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山子弟兵孔祥元:解放太原登城第一人

夜晚走在太原著名的迎泽大街上,人来车往,霓虹缤纷,谁会想到,脚下这座山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鲜血浸染。那一年,城头横飞的是血雨,城内弥漫的是腥风。那一战,就是攻克太原战役。发生在开国大典前夕的那场血战,是解放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大城市攻坚战。
悲壮的历史,不应因岁月的久远而蒙上尘埃。来到太原,一定要谒访太原城头。这个愿望,始自我知晓了当年在攻城血战中登上太原城头的第一人,是我们北京房山人的那一刻。
本来,这场国人之间的惨烈厮杀,完全可以避免。
1949年春,新中国已曙光初现。解放太原战役开始不久,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325日,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了大阅兵。随后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423日占领南京“总统府”,标志着腐朽反动统治被推翻。太原守军头目王靖国仍负隅顽抗。这个阎锡山的嫡系死党,因此造成国共双方军人伤亡十几万,祸及家庭上百万人。这样一个罪不可赦的战犯,被生擒活拿后,竟不处以极刑,不得不让人惊叹新中国胸怀之宽容大度。
太原老城不算很大,我从大南门走到小北门,也没花多长时间。这么一方城池,伤亡如此之大,难以想象。其它所有城门都因在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进行市政建设被拆除。而小北门因当时位于部队靶场内才得以保留,成为太原城门中现存的唯一一座城门及一段城墙。而侥幸留存下来的这座城门,就是攻克太原的第一座城门。就历史文化来说,大肆拆毁名城古墙,今天看来并非明智之举,而是不可挽回的大憾。
身置城下,举头仰望城门上,“拱极门”石匾镶嵌正中。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显得巍峨高大。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步履沉重地登上了小北门城头。应该说,此时比步履更沉重的,是心情。
看眼前建于明代的城墙,经历代修筑,有三四层楼高,上面宽能并排两辆卡车,异常坚固。历经多年苦心经营,阎锡山使太原成为中国独一无二具有完整防御体系的设防城市,一座名副其实的碉堡城。一城攻破万骨枯。太原城头的攻克,可以说是攻城战士用血肉之躯垫起来的。
红旗插上“总统府”的第二天,解放太原的战斗就打响了。我军万炮齐发,掩护攻城部队突破。攻城部队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由于守敌依仗坚固设施负隅顽抗,我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肉横飞的代价。不说普通战士,连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亲弟弟、66590团团长林向荣,都壮烈牺牲在攻城战斗中。64军的彭彦雪排,突破水西门城垣,在全排只剩下他和战士陈昌翰两人的情况下,仍守护红旗,连续打退了守敌的4次反扑……如此等等,不能尽数。现场战况之惨烈,伤亡之惨重,非笔墨所能描述。
但我不能不说的,是第一个登上太原城头的、我的同乡孔祥元。与烈士林向荣同为66军的589团一连战士孔祥元,在攻到太原城下的关键时刻,被分配在第二突击组,担任架梯子任务。因他的个头小,负责为抬梯子的战士背 4 支大枪、3 包炸药、 两个手雷。城头守敌杀红了眼,子弹如雨点般倾泻。顷刻间,眼瞅着登上梯子的突击队员,一个个都牺牲在了面前。本来任务是架梯子的孔祥元怒火中烧,抄起武器和红旗就往梯子上冲。在我军密集准确炮火的掩护下,他边打边上,一鼓作气势如上山虎,第一个登上了小北门城墙,把红旗插上太原城头。孔祥元也因此成为解放太原登城第一人。他所在的第589团荣获“登城先锋团”光荣称号。
太原解放战役,以太原守备司令王靖国等200余阎军高级官员被活捉而落下帷幕。

