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乐谈往丨 听吴钊先生讲述古琴艺术有感!



        雨缠绵,秋意正好,静坐听琴,味道正浓。


        古琴,又名七弦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其浑厚的音色极具东方文化的特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10月15、16日,我与好友为伴,相约国家图书馆文津雅集,聆听古琴大师吴钊先生讲述古琴故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步入正门,一条幽长、婉转的小路将我们引入正厅,古色古香的茶几、富有中式意味的屏风、干净舒适的蒲团,桌前一把遗世之器,仿佛在等待他的主人奏响那旷世清音。

 


一、人格品质中的琴家风范与史学情怀

 

        吴钊作为我国一代古琴兼音乐史家,出生于苏州书香门第,早年师从查阜西先生学习古琴。大学考入南开大学历史专业,期间跟随吴景略先生继续学习。机缘巧合下,毕业后跟随杨荫浏先生学习、研究中国音乐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先生作为代表性传承继承人,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段丰富的人生履历,使得先生在古琴神韵与中国音乐文化传承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场讲座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先生以历史发展为线,从古琴演变和琴曲风格的变化开始向我们一一道来。现场听众除了一些知名的琴者、乐人,还有笔者和好友一样类的古琴爱好者。在先生由浅入深的地讲解中大家频频点头,这是听众对于先生讲述说的回应,更是对所爱古琴艺术的积极反馈。


        先生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讲述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分享学琴趣事,讲到做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弹琴也是要“尊重历史”的,严守师法,尽力模仿老师的吟、猱技法,注重观察一些小细节,弹起琴来才可以做到有模有样。虽为打趣,却也道明了旧时学琴严密的师承关系以及沿袭传统的重要意义。回忆起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身)跟随杨先生学习的时光,先生对于恩师不吝与后辈分享的纯粹学术品质,感到由衷地的赞叹,这种无私无畏的学者风范也对先生后未来的学习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音乐史略》、《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等著作的问世便是最有力的见证。


        从古琴的形制、音质到古琴的现状与发展,先生通俗的解说,满足了笔者对于古琴基础性认知的期待,古琴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大的艺术魅力以不可抵挡的魔力触动了笔者的心弦,泛起内心深处的涟漪。整场讲座仔细聆听下来不难发现,先生从古琴的起源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无不体现一种尊重史料,贯古穿今的求实、严谨态度,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有序划分;。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古琴艺术,对于古琴音乐的认识有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古琴的学习也使先生在音乐史研究方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实践基础,这种相辅相成,一静一动的学习经历,使得先生在内涵修养方面可谓是琴不燥,人亦不燥,通达也。长时间的琴、史磨合修炼也使得这位耄耋老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体现出厚重的文人品行,这种品行溯源起来便是那无上的琴家风范与史学情怀。

 


二、艺术修炼中的人琴合一与琴境合一

 

      《易传·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之本源,在多维度的演变中,有了不同事物的不同形态,生于天地间,气通于天地,是谓合。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文化属性的艺术形式,琴面拱圆,底板平坦,相应于古时的“天圆地方”说。制作时,浮在水面上的木板做琴面,视为“阳”,水面下的木板做底板,视为“阴”,阴阳和合而成,故又称古琴为“阴阳琴”。取材、寓意于天地,阴阳调合中彰显古琴艺术深厚的传统渊源,要求弹琴之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实为一种小众精英文化,追求人琴合一与弦外之音的高深意境。


        古有“君子之座,必有左琴右书”之说,强调中国文人的内在修养与生活态度。《礼记》中亦载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训诫,弹古琴是每一贵族阶层所必须具有的修养,是一种精神品格的体现。先生提到,今天的古琴对于大多数的人只是作为一种演奏乐器,而传统的古琴作为文人阶层必修科目之一,人不离琴,要求弹琴之人心中要有文章。在笔者看来,先生说的“文章”即指琴人要对文化之根有明确的自我认识,说到底就是文化属性的问题。古琴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传统艺术形式,更见演奏者的学养与心性,体现一种综合性的修养。人有声,琴亦有心,心声交织融会,写意抒怀无不畅快淋漓。


        先生还提到,琴学修炼要做到技、艺、道三者兼顾统一。技术和艺术,身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技术侧重于认知和操作,而艺术则更侧重于情感的发生与表达。如果说技术处于一个物质表面,那么艺术就已经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那么何为“道”呢?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通俗来讲,道即更高深的艺术,超越了艺术本身表象的局限,给予艺术以生命,是一种超物质、超艺术的存在,具有通达之义。“庖丁解牛”中,庖丁面对文惠王的赞扬,却只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可见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已超越了物质层面,上升到一个‘心中无牛,手中有牛’的超然境界,即所谓的“道”。技、艺、道三者统一,通透的金石声中是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情境之美,意味无穷。


