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乡愁

北京  李永刚

我老家是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梁家务村。村子里有3000多亩地,两三百户人家。村里李姓最多,我们家里兄妹三个,都是在村里长大的。我们陆续考学分配工作,最后带着父母都迁了出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老家也和许多地方一样千变万化。我无数次地找借口回老家,追忆往事,寻找消息,回味老家的味道,试图留住乡愁。

遗失的清明会

无庙不成村。解放前,老家村里有个关公庙,后被改建成了小学校。我在村上读小学时,还依稀记得一条通南到北的甬路,东西两侧是一排排的教室。最南面的第一排,东西教室中间是大门道,通道上方是拱形门,门的上沿刻着端端正正的梁家务小学。后来才知道,我们在门前排队做操,天天端详的那五个字是我父亲写的。上个世纪60年代末,村里开始有了电,村南港沟河河堤修建了扬水站。汛期村里水大时可以排到河里。遇到旱灾,又可以引河水灌溉。1973年,村里在人民公社第一批装上了自来水,紧接着村里还装了路灯。说起村里的故事太多了,遗失的清明会,最值得怀念。梁家务李氏第五代族人无儿无女,夫妇二人百年后,族长按照遗愿把他家的房产田地轮流给族人各家经营,收成做公益。每年清明节,宴请所有的家族成员一起聚会。大家在族长的主持下拜谢先贤,关爱互助,明晰事理,感受爱与被爱包围的强烈温度。我想,清明会是小孩子传承忠孝美德最好的载体,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受众的方法,也是巩固族人团结,凝心聚力最好的方式。每每谈到清明会,心里总有莫大的遗憾。同时梦想着,不日能收到族人的邀请,而欣然赴会。

跨省市友谊

我老家梁家务村在京津冀三省市交界的夹角。民间聘闺女一直流传着宁往北给一丈,不往南给一尺的说法。但在我老家,跨省市姻亲依然不少。我姥姥家就是武清的,几个姨家舅舅家都在天津。我人生的第一次旅游就是去天津水上公园。出门处处难,坐完长途车,还得倒好几趟车。人生地不熟的,天津人又不说东南西北,好难找啊。到了晌午,我和爱人还没找到火车站。忽然看到前面有个狗不理包子铺,只是排着长队。实在太饿了,我俩从队尾,慢慢往前挪动。半个多小时,终于排到我们点餐。“猪肉大葱半斤,三鲜半斤。”人太多,我根本听不清多少钱,直接递上10块钱和粮票。“不行!”只见服务员跟我摆手。“不收北京粮票。”坏了,我没有。“您多收钱吧。”她伸手退我钱,我就是不要。一个劲儿地对付。可她坚持原则,就是不卖,我们僵持着。看到她的不耐烦,也看到后面排队人的不满,没辙,我还只能大姐大姐的央求她。当我说到有身孕时,队后面走出一位大姐,递过来一斤天津粮票,“用吧,别饿着孩子。”眼泪一下挡住了我的视线,哽咽着说了声谢谢,连她的脸我都没有看清,她消失在人群里。下午时来运转,舅舅家的表哥赶过来当导游。两天时间,我们在水上公园划船,在金汤桥上留影,在劝业场购物。天津处处都是美的,送粮票的大姐,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口口相传的老规矩

我清晰地记得老家的院子、房子以及所有的陈设。家里有两道院子。内院有一颗桃树,外院有一颗枣树。抬头蜂忙碌,侧耳鸟争鸣。每年秋后,好吃的开始多起来。八月节印象最深,有不知啥时候妈妈收集的倭瓜籽,炒熟了,加上买来的沙果、鸭梨,统统放到八仙桌儿上分堆儿。妈妈定规则,所有的好吃的要综合起来平均分堆儿。分完了,岁数小的优先挑选,负责分堆儿的人最后挑。分堆儿,使我们理解了公平和公正,懂得了互相谦让,培养了我们的品格。这以后,不论分不分堆儿,不论吃什么,我们都会主动自觉的挑最小的、受伤的、最次的先吃。一方面在挑选时,辨析轻重缓急,杜绝了损坏浪费。另一方面,虽然每次吃的都是最小的,但事实上,享受的一个比一个大,一次比一次好。这也还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家里吃饭人多,全靠父母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儿。那会儿,是我们家里日子最紧的时候儿。妈妈识字不多,但是个持家的高手。在那个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妈妈用她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吃饭不许剩碗底,不许以大欺小,不许偷拿别人的东西。妈妈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必须听从。妈妈没有打骂过我们,但她身体力行,不怒自威。白天忙着生产队出工,花样翻新地给全家做一日三餐,晚上还要缝缝补补。柳芽榆钱儿菜团子,凉拌荠菜马齿笕,棒子面嘎嘎汤。柴灶里烧烤红薯、土豆、玉米、蚂蚱。特有的浓香在脑海回味,闭上眼睛总能回到儿时,陷入美好的回忆。我们上学,妈妈每天都要起大早给我们做早点。贴饽饽,老咸菜,棒子渣儿粥。特别是冬天,妈妈的手经常裂口子,或是被冻伤,经常流着鲜血。其实正是妈妈无数艰辛换来我们的美味,保证我们安心学习。我感受更深的,是妈妈吃苦不叫苦,艰难不退缩的性格。还有她说话算数,决不食言,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我愿意享受妈妈的美味,领悟妈妈的性格,琢磨妈妈的习惯,更愿意永远体味和遵守妈妈传下来的老规矩。

李永刚,男,笔名理多,三永。籍贯北京市通州区,1965年11月19日出生。家庭耳濡目染,自幼舞文弄墨,喜欢传统文化。1984年考入北京市通县税务局,1992年调入北京市通县县委宣传部。1998年通过考试,成为北京日报社特约记者。2006年到通州区委北苑街道工委做行政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缀。时有书法散文作品见诸网络及报端,多次在市区征文活动中获奖。其中2019年8月,创作的散文作品,荣获通州区“最美家国情怀展示”活动一等奖;2019年创作的对联作品,荣获第30届北京农民艺术节“礼赞祖国诗韵乡村”诗词楹联征集活动一等奖。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心中最美是故乡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茶味与乡愁/程庆昌
山东烟台 / 马连炜 【散文】/《老家往事》
宁眸:纸上老家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散文伴我忆乡愁
【主编推荐】“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大赛评委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