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图书推荐|新书推介|上音考级|音史钩沉|书评书话

经典重温|微课堂|活动预告|活动回顾|节日特辑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童年、少年求学阶段(1911—1925) 冼星海出生前父亲去世,由母亲黄苏英哺养,1911年由母亲带往新加坡靠帮佣为生。先入私塾,1916考入养正学校(岭南大学在新加坡的分校)读高小两年。在音乐教师影响下学习单簧管、短笛和钢琴。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以半工半读方式学习,积极参加学校乐队活动,学习小提琴,演奏单簧管,被称作“南国箫手”。


国内学习音乐阶段(1926—1929) 1926年春,冼星海入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师从托诺夫,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同年夏,重返广州,继续在岭南大学预科学习,又在当地中小学兼任音乐教员。1928年9月,由萧友梅提议,免试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入校后主修小提琴,兼学钢琴和音乐理论,仍以半工半读方式维持学习与生活。在1929年夏的一次学潮中1,被迫停学,中断了在国立音乐院的学习。


留学法国学习音乐阶段(1930—1935) 1929年冬,在朋友帮助下,冼星海从广州乘船出发,于1930年1月到达巴黎。他在法国生活十分艰难,做过各种各样的杂役: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工、西崽、看守电话的佣人、被人看作下贱的跑腿……。在马思聪帮助下,投身于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 Oberdoeffer)门下学习小提琴,因冼星海生活艰苦而免收学费。后来,冼星海又随巴黎音乐院教授路爱日·加隆(Noel Geallon )学习和声、对位与赋格;随作曲家万桑·丹第(Vincent d,Indy)学习作曲,从拉卑(Marcel Laber)学习指挥。1934年冬,师从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Paul Dukas)学习作曲。1935年5月17日,杜卡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冼星海于同年秋绕道英国返回祖国。


国内创作阶段(1935—1940) 1935年秋,冼星海途径香港回到上海。1936年在田汉等人帮助下先后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创作了《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等电影歌曲。经常参加上海左翼音乐组织“歌曲研究会”和“业余歌咏团”活动,并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救亡歌曲。“七·七”事变后,他被推选为“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常务干事。1937年8月,随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二队赴内陆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同年10月到达武汉。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音乐宣传工作,与张曙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这一时期他创作了《送棉衣》、《祖国的孩子们》、《游击军》、《江南三月》、《赞美新中国》、《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大批的优秀歌曲作品。1938年11月3日与夫人钱韵玲一起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39年3月创作了《生产》、《黄河》大合唱。同年5月任音乐系主任。6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创作了《九一八》及《牺盟》大合唱等大型声乐作品。


在苏联生活与创作阶段(1940—1945)  冼星海化名“黄训”,于1940年5月出发,至12月抵达莫斯科,途中在西安写作了一些以古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赴苏联之任务一说是为完成“延安电影团”摄制的第一部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导演、吴印咸摄影)的后期制作与配乐工作。在苏联初期,冼星海以较多精力完成他的《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并重新整理《黄河大合唱》,完成了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的写作。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同年10月,冼星海、袁牧之等取道蒙古人民共和国回国,但在中蒙边境意外受阻,折回乌兰巴托。1942年春暂时在“中国工人俱乐部”工作,化名“孔宇”。在此期间,写作了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但他生前一直未完成管弦乐总谱写作。1942年12月9日到达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43年在阿拉木图完成了《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以及第四组曲《满江红》等作品。1944年1月底,到达库斯坦奈,帮助筹建“江布尔国立音乐馆”,生活极端艰苦,甚至无早晚餐供应。4月,结识苏籍犹太妇女拉依女士,在她的帮助照顾下,生活有了改善,不久两人同居生活。这一时期创作了《哈萨克歌曲集》(作品19号)、交响诗《阿曼盖尔达》(作品22号)、《哈萨克舞曲三首》(作品23号)、《古诗十首歌集》(作品25号)等一系列作品。1944年冬因患肺炎病倒。1945年5月,苏联政府将他安排于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在治疗期间继续写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管弦乐《中国狂想曲》。1945年10月30日病逝。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冼星海走完了人生的苦难历程。1983年1月19日,冼星海的骨灰在莫斯科举行移交仪式,同月25日,我国大使馆派员专程护送回国。冼星海长眠于故国乡土。


