芽。参加工作后,先后在企业、机关十几个单位任职,退休前在河西区委机关工作。她所走过的每一步,有她自己的努力,但她始终常怀感恩之心,以勤奋努力工作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

她和爱人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见证了祖国70年的风雨历程,得到党的培养与抚育,退休后,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他们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发自内心,就是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她和爱人一同走进天津市老年人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把学习作为文化养老的重要内容。秀云大姐从小喜欢文学,退休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她的文学梦。

她对文学的追求出于对文学作品的喜欢,还出于对文学创作意义的理解。她说,文学是使你的心灵不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对人类、对社会如此重要,那么创作文学作品的人,应该是有人格、有灵魂、独立思考的人。不但具有高尚的品格,还应有同情心,有悲悯、善良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因此,她对文学的热爱,是对人生意义更高层次的追求。

作为老年人从事文学创作,有社会经历,有认知能力,也有较明确的写作目的。作为秀云大姐,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工作期间,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事迹材料、简报、新闻报道稿件等没少写,因而打下较好的文字基础。1980年,她还参加过天津工人文学社,聆听过梁斌等著名老作家的讲座,得到天津工人作家董乃相的指导和鼓励;1981年,参加过天津工人业余文学创作讲习班学习,并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参加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2000年,参加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课程的学习;2002年,参加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举办的文学讲习班;2004年,参加北京鲁迅文学院举办的文学创作讲习班;还参加了北京某杂志社举办的新时期文学论坛……在工作期间她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对提升文学修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文学创作与公文写作毕竟是两股劲,真正进入文学创作领域,还显得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只有继续学习,才能弥补短板。于是,2007年,她走进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参加文学创作研修班学习,开启了退休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圆自己年轻时就有的文学梦。

二、学习为她插上文学创作的翅膀

在文学创作研修班,有幸得到赵玫、王道生、郑法清、贾宝泉、李子干、颜廷奎、白金、夏康达、余小惠等著名作家的亲临面授。秀云大姐还原到学生时代认真听课、记笔记,努力吸收老师授课的内容,再把所学的文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她在老年人大学一上就是13年。

学习滋养心灵,也滋养文字。秀云大姐把学习和写作作为继续为社会服务的乐事。她和爱人都喜欢旅游,她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她爱人用相机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行走过程中,游览祖国和域外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70年来的变化,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她写了30多篇游记、随笔,讴歌繁荣昌盛的祖国、赞美安居乐业的人民。在汉阴的汉江边听安康市环保局原副局长讲述,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汉江流域人民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00余家,减少税收34亿元……她写了《汉江岸边的幽思》;走进蒙山,参观了“蒙山县党性教育展室”,感动于蒙山儿女如山坚韧,如松顽强,英勇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写了《走进蒙山看青松》;在与贵州都匀水族民间剪纸艺术家韦帮粉的交流中,了解到水族人的生活和她走出国门传播剪纸艺术的经历,写出《巧遇水族“金剪子”》一文。她还把童年在工人新村生活的记忆,写了一篇《工人新村生活琐记》,收入2019年12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集》——“天津工人新村纪事”(第132辑)。

这些年,她还接触过许多知名作家,秀云大姐善于不失时机地抓住采访的机会,向这些“大家”们学习。在河北省散文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采访了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学者刘绍本教授,他对散文深入的见解使她很受启发;在蚌埠听了安徽作协主席许辉先生的讲座,许主席对家乡的爱,对淮河流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很是钦佩;在重庆见到原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傅天琳,对诗歌的执着、对年轻人的培养与扶植值得称赞;还有山东作家李登建为农民代言的勇敢与豪情,北京中华诗院李远山院长,扬州作家席慧等等,在同作家交谈后,写出了十几篇人物专访,记录了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使她创作的思路更加明朗。

三、转变自我突破固有的思想框框

由于她多年做政工工作的经历与已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公文写作到文学创作,往往有一些无形的思想观念和写作套路的束缚。首先得转变自我,打破固有的思想框架,才能迈进文学创作的大门。这一点秀云大姐是经过汤吉夫教授的“点拨”,才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壁垒”。2015年,在老年人大学授课写作课的段守信老师请来了著名作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汤吉夫教授。秀云大姐与汤吉夫教授相识在2000年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便与汤教授相约去拜访,汤教授欣然接受。在拜访中,她简要向汤教授介绍了个人工作和文学创作情况,希望教授对她今后的学习与创作提些建议。汤教授很坦诚地说:“你的思维方式问题要想改变,多反思,还有救。受过去'左’的影响很浓、很深,你脑中有个套子。”这话说得她脸上有些发热。在众多采访中还没有人这样直截了当地戳到她思想深处的东西。“左”的影响是她不自觉的,自认为思想很正。汤教授补充一句说:“你还有救,因为你想改变。”“有救”二字,又让她感到温暖与希望。临分别,汤教授走到门口叮嘱她,要多读一些书,多向年轻人学习,读读巴金的《随感录》和韦君宜的《思痛录》,要反思。汤教授的话对她触动很深,她反思自己,以前写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意义”,以正面宣传为主,还着意回避一些敏感问题,对人性的挖掘不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现实生活是多元的,有善与美,也有丑与恶,不仅要有正面宣扬,也应对社会的不公、丑恶,进行反思与揭露(当然是以文学的形式)。之后,她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注意转变自己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地观察社会,注意挖掘人性本质的东西,努力使自己的文学作品从原来的框子中跳出来,更贴近文学作品创作的要求。

