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家乡胡同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家乡合同   

山东  李乃东

说起胡同,人们自然会想起北京的胡同。如钱市胡同、九弯胡同、砖塔胡同等。

胡同,在南京叫巷,一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让乌衣巷家喻户晓。上海称弄堂,那老弄堂也是承载了上海人太多太多的记忆。

家乡胡同虽没有这些胡同有名,但村里那些或宽或窄、或曲或直、或长或短的大大小小的胡同留下了一份份生活的印记,凝聚了人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成为一部农家人的生活史。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立体的文化,那胡同就是建筑的留白与气息。村里有了这些胡同,收放有度,呼吸自如,有了灵气,村庄也灵动起来。

胡同有死胡同和活胡同之分,死胡同只有一个出口,活胡同两头相通。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处于绝境比做死胡同。胡同一般都是南北长,东西短。住在一个胡同或前后胡同,就算是近邻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还真是有道理的。一个胡同的谁家有什么事,其他人家都会赶过来帮忙,不用招呼。缺凳子少碟子的,这都不是事,如同一家人一样。能在一个胡同里生活,这也是一种缘分。当然也有个别处得不愉快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事也会时有发生,指桑骂槐的也有。你想,若是这样,生活得有多累,多不舒服。古语说得好:“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上至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下到一个家庭,无不如此。有时胡同也是一个地标,有人问路,会说他在第几个胡同,或他住在谁谁那个胡同里。

小时候,村里的房子依势而建,错落有致,胡同悠远深邃,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有的胡同呈喇叭状,有一种自然的透视效果,又像母亲那遥远的目光尽头的希望。有的胡同看似死胡同,走近一看,拐角处却豁然开朗,小路悠悠,好像建筑学家匠心独运营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有的胡同犬牙差互,曲曲折折,似有一种曲水流觞之感。这也方便了孩子们捉迷藏,或隐在一个胡同的角落里,或藏在胡同的草垛里,或钻进秫秸堆里,或躲在乱石边。处在这样的胡同里捉迷藏,更是妙趣横生,就像走迷宫一样。一晚一晚的藏,一夜一夜的找,直至家人吆喝回家睡觉,还恋恋不舍,相约明晚再玩。童年的时光就流淌在月光如水或伸手不见五指的胡同里。

胡同,这自然的迷宫般的建筑形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天然的屏障作用,让鬼子进的了胡同,出不了胡同,俨然是露天的地道战,是游击战争的战略要地。或藏或击,或进或退,游刃有余。

在胡同里能听到或现实或离奇的故事。特别在夏天,围坐在一起,听人们说天南海北的经历,哪年闯关东;何时出民夫修水库,改山治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牛郎织女婚姻的悲喜,女娲补天的壮举;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秦琼卖马、哪吒闹海的热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是非曲直,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佘太君、穆桂英、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等女中豪杰……这些都让我们听得入了迷。有的摇着芭蕉扇,叼着旱烟袋,坐着小凳子,他们谈农事,议耕作,稻花香里说丰年,田园风光亦无限;有的躺在蓑衣上,眼望着星空,数着星星,指认着勺子星、牛郎织女星、挑担中的孩童星、还有那看似不甚宽广的天河……足以让我们神往一番,想像着天空的富有与美丽,思考着宇宙的奥秘。

妇女们坐在胡同里,交流着村里的逸闻趣事,亦真亦假,津津乐道。说着西家长,东家短的家长里短的家事,时而声高,时而音低,窃窃私语,好像是天机不可泄露,给人一种神秘感。议着午饭,择着韭菜,刮着土豆,掰着米豆,日近中天,回家做饭,胡同里消停的时刻,正是各家各户的炊烟和饭香飘入胡同之时,飘进孩子们的心里,这是催孩子们回家吃饭的无声语言与思乡的符号,是乡村生活的图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品匮乏的时代,货郎是乡下特有的现象,或多或少地满足了人们简单的物质生活需求。一副挑担,孩子玩的,女工用的及日用小商品等,感觉应有尽有。货郎走街串巷,这巷就是胡同。拨浪鼓一摇,大人孩子纷纷从家里走上胡同,挑选着,嬉闹着。货郎一时就成为联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纽带,这胡同就是市场,慢慢地货郎与胡同里的人们建立起一份信任。有的人见到货郎说:“好长时间没见了,看看有什么新货。”“前两天还来过呢。”货郎说。“那你也没到我们这胡同。”可见胡同的市场作用。

胡同像叶脉,游动着几百年、上千年的村魂;胡同像蛛网,连接着你我他,演绎着村里那些事儿;胡同像一把竹笛,低吟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谣;胡同像藤蔓,触角总伸向外面的世界,延伸着思念与牵挂,滋养着游子那漂泊的灵魂,酝酿着贮满浓浓乡情与乡愁的香醇的美酒。胡同是乡村生活的支流,是传播信息的原始光缆,又是一份厚重的胡同文化。

如今,那遥远而又亲切的胡同生活,已融入到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胡同里那一花一草,一石一树,一鸟一蝉,无不浸满了童年的故事与梦想。虽狭窄封闭,但它单纯味浓,微系着乡村的那份朴素与宁静。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搬迁住社区,这胡同就成了久远的记忆。那些破旧的胡同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传承着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见证着乡村的变迁。

李乃东,山东莒南人,中学教师,临沂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与文字结缘。目前,已在各级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160多篇(首)。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多张天津老照片,是土著都不一定全见过!!
【稷山文苑】胡同情缘(散文)// 稷山 薛文法
胡同档案丨磁器库北巷
逛胡同063
【散文世界】胡治平:记忆乡村
散文||乡村纪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