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四十年专访—于平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舞蹈迈入高等教育的第四十个春秋。四十载风雨无阻, 四十年寒窗育人。这四十年,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为中国舞蹈事业的持续性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各类舞蹈人才,开创性地培育了前沿的学科成果,有效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对外文化交流,多方位关注了社会的舞蹈需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迈入了新征程。

1978 年 9 月 26 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从此正式开启了新中国舞蹈高等 教育发展的大幕。四十年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舞蹈教育体系。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渐趋完善和成熟。这四十年是舞蹈高等教育开创者、继任者、建设者艰苦创业、守业、发展的光辉岁月,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面对当下国家文化事业发展、面向未来的坚固基石.

站在新时代的路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变革更为深刻复杂,需要继任者和后来者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学识、更智慧的洞见去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现象。本刊特邀国内舞蹈界、舞蹈教育界工作者代表共话“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四十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特辑北京舞蹈学院历任院长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专访,直面当前舞蹈高等教育的现象。

面向未来的舞蹈高等教育

—于平答《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问

一个学院的建设,从院领导的职责来说,当然应当是特别重视学科的建设。我想先强调两点:第一,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不是哪个人能“推进”而是需要达成“共识”,“共识”的形成往往又是对“时代问题”的正视;第二,学科建设的“推进”举措,着眼点并非在“不同于以往”,而在于如何正视“时代问题”并应对“时代挑战”。在1996年4月担任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之前,我担任了三年多的教务处长,那时我就从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视角思考学院的“教学改革”问题。我认为办学结构与教学内容调适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象的素质构成与对其培养目标的间距;二是传统学科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创生;三是社会需求与办学需求的双重效益。根据上述“依据”,我在文中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一是从招生计划入手,调整各学科、各专业的生员构成;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具体化,专业基础的“粗放”意识与专业方向的“专门”意识要有机统一;三是打破系科教学的“小而全”,加强各系科专业教学中的沟通;四是优化课程,扩大选修课比重,必修课“要精,要管用”;五是优化教师,试行“工作室制度”,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六是加强资料使用和科研服务工作,资料和科研成果要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七是开展多层次办学,教学创收应成为学院总体创收的一个重要支柱;八是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教管工作要科学化、制度化和量化。

在我担任学院主持院务工作的副院长期间(1996年4月—2001年6月),学院完成了“本科教育合格评估”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请与获批”。前一项工作是集全院之力,后一项工作是我来主抓的,为此撰写了《关于申请舞蹈“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若干思考》(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我在文中写道:“根据我院舞蹈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和专业学科发展的成熟状况,我院拟先行申请’舞蹈教育’和’舞蹈史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我院拟申请的‘舞蹈教育’研究方向,其特点体现为系统研究中的‘三个贯通’:其一,舞蹈教育从舞蹈角度来看,包括芭蕾教育和中国舞教育(今后还可能包括现代舞教育和东方舞教育)……其二,‘舞蹈教育’这一研究方向还贯通着‘舞蹈教学法’和‘舞蹈教育学’……其三,在‘舞蹈教育’这一研究方向中贯通着的还有‘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和‘普及型舞蹈教育’……”关于“舞蹈史论”研究方向的申请,我在文中写道:“自我院升格为大学二十年来,将原来单一的重舞蹈技术的教学,转变为对舞蹈人才培养的艺术性和学术性的重视……与我国目前唯一的‘舞蹈史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所在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办学相比,我院拟申请的‘舞蹈史论’研究方向有明显的优长:一是我院有与硕士研究生教学层次相衔接的‘舞蹈史论’专业的本科教学层次,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因而也更具有系统性;二是我院‘舞蹈史论’研究及教学与众多表演、创作的实践性舞蹈学科共存一体,使其研究对于实践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和极强的针对性。‘舞蹈史论’作为我院拟申请的一个研究方向,其特点也体现为系统研究中的‘三个贯通’:其一,是如这一研究方向的名称所示,体现为舞蹈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贯通……其二,作为我院‘舞蹈史论’研究方向之特点的,还在于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和舞蹈应用理论研究的贯通……其三,使舞蹈美学理论研究与舞蹈科学理论研究贯通,构成我院‘舞蹈史论’研究方向的第三个特点……”。