冼星海回国10年间创作的音乐作品,据《冼星海全集》统计,共有歌曲192首(其中已发表者156首,未发表的手稿33首,据同时代人回忆的有2首,灌制唱片中有1首);大合唱4部;声乐套曲《斗争就有胜利》(又名《东北之歌》1938.7,未完成)1部;两幕歌剧《军民进行曲》(1938.12)1部;歌舞活报剧《三八》(1940.3)1部;三幕中型歌剧《滏阳河》(未完成)1部;大型交响曲2部;交响组曲4部;小提琴独奏曲《卡兹尔·比戴》(《红麦子》)1首;钢琴独奏曲《哈萨克舞曲》3首;小提琴与钢琴《d小调奏鸣曲》,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管弦乐《谐谑曲》(残稿8页)。冼星海在法国还创作了室内乐女高音、bB调单簧管、钢琴“风”,女高音独唱歌曲《游子吟》(大提琴、钢琴伴奏)和话剧《大雷雨》的全部插曲等作品,但原稿至今未找到。冼星海自己说过:“没有一天是停着我的笔的”(冼星海《创作札记》),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样,流传之宽广,影响之巨大,在同时代的中国作曲家中是罕见的。


冼星海的声乐作品  他的声乐作品包括独唱歌曲、群众歌曲、儿童歌曲、艺术歌曲、小型合唱曲、大合唱、声乐套曲和歌剧等多种形式。多数创作于1935—1940在国内生活的阶段,各种形式的声乐作品中均不乏经典之作,也是他的音乐作品中流传最为广泛的部分。独唱歌曲《夜半歌声》是冼星海1935年为同名影片所作的主题歌。影片以富于戏剧性的曲折情节表现了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青年和封建邪恶势力斗争的时代精神。这首歌曲抒发了遭军阀毁容和迫害而隐匿藏身的男主人公在夜半时分仰望星空的孤独、愤怒心情。歌曲以三拍子旋律表现了压抑、痛苦的情感,舒展与紧凑交错变化的节奏蕴涵着内心凄凉与抗争的意念。最后一句“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的高音演唱具有一定声乐技巧难度,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当时由盛家伦演唱。


小型合唱曲是冼星海声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由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大量歌咏团体的产生,尤其1937年前后武汉救亡歌咏活动风起云涌,冼星海正是在这种需要“在普及中提高”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了四部合唱《救国军歌》(1936)、二部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和《在太行山上》(1938)等优秀的小型合唱曲。《救国军歌》以主调性写法为主,属于队列性的行进歌曲,具有气势轩昂、坚定有力的特色。《在太行山上》以抒情性和战斗性结合为其特征,前段音调开阔,辅以支声复调,仿佛描绘了一幅红日当空,群山之中歌声回荡的时代画面;后段以进行曲的律动表现了抗日健儿雄健的步伐和对胜利的信念。《到敌人后方去》则以富于弹性的节奏和不断高涨的情绪表达了抗日战士“把鬼子赶出境”的坚定决心。这些歌曲织体简单,手法简练,旋律流畅,同时非常适合于抗日歌咏团体的演唱需要。


冼星海在赴苏联前后,用古诗词谱写了一批艺术歌曲,如曹植的《七哀诗》、李白的《忆秦娥》(1940),柳宗元的《渔父词》、刘禹锡的《竹枝词》、苏轼的《蝶恋花》、《卜算子》,李煜的《浪淘沙》、李清照的《如梦令》、马致远的《天净沙》(均为1944)等。冼星海选择这些古诗词用以寄托他离别故土后对祖国、家乡和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如[宋]吕本中的《别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又如[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冼星海在这首歌曲的尾部以“天上人间”的三次重复而在曲调上一句长于一句的拖腔,以及钢琴伴奏的大幅度起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故国梦牵魂绕的炽热思念。冼星海的艺术歌曲以往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或许有人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数与当时的现实生活联系较少”,其实,这些艺术歌曲,同样是冼星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在音乐中的强烈抒发与深情流露,也反映了冼星海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元]杨廉夫作词的《西湖竹枝》是一首短小的情歌,歌词有着极其浓郁的民间风味。冼星海的旋律运用清新流畅。6/8拍子湖水荡漾的韵律和每句尾部或淳朴或华丽的拖腔尤其出色,既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钢琴伴奏也以高旋低回的分解和弦贯穿始终。歌曲中饱含了深刻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意境。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作于1939年3月26日至3月31日。4月13日首演于陕西公学大礼堂。光未然1作词,初名《黄河吟》。冼星海在创作期间“身体不怎样好,恐怕是营养不足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身体不好,常睡午觉,他们还以为我是装做的不去开荒!”(《冼星海日记》)。这部作品共分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二、黄河颂(男声独唱);三、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四、黄水谣(女声三部合唱);五、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六、黄河怨(女声独唱);七、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八、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以力量、崇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串全曲。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是我国大型合唱作品中一部有着巅峰意义的杰作。