伫立在太原城头,真是百感交集。严冬的朔风呼呼作响,仿佛是千万名战士前仆后继、排山倒海的喊杀声。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浸透了殷红的鲜血。我摘掉手套,让肌肤贴紧垛口,以感受它的温度。这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墙体,怎么仍是如此冰冷。墙面上那一处处破损与孔洞,是当年留下的弹痕么?
自城头望去,小北门城楼周围楼宇林立,一派祥和景象。万家灯火中,今天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和平富足的生活。从1949年到现在, 已过去70多年了。对那些倒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烈士,如今的人们还记得吗?
于是,我很想去“太原解放纪念馆”。告别小北门城楼的次日清晨,几经换乘辗转,终于到达了地图所示的大致地区。我问询几个年轻人,都摇头说不知。终于有一个小伙子非常热心,用手机导航查询。原来纪念馆在这城边的缓坡上,距此两公里,但不通公共汽车。好不容易打到车,司机却一脸懵灯,只好靠手机导航。
寒风瑟瑟中,太原解放纪念馆馆区大门敞开着,里外无一人。看过门前简介,才知此地叫牛驼寨,是解放太原战役烈士陵园。30多年前,政府在陵园內建设了纪念馆,馆后全是陵墓。我满怀崇敬走了进去,冷冷清清,仍不见人影。纪念馆前高大的纪念碑上,“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烫金大字烨烨生辉,是毛泽东主席手迹。纪念碑下,一个花篮早已枯坏,想必已放置多日了。走近周围的几个展览室,竟发现无不是“铁将军”把门。见状,我只好下山返回馆区大门处,寻找工作人员来开门。一位年轻的小姑娘裹上棉大衣,说我上去给您开门,不过您得自己看,那里没暖气,太冷了!说着她又把大衣紧裹了一下,一溜小跑。她把几个展室都打开后,我说还请你帮我拍张照片吧,不然又没人了。
馆内战斗文物相当丰富。弹孔累累的军旗,硝烟熏染的武器,血迹斑斑的军衣,发黄褪色的图片……这里的一切,把人带回到了那场腥风血雨的战场。在一幅战士正书写口号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那是在总攻打响前,几天后,他还在吗?
不由得又想起了孔祥元。走遍展室,虽然没有寻见孔祥元的名字,但是我知道,解放后的《华北解放军报》以《太原登城头名孔祥元》为题,刊登了记者刘微采写的文章,专门介绍了这位全国战斗英雄,并配发了孔祥元身着戎装、胸带大红花的照片。原来,孔祥元率先登上太原城,就率先向城内纵深前进,一边高喊:缴枪不杀”,一边向地堡扔手榴弹。随后,他端着枪往前冲,好几个敌人投降了。后续的战士到了,孔祥元又和战士们解决了敌人的一个卫生所。搜出大批轻重武器,俘虏 30 多名。
1950 9 25 日,新中国一周年国庆前夕,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代表华北军区,在攻打太原城战斗中立了大功孔祥元,作为战斗英雄参加了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次日中秋之夜,毛主席在北京饭店宴请出席会议的英模代表,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与他们共度中秋佳节,周恩来总理还亲笔在孔祥元的日记本签名。国庆一周年那天,孔祥元又出席观看了天安门广场阅兵庆典。
英雄孔祥元的心里没有名和利的位置,只有那些牺牲在太原城下的熟悉的战友。那些年轻的烈士们风华正茂,许多人还没有能享受爱情的幸福,许多人别妻离子。他们为了太原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地扑向死亡,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中倒下了。在他们中间,有多少人默默倒下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太原解放后,或因战友全部牺牲致使无法知晓姓名,或因家庭地址不详,一卷卷的烈士通知书无法发出。仅安葬在牛驼寨、双塔、黄坡、郑村等烈士陵园的7319名烈士中,就有3384名无名烈士。应该说,在攻克太原战斗中伤亡的45500名人民子弟兵都是英雄。70年后的今天,每逢提及这些,当年的幸存老兵就会失声痛哭。
1953 年秋,孔祥元复员回到家乡房山县北窖村,当了普通农民。6年后,京西矿务局在农村招工,孔祥元到房山煤矿当了采煤工人。他在黑暗潮湿的矿井里18年,兢兢业业,埋头干活,从不以自己是全国战斗英雄自居,就连多年和他在一起的工友、家乡村中的许多亲朋好友,也不知孔祥元曾是赫赫有名的全国战斗英雄。
文革期间一批北京城里的高中毕业生分配来矿,其中有与孔祥元同组、后曾任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学生矿工孙茂远。50年后,他在一篇《永伴一生的深情记忆》文章中回忆道:
孔师傅在狭小的井下背料虎虎生风,总是第一个到达掌子面。背木头爬100多米的斜坡,瞬间就把我这个擅长中长跑的年轻人甩下好远。我又惊讶又佩服,他年龄可是我的3倍多呀!他的工作大都是运料和上下斜坡捅煤道,最脏最累,可一直未升级,孔师傅是年长的四级工。在部队他因功勋卓著参加过首届全国英模代表大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他签名留念,我看过他保存的红壳笔记本。孔师傅是地地道道的小窑工,也是真正的大英雄。

闻此,我心中一震。要知道,孙茂远文中说到的“四级工”,是正式矿工的最低级别。至此,我才真正懂得了英雄的内心。
或许是战争摧残,加之矿井劳累,使英雄积劳成疾。他退休回到山村,1983 年因病去世,年仅 64 岁。
我的原籍与英雄同村,并生活在同一座矿山。在我离家工作前的16轮春夏秋冬里,一定有无数次与英雄并肩行走或擦肩而过。在走向社会自食其力前,我所食用的每一粒米,都饱含着矿工父兄的汗水;我所身着的每一寸衣,都印记着矿工父兄的深情。其中有我的父亲,也有这位大英雄。
那天在陵园走出展室,又来到纪念碑下。四周依然静悄悄,松柏在寒风中挺立。独自凭吊,脱帽三鞠躬。仰望烈士纪念碑,看一眼满山的墓群,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致敬,为了新中国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英烈!
致敬,英雄孔祥元——房山人民的骄傲!

作者简介:康胜利,北京房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石油文联组联部主任、副秘书长,并兼任第六、七届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遥远的回声》,长篇报告文学《石油师人—转折》《八千里气龙越神州》,纪实文学集《风雨如歌》等。报告文学《浴火布尔甘》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课本。曾获“人民文学杂志﹒报告文学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华铁人文学成就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岩
总策划:本土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阳曲县烈士陵园
被人遗忘的英雄传奇:300勇士血拼5万匈奴二百多天4
泪目!云南籍“逆火”英雄归故里——离开还是少年,归来已是烈士
孙景隆,济南战役中的第一位插旗手
聂鑫森:煤矿工的保护神
烈士需要铭记,这些活着的英雄,更应该被厚待,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畏付出,才换来今天的太平盛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