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名媛郭婉莹与澳中那段尘封的历史



澳大利亚在1901年成立联邦后,推行歧视华人的政策,很多澳大利亚的华人逃离这个国家到中国上海开始新生活。郭婉莹(又名黛西Daisy Kwok)(题图中居右一者)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白澳政策有来世的话,我在1996年与它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了解。我翻看着江似虹(Tess Johnston)写的书:A Last Look: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发现一张黛西的照片,她站在上海静安区如今已经颇显老旧的家族大宅外。


黛西身着黑色丝绒连衣裙,戴着一串白珍珠,站在一条晾衣绳旁和开裂的水泥地上。照片上的她看起来应该至少七十多岁了。照片下的文字解释告诉我,黛西在澳大利亚出生,1917年来到上海,她的身份是“上海的澳大利亚人”。


这很非同寻常。我在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期,也曾在中国的一所大学学习,知道澳大利亚直到1970年代才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关于澳中恢复外交关系的那段历史,之前我读到过的绝大多数资料都是各种宴会和握手、领袖会晤以及澳大利亚的政客们站在长城上的图片。在中澳关系的影像记录中,像黛西这样的十分鲜见。


20年过去了,现在我知道黛西是澳大利亚的第二代华人,童年在悉尼的Petersham区度过,后来他的父亲郭标(George Kwok Bew)举家迁往中国。


一方面是为了逃离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和白澳政策,另一方面也向往当时上海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生活。郭标在中国开了永安百货公司,永安百货直到现在仍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1920和1930年代的上海,有许多澳大利亚的华人在那里生活,郭标的女儿黛西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当年的家、工作的地方、教会、夜总会和舞厅如今已经难觅踪迹,那些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痕迹也早已被遗忘。


然而这些地方当年的生活曾经十分国际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日子,上海是欧洲在亚洲的首要通商口岸。这里是巴黎模式的“法国城”,外滩上,马路两旁排列着英国式精英生活的代表性建筑旧时的总部--各种会所、银行和酒店。



1920年代的上海外滩Ulstein Bild


我十几岁时曾经第一次到上海,当时就被和平饭店富丽堂皇的艺术装潢震撼到了,那里的每个房间都拥有不同国家的各自风格的主题(日本房、印度房、英国房),一支成员都上了年纪的30年代的爵士乐队还在酒吧里表演。


通往外滩的是南京路商业街。就是在这条街上,像黛西的父亲这样的从澳大利亚返回的华人开设了先施百货、永安百货和新新百货等百货公司,这些公司如今已经走下坡路,但当时被称为四大百货公司,是一战后消费资本主义传到中国的先驱代表。


这些令人惊讶的与澳大利亚相关的遗迹曾经是上海资本主义历史的核心,而在1990年代作为还是个十几岁少女的我对此却全然不知。我到了20多岁的时候,了解到在上海爵士乐鼎盛期,那些大把大把地把钱撒在这座城市的澳大利亚华人的命运。


他们失去了财富,逃到美国,有的人留了下来,但是那时的上海已经发生变化,在共产党的统治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遭受极大的苦难。有的人活了下来,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协助前来中国的澳大利亚外交官,成为文化联络官。他们是中澳自1950年代断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历史见证。


黛西本人就曾被中国的历史洪流所淹没。她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仍然留在上海,在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一贫如洗。



郭婉莹在上海教英语(1982年)Supplied: Better Link Press


那张在《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一书中震动我的照片摄于1980年代,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发了对上海过去资本主义生活的怀旧情怀,以及对那些仍然怀记那段生活的人士的敬意。


1987年,澳大利亚重开驻上海总领馆,黛西开始协助领馆的工作人员翻译文件、教中文,并且担任中澳关系史顾问。


1990年,黛西去世前几年,在一个仪式上她被给予澳大利亚公民身份,长期以来她无法获得这个身份。在黛西出生时的澳大利亚,亚洲人是不受欢迎的,与当时以大英帝国的白色要塞自居的澳大利亚的自我认知格格不入。


其他国家的海外华人面临同样的法律,当时全球掀起种族排斥的浪潮。中国移民限制法自1855年在澳大利亚的定居点生效,随后这些法律数次更迭,逐渐演变为拒绝赋予中国移民财产权,并且在1901年成立联邦后,拒绝赋予他们公民权、投票权以及福利权。


作为淘金潮时期中国移民后代的黛西,是众多在澳大利亚出生然后到上海寻求更美好未来的众多华人当中的一个,他们在上海寻找机会。当时在大英帝国世界最南端的澳大利亚没有赋予他们这些机会。


那么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的澳大利亚人意味着什么呢?黛西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澳大利亚历史的版本,她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回忆。在21世纪着眼于未来的中澳关系基调下,这些回忆往往被遗忘。


在1850年代的淘金潮与1970年代澳中恢复外交关系之间的这段历史,像黛西这样的人有着传奇的经历:他们是澳大利亚和亚洲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的鲜活见证。我们十分关切我们在这个地区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承载着那段悠长的澳中关系史。


本文作者 Sophie Loy-Wilson博士系悉尼大学澳中历史学家。文章来源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电台Earshot节目。


(翻译:莫小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探寻维州华人历史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况
鲜为人知!241名华人百年前曾参加一战澳新军团
众人拾柴火焰高,欢天喜地迎金猪——澳大利亚上海会(上海商贸促进会) “扬帆起航*辉煌2019”新春联...
又一中国直飞澳大利亚航线关停,快自查!多条中澳航线已暂停
在墨尔本唐人街漫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