《生产大合唱》,塞克作词,冼星海1939年作于延安(原名《生产运动大合唱》),也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型声乐作品。由《春耕》、《播种》、《秋收》、《丰年》四场组成。《二月里来》是《生产大合唱》中一首男声独唱曲,用五声音阶写成,为单段体的四乐句结构,音调具有江南民歌的色彩和乐观明朗的情绪。


冼星海的器乐作品   冼星海现存的器乐作品全部是在苏联创作完成的,由于当时战争的原因和交通的阻隔,冼星海与国内完全失却了联系,因此,他的这些作品对于我国近代音乐而言,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到了建国后的现代音乐阶段,才作为遗留下来的音乐历史文献加以学习与研究。


对冼星海的器乐作品和艺术歌曲,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尚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1957年,当时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三位青年学子发表文章对冼星海的交响乐作品(两部交响曲以及《满江红组曲》和《中国狂想曲》)的有关主导动机的运用、音乐形象的塑造、对标题性的理解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技巧方面(配器、和声、复调)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评价,并且认为:“在今天来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研究,而不需要硬把坏的说成好的。……(现在)最普遍的就是把星海同志作品中的缺点硬说成富于独创性的优点。……由此可见,这种对星海同志的交响乐作品的错误的推崇,是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理论家们对这些作品作出具体的分析与正确的评价。”但由于时代因素的制约而受到了不公平的政治待遇。历史应引以为戒。


冼星海《第一交响曲》包括“锦绣河山”、“历史国难”、“保卫祖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四个乐章。始作于1935年7月,1936年秋完成钢琴谱形式的初稿,直到1941年春才在莫斯科全部完成配器。钱仁康认为:冼星海的《第一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交响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对每一乐章的内容、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黄锦培认为冼星海《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运用了较为新型的手法。作品只有一个乐章,共748小节。手法以“效果性”为主,和声和织体也突破传统的手法。作品为奏鸣曲式。《国际歌》中“英特纳雄奈尔”一句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或以原型乐句出现,或作变体音型出现。第二主题是以不规则的节奏型及半音进行线条出现,表现侵略者的形象。发展段中展开战争的气氛。最后以英雄的音型雄壮地结束。


张旭冬认为:“冼星海非常重视复调的结构功能与表现作用。”“多次强调复调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并以“对比复调”、“模仿复调”和“模仿与对比结合的复调”结构及构成特征和“以传统多声部构思的复调创新形式”四部分进行研究,认为“不仅拓宽了复调艺术表现领域,也进一步丰富了复调的形式与构成技巧,开创了复调民族化形式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新局面。”


冼星海是一位罕见的多产而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他是我国抗日救亡音乐中的里程碑式代表人物。在发扬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音乐技巧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冼星海的优秀作品,是我国音乐宝库中永存的珍品,也是音乐生活园地中永不凋谢的花朵。冼星海无愧于“人民音乐家”的伟大称号。


(未完 待续)


以上文字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图书《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下)


刘再生 著


【图书广告 欢迎购买】


本文图片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歌曲《黄河怨》
郭淑珍:一曲《黄河怨》唱出民族魂
这首歌中国人都听过,背后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0周年/视频:黄河大合唱【1955年珍藏版 】
黄河合唱荡激情,南国箫手发怒吼:纪念冼星海逝世70周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