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家胡同:静岁月里的探索


任何一条胡同,都像一个巨大生命体的筋络血脉,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人和事。位于朝阳门南小街和东四南大街之间的史家胡同,自元大都建城以来,在历经明、清700多年的岁月长河后保存至今,独具魅力。

 

自2013年史家胡同率先建立起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到2014年北京首家致力于胡同风貌保护的群众自治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成立,“从文化的保护到胡同风貌的保护,再到与公众参与模式的结合,史家胡同一直走在前沿、一直在探索创新,目的是希望解决目前一系列困扰老北京胡同保护的难题。”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2017年,朝阳门街道还将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一道,共同延续和深化这一系列的探索。


胡同小史:名人荟萃


关于史家胡同得名的原因已无法考证,但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得名于明代居住于这条胡同的“史家大户”,也有说得名于明代大臣史可法。700 多年后的今天,史家胡同的名字不仅得以留存,如今在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及后世各版地图中,依然能看到现今史家胡同的影踪。

 

近代以来,与史家胡同相关的名人轶事不胜枚举。这里催生了中国近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也曾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

 

据记者了解,史家胡同 20 号院是北京人艺初建时的院部办公地,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都曾在这里工作;53 号院的好园宾馆曾是全国妇联办公地,留下了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人的身影;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的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宅 24 号院,过去常有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画家名流在此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

 

作为生命轨迹的忠实记录者,“史家胡同独特之处,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名人荟萃之外,还因为它是一个生活性的老北京胡同,保留了更多往日色彩。”李哲介绍。

 

晚年的凌叔华将宅子捐出,如今,24号院已化身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2010 年,英国王储建筑环境基金会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史家社区展开合作。2013 年 10 月,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的协调与支持下,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内生力量:居民自治


“从博物馆的创立,到目前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更多地着眼于社区营造、公众参与。”李哲透露,“为了把这一理念延续和提升,2017 年,史家胡同博物馆将交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管理,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赵幸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今后,史家博物馆每年会策划至少 4 次临展,还会策划让普通人讲述自己故事的胡同讲坛。目前,我们已经联系了故宫、首都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进社区的项目。同时,也会策划接地气的胡同画家画展,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沙龙、启蒙教育等。我们还将补充博物馆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以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社区营造、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展示智慧社区的管理成果。”

 

史家胡同博物馆建成一年后, 2014 年 9 月,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成立,作为北京第一家自下而上由居民自发成立的胡同保护社会组织,该协会吸纳了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产权单位以及房屋管理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

 

协会成立近 3年的时间内,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推动院落更新、挖掘居民社区的内生力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史家胡同 5 号院、 45 号院、礼士胡同 125 号院、前拐棒 4 号院等6处院落的修缮均已完工。

 

赵幸坦言,近 3年项目推进的一大成果和一大挑战都来自于居民意识。“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直接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即使是改变很小的一个地方,也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怎么协调和居民的关系,转变居民等、靠、要的心态,调动居民成为合作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内生的力量,是一大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赵幸等胡同规划师、设计师和志愿者投入了大量精力,扎在居民院里,扎在社区,展开了不少参与性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和居民讨论,让方案获得居民的认可,再和居民一起动手改造,“通过这样一种全过程的引导、陪伴,来调动居民一起动手改变身边的环境”。

 

为什么要做参与式的设计?对此,赵幸指出,“改造项目的实施其实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希望形成一种自治机制,引导居民提升意识,维护胡同环境。”


秉承宗旨:老北京静生活


“史家胡同已经不仅仅代表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它还担负着一些历史使命,那就是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保护胡同原有风貌。”

 

一直以来,史家胡同所在的东四南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多地体现了老北京的静生活。李哲表示,“我们一直希望,探索出保留史家胡同静风貌的模式,延续传统。”

 

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朝阳门街道布了“三步棋”。李哲介绍,“以史家胡同为起点打造史家胡同博物馆和在内务部街 27 号院成立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这‘两步棋’,一方是着眼于历史文化传承,一方着眼于城市居民文化需求,一古一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自去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史家胡同文创社对外展示文创产品以来,很多博物馆的参观者都会到这里浏览一番。史家胡同文创社负责人马牧思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当前,我们文创社除了围绕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外,还会延伸至北京胡同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而文创产品的开发,正是布的第“三步棋”。马牧思表示,“文创产品能让人们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这种时代化的文创形式,丰富了参观者对博物馆的体验。”

 

在李哲看来,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起点,把整个史家胡同以及周边有底蕴的胡同变成活态博物馆,让胡同文化更有生命力,正是他们一直想做的事情。

 

2017 年,朝阳门街道还将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签订东四南历史文化保护区战略协议,在此战略协议的框架下,三家单位会展开密切合作。

 

从居民自治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史家胡同一直走在探索的前沿。然而,由于受到一些政策、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和产权单位一同进行胡同保护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修旧如旧、避免修缮性破坏的问题。

 

是否可以另辟蹊径,进行一些其他有益尝试?李哲表示,“史家胡同所在的东四南历史文化保护区未来会考虑引入社会资本,重点关注院落腾退,也希望能为胡同保护性项目借助筹款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治理模式。”

 

今年,朝阳区街道将会制定保护导则。今后,任何一个实体的介入都要遵循保护规划。

 

李哲指出,“未来,史家胡同还是要以老北京静生活为主,延续居住风貌,不希望有过多的商业业态,发展要自然而然。”


内容来源:《中国城市报》(2017年2月27日第2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四南文保区:重现老墙 历史痕迹将“重见天日”
北京第一座胡同博物馆
中国名城委2019年西南片区会上,专家们纷纷支招——如何让历史在城市中“活”起来
走进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
玩在北京(十六)
北京史家胡同,名人众多,藏着几代人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