就学院的整体学科建设而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请是“纵的提升”,我提出的另一个构想是“横的拓展”——也即筹建“东方舞蹈”专业。我在《关于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若干思考》(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我们今天作为舞蹈教学机制来筹建‘东方舞蹈’专业,主要包括典范的中国传统舞蹈以及以中国为地域中心的‘环中’各国的舞蹈——东有日本舞蹈、朝鲜舞蹈;东南有泰国舞蹈、缅甸舞蹈、印尼舞蹈;南有印度舞蹈、孟加拉舞蹈;西有土耳其舞蹈、叙利亚舞蹈、哈萨克斯坦舞蹈;北有蒙古舞蹈。我们所说的‘东方舞蹈’是位于北半球、濒临太平洋西岸的欧亚大陆的‘东方’舞蹈。”我在文中谈到了“筹建‘东方舞蹈’专业对我国舞蹈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出:“首先,筹建‘东方舞蹈’专业体现了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和落实。我国自新时期以来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面向世界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开放’较多地面向西方;从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取向来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事实上,文化的建设固然需要适应工业化、都市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但现代文明的构成并不排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人文精神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中国文化今日的繁荣和发展,本身也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与东方各国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的结果;我国今日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借取西方的科技精神而且要感受东方的人文精神。”“其次,筹建‘东方舞蹈’专业将有助于东方各国在新时代的文化交流中加深理解并形成共识。东方各国虽然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大多数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都有过相互间广泛的文化交流,也大多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相似的处境。我们注意到:东方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多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是伴随民族复兴运动起步的……在这样一种具有‘共通’潜质的文化背景中,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举措,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彼此间加深理解的‘文化场’,它将通过文化的‘多元互补’来形成东方各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共识’,来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互相促进与共通繁荣。”在文中的第三部分,我还谈及了“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文化构想与操作步骤”,在此就不赘述了。因为我认为作为学院领导,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由此才能“推进学科建设的举措”。但我们的“出主意”与“用干部”难以“协同”,“主意”(哪怕是有“操作步骤”的主意)难以落实也就“见惯不惊”了。

>北京舞蹈学院04届东方班毕业合影

作为人类社会持久常新的事业,作为人类进步远涉高蹈的事业,需要预测将要来临的这个世纪的特征,需要提前调整自己的结构,以发挥出自己适应新世纪的功能。我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及其“新知识观”;二是“学习化社会”与高等教育改革;三是素质教育统领下的“创新性学习”;四是“创新教育”模式及其课程体系。关于“新时代舞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定位,我想再强调后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强调“素质教育统领下的’创新性学习’”。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实质上是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

    其次,我想要强调的是“‘创新教育’模式及其课程体系”。与“创新教育”模式的综合构成相关联,是对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我想,我们今天定位“新时代舞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还应是这样两个方面:即“素质教育统领下的‘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教育’模式及其课程体系”。

