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救人的是医生 能救医生的是论文

作为一名医生,或许你手术技术非常高超,或许你曾经救过无数的生命,但因为没有论文,同仁对你敬佩与不屑。敬佩是因为你的技术造诣,不屑是因为你的职位很低。因为没论文,领导也对你爱答不理,感觉像是没有皇子的嫔妃般不受待见。能救人的是医生,能救医生的只有论文。

被论文卡住脖子的中国医生


▲▲▲

《人间世》第二季第8集的镜头对准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危急重症科(PICU)的医生朱月钮。朱月钮医生有一位一同工作了10年的搭档——张医生,他将要离开了。张医生工作勤奋、认真,业务能力强,脾气好,从来不抱怨,是科室里的“男神叔叔”,不论是同事还是患者,都喜欢他。

张医生要离开,科室主任朱晓东也十分痛心。朱主任表示:“他在我这能上呼吸机,能做气管镜,能做血液净化,能做ECMO,能搞血浆置换。”但这样一个有能力和经验的医生,却因为本科学历、论文数量少等原因,继续晋升的大门被牢牢关紧了。由于看不到未来,他只能黯然离场。

对于张医生来说,是因为论文数量少晋升无望,而下面这位医生,则因为论文饭碗要不保,连生计都要有问题了。

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做外科医生。白天在科室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还曾60小时无眠无休。如此忙碌,还要见缝插针赶紧写论文。值得一提的是,陈医生还曾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这么勤奋,未来一定是一片坦途。可真实的情况是,陈医生已被医院下最后通牒,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原因是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虽也发表过几篇SCI论文,但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

像张医生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中国医生不在少数。

发不了论文的医生有多惨 论文高产的医生就有多风光


▲▲▲

发不了论文的医生有多惨,论文高产的医生就有多风光。一个医生如果能在SCI上发表高分文章,所有的事情都会一路绿灯,职称不成问题,职位不成问题,甚至连个人问题都不成问题。而且,发SCI还跟钱挂钩。很多医院的鼓励政策是,影响因子1分1万,一年多发几篇SCI论文,都能直接奔小康了。

医院之所以如此看重SCI,也是被逼无奈。一位院长就曾在大会上公开表示:“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

中国医生为发论文有多拼?多在凌晨12点到1点投稿


▲▲▲

没有论文,将处处被卡脖子。本就繁忙的医生,为了发论文也是拼了。

2019年,国际顶尖医学期刊BMJ杂志亦刊登了一篇的研究论文,依据2012年至2019年之间向BMJ提交的49000多份文稿和76000多份同行评议的提交时间,总结了全球医生写论文的时间规律。

结果发现,在周末投稿论文和同行评审的可能性,中国科研人员都高居世界榜首。进一步分析则发现,中国研究者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的时间点最高峰在凌晨12点到1点。

中国医生太难了!临床诊疗工作已属于超负荷,还要挤出时间,在看文献、做研究、写论文的这个无限循环中,艰难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即使熬夜熬到快“爆肝”也在所不惜,只因能救他们的只有论文。

所以,中国医生真心不易,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是一名医生,请体谅他们的不容易,体谅这群为我国的卫生健康和科研双重事业添砖加瓦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靠论文不靠课题,我们以什么来评价职称?
【关注中国】于莺:若即若离,从未走远
​SCI署名的国际共识与国内“挂靠带抢”的乱象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日渐丢失根源何在
每个成功发表SCI的背后,都做了这么一件事!
虚位以待!广医三院检验科专职科研人员招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