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遇见张骥良
最近,一直忙于帮张骥良先生输入文稿。输入文稿的过程是我学习的过程,不止是骥良先生笔下的人物,更是骥良先生本身,让自诩成长的我,真正地成长了一回。
张骥良先生是著名盲人作家,身高1.5米,左眼全盲,右眼残余视力仅0.01。与张骥良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20195月份的马奈草地美术馆。领导给我介绍他的时候,特别强调他是著名的盲人作家、盲人书法家、朝阳区人大代表,并且告诉我,张骥良先生特别喜欢我的散文,还为我的散文《初遇腊梅》写过评论。
对于名人,我一直觉得高不可攀,也从未奢望和名人有什么交集。出于礼貌,我对骥良先生说:“您好!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我特别渴望拜读您对《初遇腊梅》的评论。”


骥良先生的双手向前摸索着,像是想和我握手的样子,我赶紧伸手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又小又瘦,好像没有肌肉,骨感柔软,完全没有握名人手的那份激动和紧张,顿时涌起一股无名的亲切感。他爽朗地说:“你是赵树丽吧?你的散文写得太好了,一直都想认识你,就是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那篇评论,我没有带,回头让他们转给你。我一个糟老头子,跟不上时代喽,不会上网也不会用微信。”他边说边用左手挠头,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第一次见面匆匆忙忙,但是他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不像传说中的名人,而更像是一位久违的朋友。
马奈草地美术馆一别,我特别想得到张骥良先生的评论,但终究未果。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盼望得热切。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张骥良”三个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他竟有那么大的名气,得不到他的评论太正常不过了。于是我便将此事放于脑后。
后来,在文武老师的帮助下,我和骥良先生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骥良先生的随和,是我没有想到的。他像朋友一般,把他读过我的两篇小文,一一评论,指出我哪里写得好,告诉我哪里需要再打磨。
得到名师的指点是每个初入门写者的福气,而我不经意地就这样得到了。
文武老师让我准备十篇散文,给骥良先生,请他指导指导。我诚惶诚恐,骥良先生仅0.01的视力,十篇散文,他得费多少精力?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是更想得到骥良先生的指导,回到家里就开始着手准备。晚上,骥良先生主动给我打电话,和我谈人生、谈生活、谈文学创作,并且强调一定要给他准备十篇文章,他要认真地为我写一次评论,把我推荐给北京市残联写作学会。他强调传递正能量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发现人才是他的义务。
我不知道这个推荐对我意味着什么,只是想有名家指点,进步会快一些。
也就十天八天的工夫,接到骥良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读完了我给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写好了评论,让我把地址告诉他,给我邮寄过来。我深知,这些事情他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也不该如此麻烦他。得到如此厚爱我已经深感不安了。我告诉他,我上门去取,顺便拜访他。
那天到了先生的门口,平复好自己的情绪,我敲响了骥良先生家的门。
“谁呀?是赵树丽吗?”从屋内传来骥良先生的声音,接着听到趿着拖鞋走路的趿拉声。
“骥良老师,是我,赵树丽。”我应声而答,说时,门已经打开,骥良先生亲自为我开门,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感动。我赶紧关上门搀着他的胳膊,把他扶进屋。骥良先生个头不高,瘦小的身体,尤其是搀着他的胳膊时,感觉他是那么瘦弱,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跑,我不禁心疼起来:“骥良老师太瘦了哈,得长些肉了。”
他哈哈一笑:“一个瞎子,吃那么多干什么,浪费粮食。”