        古有伯牙一人独处蓬莱数十天,耳听惊涛拍岸之声,目染波涛汹涌之势,涤荡俗世的杂念,终悟古琴艺术的真谛,美妙的旋律倾泻而出,心手自成一体,奏出天地至上之声,从此琴艺大增。由此可见,古琴之乐乃纯合之音,琴人心静平和,融技艺于左右配合间,琴曲抒怀写心,融情感于天地万物间,可谓之合,人琴合一,琴境合一也。

 


三、音乐传承中的尊重历史与文化回归

 

        古琴艺术绵延不绝三千年,经历了风风雨雨。申遗成功后,年轻一代爱琴、学琴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掀起一阵“古琴热”,古琴逐渐开始从书斋、庭院走向大众,走进市场,一向冷清的琴坛也变得热闹起来。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商业效益、市场价值这些原本与古琴毫无关系的词汇,逐渐成为古琴艺术传播的关注之所在,一味求“新”猎“奇”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曾经纯粹的古琴艺术渐渐被附上了灰蒙蒙的面纱。这种所谓的“热潮”着实令人深感无奈和痛心,也让先生难以释怀。


        古琴音乐六百多首曲目,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文化遗产从曲谱、诗词、流派、文论到乐器制作,浩如烟海,想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全面把握,实为天方夜谭。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古琴音乐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阶层的思想理念,其中呈现的中国韵味与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密不可分。先生将古琴艺术视为是“生命的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灵动非常、历久弥新的鲜活之态,对于古琴音乐的传承也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古琴艺术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能改,改了就失去了古琴独有的韵味。在当下,古琴艺术只有全面尊重、继承传统达到了精纯的程度,方可“水到渠成”,实现自觉的创新。先生就琴人鼓琴、古谱继承两个方面结合时代现象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解释了传统气息浓厚的古琴音乐在当代社会的艺术和文化空间,与琴人共勉。


         对于古之文人,弹琴被当做一件神圣之事,正如白居易《清夜琴兴》中所述“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谈素琴”。水穷处,云起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境;整顿衣裳,焚清香,饮清茶之态,追求一种超脱的美妙姿态,对自然之景,吟自然之声,彰显“敬畏”之心,敬天地,敬自然。由此看来,古之文人弹琴,多为己,为修身养性。这与现今的古琴演奏有着很大的不同,古琴音乐被搬上了舞台,琴人也省去了抚琴前的准备工作,这种仪式性的简化,归根结底是观念的转变,古琴演奏已不单单只是为己,更多的则被赋予一种商业经济价值,作为娱乐之用,而其中的“敬”文化已逐渐弱化。先生就提到,古琴音乐被日益舞台化,即使如此,抚琴之人应提高自身的素养,保持静远之心犹如无人之态,追求平和的音乐之美,从自身做起更充分的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方是古琴演奏的正道。


        传统的古琴谱多采用减字谱的形式,记录弦数、徽位、左右手指法几个部分,这种记谱形式的产生与传统古琴教学采用“口传”“唱弦”的教学模式密切相关。现如今,古琴音乐以纳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范畴,学院形式的古琴教学多采用西方音乐方式来进行处理,自由节奏没有了,虚实音的处理也不那么准确了,这种现象对于古人琴曲的构思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古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自然随性,具有江海的气度,既包容万物而又川流不息;虚实音的处理,是古琴技法上重要体现,同时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之美,形式上缓和平静,但刹那间的爆发力在音符的处理上表露无遗,左右协调间,方显静雅之态。先生在最后殷切呼吁,琴家要积极回归原谱,对比反思,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认识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和保护。


        两天四小时的讲座,笔者收获良多。在此只能以粗糙的文字记录下先生话语表意之理解。时间的沉淀与岁月的洗礼,使先生对于古琴艺术未来的发展多了一份豁达和信心,这种可贵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品质,也将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艺术的土壤中结出缤纷的硕果。


        时光匆匆,喧嚣浮华有如过眼云烟。快步的人儿,何不慢一点、坐下来,寻三五好友,共赏一番天籁清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琴艺术的过去与现在
古琴动态 2017恭王府“良辰美景”古琴音乐会——新浪直播网址
吴钊先生:《我一直把古琴视为生命的文化》
吴钊:古琴“传统”究竟根植于何处?
三十卷《琴曲集成》传民族千年雅韵
【杏林讲座】古琴进校园·名师面对面 | 吴钊:非遗视角下的古琴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