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作绝非一撮而就——另眼看鲍勃·迪伦

据相关消息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谣歌手或者说摇滚歌手鲍勃·迪伦,至今仍未对获奖一事做出过任何反应,诺贝尔奖评委会也一直联系不到他本人。对鲍勃·迪伦有过一些了解的人或许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拒绝任何人给予他的头衔和标签。有人说他就是自由的象征,拥有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而他过往的人生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可以不干什么!”

       鲍勃·迪伦这个人真的很有意思,他对于艺术创作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他大概是唯一一个几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最终获得这一奖项的流行歌手,因为他的歌词写的就像诗一样,而且他真的出版过诗,他也画画,举行过画展,是个很全能的艺术家。很多人质疑他诗歌的文学性,但是听过几首他的歌之后,你会觉得他的歌声里满是对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的思考,那其中包含了一些时代里细节的、大家还没感觉到的东西,并且他不单单只是提出问题,而是潇洒的去面对问题。

       看,这就是鲍勃·迪伦的过人之处,他懂得聆听,去倾听同代人的心,然后帮他们唱出来。比如他的那首《时代的变迁》,歌词中有这么几句,“无论你们在何处漫游,请快聚集起来,周遭洪水已经无法阻拦,你很快将成一条落水狗。如果时间对你来说还是值得珍惜的话,那么,你最好立即往上游,否则你将会像一个石头一样沉入水底,因为这时代在变化······”这就是迪伦在倾听了时代的心声并经过沉思之后,发出的石破天惊地嘶吼,那吼声像一记重锤,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好的艺术作品也一定是经过创作者反复倾听和思考后的成果,而不是在想不明白、想不清楚的时候,给自己扣上一个所谓“先锋”的保护伞之后随意乱来。还是说回到舞蹈作品上来,现在大家似乎都在标榜新奇另类,好像谁的作品更新奇,谁就越高明、越高深,对于所谓“新奇”的形式追求,远远超过了作品内容的表达。很多编导在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时,都会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哇,真是酷毙了!这算什么态度?考验观众的文化底蕴和想象力吗?的确,观众能想到什么并不是编创者所能左右的,但却是可以被引导的,往哪想总得给个方向吧!或许有编创者会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方向。”可是如果这方向明确,观众哪来这么多困惑呢?

       假设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想清楚要表达什么了,又该如何来表达才不会太直白而且不流于俗套呢?鲍勃·迪伦在他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描述了他是怎么样寻找恰当的语言,把这些看不见的境界,或者隐形的世界,用诗歌和音乐将其现形的。为了打破传统的民谣歌曲的形式,他写到,“我已经让自己打破思考短歌的习惯,开始阅读越来越长的诗,看看我能不能在阅读这些长诗的时候记住些什么,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为了寻找一种他认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他还去阅读了大量19世纪中期的报刊,他说:“我对当时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对当时发生的事件更感兴趣。”

       不断地在搜索、在寻找,这就是鲍勃·迪伦给出的答案,这也是作为艺术创作者所应有的态度,他说“要定义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唱的民谣歌词之外,我找不到任何与之相比或者接近它一半的事物了,有时候你听见一首歌,你的思想会跳出来,因为你看见了和你思考问题方式相一致的模式。”

       聆听,是为了了解这个时代声音;感受,是为了走进他人的内心;思考,是为了得出自己的见解;搜索,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如果你的作品经受了这样的四个过程,并且顺利的找到了答案,那么恭喜你,那一定会是一部能够让人记住的作品!

翼舞工坊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廖伟棠:被铃鼓手先生带走
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予一位音乐人?
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颁给一位音乐家?
杨樾 I 鲍勃迪伦100分装逼指南
鲍勃·迪伦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