摆脱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束缚,还有她与《千高原》杂志的结缘,也可以说《千高原》杂志主编苏伟,对她打破观念上的框框也有一定帮助。她通过参加《千高原》杂志举办的讲座,接触到林非、李应该、万伯翱、钱理群、王兆胜等文学大家,了解到他们关于文学的见解,对鲁迅等名家名著的解析,了解更多外国文学作家及理论;懂得了写作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还有社会担当,有批判时弊,张扬公平与正义的责任;文学应坚持的立场是,永远站在真理、正义、人民利益的一边,要展现人间大爱、大情怀。受到启发,她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写了《婆家小霞》《让国学浸润青少年的心灵》《寄往天堂的信》《西塘在等我》等,得到苏伟主编的肯定与鼓励,连续几年被聘为《千高原》杂志的签约作家。

依她的年龄和个人经历,看到、听到、体验到的,可写的题材不少,关键是怎样去写。过去那种先考虑“中心思想”,先定“调”的写法,肯定不可取。她写过一篇《驼铃声声》,作品的主人公是1955年受 “胡风集团”牵连,23年受不白之冤的诗人——沙驼,她突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了沙陀与不公命运抗争的精神,被《千高原》杂志评为 2015年度最佳原创作品。她体会到,要在勇敢地否定自己思维模式的同时,深刻反思,找到创作的突破口,才能使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服务社会是她确立的文学创作目标

由于工作关系,秀云大姐关注社会动态,注意发现身边的故事,擅长写人物专访。多年来共采访过300余人,写了300多篇人物专访。在她笔下有知名人士,也有普通百姓,有领导干部,也有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社区志愿者及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他们各自的闪光点。2015年,河西区档案馆为她所写的人物专访出版了专辑——《天津河西群贤谱》,作为河西区档案资料收藏。

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写作。秀云大姐曾在天津感光胶片厂学习和工作过,现在这个企业没有了,但许多老职工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企业对国家对天津的贡献也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淹没。秀云大姐觉得应该把企业的光辉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在她与几位老领导、老工程师、老工人共同协商后,组织了编委会,面向老职工发起征文活动,准备汇集出版《感光人》一书。秀云大姐担任主编,与大家一起征集和编辑整理回忆文章116篇,还有数百张老照片。其中,她采访了十几位老同志,有几十篇文章由她修改润色。经过11个月的努力,这本32万字的《感光人》汇集成上下两册编辑出版。分为“感光简史”“工匠精神”“精英风采”“深切怀念”“真挚友情”“师生情缘”“艺术沃土”七个篇章。它记录了天津感光人为中国感光材料事业发展所走过的艰辛、探索的历程,表达了感光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志,展现了为之奋斗的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骄人业绩,发扬光大了企业精神,为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发展史留下珍贵的资料。

秀云大姐,为人正直友善、乐于助人,总是默默地做事,保持低调做人做事的原则。正如原《支部生活》贾锦石总编在谈到对秀云大姐的印象时说:“她似乎总是在为别人着想,真诚地为他人做着她认为应该做的事,当然也以极好的心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她还在采访,还在不停地写作。她的文章短小却充满生气,让读者从每篇不多的文字里感受到她的快乐;她还在热心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无论事大事小,都在尽着自己的努力。她不为名利所困,做这一切的原因则是让他人高兴,让自己快乐。”正是这样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她相交,或是她与人相交,都是真情坦诚的友谊。

五、把对文学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

2016年,秀云大姐由于编辑《天津河西群贤谱》过于劳累,身体出现状况,住进了医院。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直到2018年编辑《感光人》,才又开始了采访、写文章。老朋友问她:还写吗?她只是笑而不答。她也问自己:已年过古稀,还写吗?作为文学爱好者,生命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怎么会说放下就放得下呢?她常以鲁迅先生说的“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来鞭策和激励自己。这些年,她的创作成果已然不少,能看出她是怎样对文学执着追求而锲而不舍的。她于2007年集结出版纪实文学《生活因你而精彩》上下两册;2009年,出版散文集《早秋心语》;2014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清秋悟语》;2015年河西区档案馆为她所写的人物专访出版了专辑——《天津河西群贤谱》;2018年主编《感光人》(老工厂回忆录);2020年,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金秋漫记》;共创作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小说550余篇,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这都是她的心血结晶。由于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守对文学的追求,成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杂文研究会会员,曾担任河西区作协副秘书长。

年逾七旬,是否还要继续写下去?这个问题总在拷问她。可是,读书、学习、写作已成为她退休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她说:“如果问,什么事我最不能舍弃,那便是文学。只要我活着,文学这盏灯将永远不会在我的心中熄灭。或许,我写不出佳作,但我用文学滋润心灵,以文学为情侣足矣。”

周围的文友也在激励着她。她与优秀青年作家王新芳交谈,感受到她的勤奋与激情;与文友曹汝红交流,看到她为母亲编辑40多万字的文集;读到文友斌如带病坚持书写身边闪光的故事也为之感动。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在耳边响起。老作家的教诲萦绕在心头:写作者不应被曾经的成绩所累,只要用心写,说实话,讲真话,不被利益驱使,不被荣誉诱惑,秉承纯洁而纯粹的创作初心,才有社会价值,才能走得更远。

秀云大姐对写作的爱好已融入生命之中,她执着地朝着初升的太阳走向前方……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马骊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最后一批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报名开始了!
作协会议讲话
【主编推荐】林晚同: 李巧文散文集《遇见》研讨会
相忘于江湖
坚韧而清丽的芦苇:与赵丽宏对话写作与人生
【来稿选粹】许清清| 我心中的那棵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