    对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指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我并不十分了解——尽管我和吕艺生、唐满城是在此首批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三位导师;尽管在停了一段时间后,于2012年又开始在此指导硕士研究生。因此,我只想从一般意义上来谈点意见。第一,我认为“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是一种“基础教育”(这与“舞蹈编导”“舞蹈表演”有别),可以有较宽口径的学科方向,但不宜以某个教师写了一本书就定为一个方向;不宜在进入这个方向的学习时就自称“研究方向”为“XX学”。这其实意味着,“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只是本科教育的深化,是更高层面上的“基础”而远远谈不上“术业有专攻”的“专攻”。事实上,我们现在毕业的“舞蹈学”硕士也罕见真正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者,而真正罕见的“术业有专攻者”需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后才有可能实现。第二,“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必须考虑“建构面向新时代的课程体系”。狭义的“舞蹈学”,虽然在“音乐与舞蹈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但我觉得它的学理建构更与“艺术学”学科门类之下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相通。这个“艺术学”的课程体系大多由“史”“论”“评”三部分构成,只是在我看来应由“史”“论”“术”这“三足”来“鼎立”——因为在我看来是“舍技术便无艺术”。这个“术”指的是某种艺术样式的“创作术”。也就是说,狭义“舞蹈学”的课程体系之“核”是舞蹈艺术的“创作术”,而与之相关的“论”是由“创作术”这一本体生发开来的“创作论”;在此认识中的“史”,是“创作术”与“创作论”共同演化的历史。鉴于既往舞蹈艺术“稍纵即逝”的特征,我们舞蹈艺术的“古代史”事实上并非严格意义上“舞蹈艺术”的,因为它基本上与“创作术”无关。当代舞蹈艺术史的建构必须紧扣“创作术”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论”——否则“舞蹈学”的学习者有什么能力和资格与做职业的“舞评人”?!第三,这样你就明白了,“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是为了让经过职业学习者实现“有效表达”,这个“有效表达”当然是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品评”来实现的。“品评”是“舞蹈学”学习者的主打工作。如同“舞蹈编导”的学习者,你可以从事编导技法教学,也可以从事编导理论研究,但首要的是从事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我们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品评”也可以“借题发挥”,但主要的还是“有的放矢”——在这时,我们关于“创作法”“创作论”和“创作史”就成为最重要的“品评参照”和“品评利器”。当然,这个作为“舞蹈学”实践活动的“品评”也会慢慢形成一个“课群”,但它是由“品评”经验升华而来,而非弄一些莫名其妙的“学科”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我曾谈到我对舞蹈艺术作品“品评”的基本态度:一是要让没看过这个作品的人大致了解这个作品,因此我十分看重对于作品“品评”的“形态分析”的能力;二是要让看过这个作品的人看懂这个作品的优长和不足,如果你没有本门艺术“史”“论”“术”的精深学识和开放视野,那只会“大帽子底下开小差”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三是要让创编这个作品人知道问题的所在以及如何修正,这就要你是“真懂”并且是“深懂”,而不是那种“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内急者”的“骂式批评”,那种跳到马路上冒充“小吉普”的“癞蛤蟆”式的“新锐批评”。

>北京舞蹈学院0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关于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我想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来谈。我们注意到,这个“规划纲要”的时间下线只有两年了,届时我们就可以以此来对照检查它的“实现度”了。未来舞蹈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觉得在这个“规划纲要”中已经指明了。第一,我们要努力解决两个“不适应”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也即要解决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舞蹈高等教育莫能例外。第二,改变两个“不适应”要正视“三大矛盾”,也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秀教育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这也是舞蹈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第三,要明确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的总体思路,也即“规划纲要”所言:“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舞蹈教育(包括舞蹈高等教育)也属于职业教育,其作为重点的“提高质量”主要有两条,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而所谓“全面发展”,是使受教育者实现“三个统一”:一是文化知识学习和品德知识修养相统一,二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三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第四,我还想重提“艺术职业教育应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简言之,一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二是终身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三是传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四是实验教育与实用教育的关系,五是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的关系;六是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七是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八是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九是立场教育与视野教育的关系;十是统编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关系。我理解,这也是我们舞蹈高等教育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管有无建设“双一流”的背景,这个机遇和挑战都是需要我们正视并积极应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设非警官专业是我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冯波:先有“史”还是先有“论”?——中学历史教学视域中的史论关系
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紫键 | 新版学科目录背景下俄罗斯舞蹈高等教育体系对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的启示
浅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和对策建议(上)——丁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