他的自我调侃,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原来骥良先生这么好打交道。骥良先生在书桌前坐下后,让我坐在他的对面,问我怎么来的,一路上顺不顺利,我都一一回答。突然觉得我不是拜访大名人、大作家,而是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家里。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一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的左眼也一直盯着我,只是右眼偏离了方向。我想骥良先生是尊重人的,只是身体的原因,导致他不能和我们一样平视人。我说路上很安全很顺利,他放心了,话题一转说起了我的几篇小文。我给他的十篇文章,他每篇都能说出具体细节,每篇文章好在哪里,哪儿有不足,他都一一指出来,他的认真让我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聊完我的文章,骥良先生突然站起来:“走,我请你到楼下的小饭馆,咱们边吃边聊。”
“要请也是我请您。哪能让您破费?再说我觉得听您指教,比吃顿饭要有意义得多,如果您不嫌弃,我在您家里做饭,这样咱们就不用下楼了,怎么样?”我说。
骥良先生说:“你大老远来,我必须请你。”
我们抢来抢去,最后决定在骥良先生家吃午饭。午饭由骥良先生的爱人做,简单的老北京炸酱面,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我怕影响骥良先生休息,骥良先生说,中午不休息。但我明显感觉他有安排,他迫不急待地坐在书桌前。我一坐下来,他就开始给我讲他最成功的几篇文章,写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文章写出来有什么意义。尤其是讲《垃圾妈妈和她的五朵金花》时,他眼里迸发出火花,情绪激动起来。他说,垃圾妈妈太伟大了,作为一名记者,坚持正义是他的良知。
记者的良知,文人的良知。这是骥良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记下了,记者的良知是什么?文人的良知是什么?骥良先生没有说,我也没有问。我知道骥良先生是在用他的笔,关注社会疾苦,关注弱势群体,如同他关心和无偿帮助我一样,在他的心里,我是他帮助的对象,也是他作为文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一个瞎子,老天爷不和我计较,会原谅我的不尊和不敬,但是我心不瞎,我心里亮堂,我知道所有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是国家的,是社会的。我要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残疾人——残疾人生活太苦了。做好事,做善事,眼瞎心不能瞎,活着才踏实。”骥良先生说到自己是个瞎子的时候,哈哈大笑,可是当他提及残疾人的时候,他充满了不安和同情。
骥良先生谈到他写作的时候,像是在说别人。他曾为九家报纸同时供稿,大年三十别人看春晚,他写稿子。没日没夜地写,才有今天的成绩。
再后来,和骥良先生的联系多起来,替骥良先生输入文稿的时候,从他的采访整理稿中,我找到了大师共同的特点:不夺人耳目,不犀利,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在现实中,活在自己为之追求的事业里,利益他人。做学问,说到底就是做人。如同骥良先生一样,没有“高大上”的说教,有的只是关心和帮助。从骥良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强不息,看到了乐于奉献,更看到了光明。


8月份,仰慕骥良先生已久的一位重残朋友邀请他来房山,我也被邀前往。席间,怕骥良先生不方便夹菜,我们不自觉地往骥良先生的碗里夹菜,可是骥良先生的胃口实在太小,碗里的菜还剩下一大半。收拾餐桌的时候,骥良先生说,碗里的菜不能倒,放在碗里,晚上热热他继续吃。他的朴实美德就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每次见骥良先生,总是能收到他精心为我挑选的书籍。铁凝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杨绛文集精选》、毕淑敏的散文《素面朝天》。《人生跋涉》是作者签名赠送骥良先生的,骥良先生说,这本书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就转送了我。他夸我文章写得真实感人,再借鉴女性温婉的笔触,男性的刚劲,一定会有所提高。如今,我不大的书架上,摆了一排骥良先生送给我的书。他的知遇之恩,我无以回报,只能用这浅浅的文字将其记录。
每一个伟大,都是平凡堆积而成。大师们如此,骥良先生如此,我们每个平凡的人也是如此,超越自己对自己来说就是伟大。对此我深信不疑。
遇见张骥良先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作者简介:赵树丽,女,重度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房山作家协会会员。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房山作协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这件事,你会怎么看他呢
朱自清名家评论朱自清
网友夜深了的评论
“意”是你唯一能控制的
岁月留痕……北京房山十霞路
第085局 骥不称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