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蓝江 | 杏子鸡尾酒里的哲学:境遇中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咖啡馆》书评」

根据排版需要

对部分高亮与段落分布进行了修改

 杏子鸡尾酒里的哲学:境遇中的存在主义

蓝 江

一个昏暗的午后,我独自斜靠在书房的座椅上,呷一口已经半冷的咖啡,随手拿起了旁边的一本书,封面的色彩略显黯淡,似乎刻意营造出一种怀旧的风格,来缅怀那已经变成历史遗迹的思想。

一杯鸡尾酒,一只点燃的香烟,仿佛在诉说一段往事,那曾经的繁华和喧嚣,已经在氤氲的氛围和黯淡的色彩中,变成了一缕轻烟,在鸡尾酒的催化作用下,慢慢地如同涟漪一般沁入读者的心扉。

-《存在主义的咖啡馆》-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存在主义的书,所以,需要有一个存在主义式的开头。这本书的名字叫《存在主义的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作者莎拉·贝克韦尔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

“存在主义不太像哲学,倒是更像一种情绪”。

看到这里,我轻轻地合上了书本,回想一下了我自己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角色是海德格尔和萨特,他俩的书我的确读过不少,记得本科阶段,就曾经买过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当然,那个时候只能是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偶尔只记住了“存在先于本质”、“自在”、“自为”、“散朴性”、“自欺”几个词语罢了。

那时,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更是如同雾里看花,如坠烟海,如果在一个烟雾袅绕的迷宫中踟蹰不前。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追问的大门口,我们遇到的是“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不存在”这样的追问,对于那些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人来说,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

之后,我曾尝试着借助不少二手的引介试图找到接近萨特、海德格尔之类的存在主义思想家的门径,但是这些往往冠名为“萨特的xx思想研究”,“海德格尔的xx概念研究”之类的作品,让我阅读起来,总觉得是在缘木求鱼,当我似乎理解了其中某个概念的时候,恰恰离其中最具灵韵的思想生命渐行渐远

-海德格尔-

渐渐地,我逐渐明白了,与注重明晰性和准确性的英美流派不同,恰恰是这种无法从简单的字面来把握的意境,才成大陆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那里的文字不过是存在主义的干枯的外表,而存在主义的最具有生机的部分恰恰在剥离了那刻意伪装过的文字的外衣,在海德格尔式的林中小路上来寻找生命存在的阿赖耶识。

于是,我们无法单纯从概念,从词语,从命题的角度来穷尽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不能纯粹抽象和思辨的层面来穿透整个存在主义思想的迷雾,因为那些存在主义思想家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将自己当成一个在具体的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存在,而他们的文本,他们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不应简单视为一种普适性的智慧,而是一种情绪,甚至是一种在具体境遇下呈现出来的情动(affect)。

倘若如此,我们应当如何阅读甚至如何书写存在主义呢?

说实话,我之前也曾经写过一些关于存在主义的东西,但是仅限于泛泛而谈,所涉及的无非是一些存在主义那些已经沦为日常概念的话语罢了,我的文字不过是给伟大的思想狗尾续貂。

坦白来讲,从存在主义的大师们的文本中,抠出只言片语,并将他们的思想实质归结为这些零星的概念,碎片化的表达,本身就违背了萨特那句著名的命题: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每当我们事先从似乎明确的存在主义概念去切入到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等大师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将他们的思想锚定在本质(语言或概念)的地基上了,如同将可以翩翩飞舞的金丝雀关在本质或概念的笼子里,我们得到的是那种僵死在博物馆里的存在主义的残骸,一种遍布着概念和语词尸斑的残骸,可笑的是,一些学院派研究往往会把这些尸斑当成存在主义的圣物,在象牙塔的神龛中顶礼膜拜。

而正是因为如此,才彰显出贝克韦尔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并不想直接告诉我们存在主义是什么,他们的核心概念应当如何解释,而是告诉我们,在这些大师们的生活中,已经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境遇中油然而生的。

本书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一本存在主义的传记,尽管里面囊括了不少大师们的具体生活和个人经历,但是这本书的重心毋宁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具体境遇中情绪的生与死,从这种情绪在20世纪初的诞生,直至在世纪之交最终随着封面上黯淡的杏子鸡尾酒和逐渐燃烧殆尽的香烟一起变成历史中的一曲游园惊梦。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存在主义思潮和大师生活的钥匙,而这几个关键词正好是贝克韦尔在副标题给出的三个词。

第一个词是存在

存 在

存在指的是具体的人或者说一种在世存在的向死而生的人的存在。这种人是小写的人,与康德意义上主张的大写的自由而理性的人,与启蒙时代以来强调的为自己立法而自律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那种大写的人不过是上帝退隐之后的替代品。

自尼采以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种在普适理性的光环下,以进步主义的视角来开创世界的人。

-尼采-

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明显摧毁了这种大写的人的雄心壮志,相反,在存在主义思想家那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更强调我们作为芸芸众生,在生存(existence)层面去努力存在,在荆棘密布的世间辟得一片静谧的林中空地的生命形式。

与充满乐观主义的启蒙时代不同,存在主义者们感觉到的更多是个人相对于世界和命运的渺小,感叹他们生命须臾如白驹过隙

也正因为如此,存在主义者更喜欢面对时代的问题,当海德格尔对Zeit概念进行追问的时候,他探析的不是一种普遍性的状态,而是我们生命当下面对周围世界的操心与烦。

这或许就是存在主义者对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最原初的反应吧,他们在根本上不想走一条依循着胡塞尔现象学,从意向性的纯粹意识的角度,对事物做现象学的悬搁和还原,而是让思辨真正降落在大地上,降临在人们生活世界的空间之中。

-胡塞尔-

这正是萨特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在德国听外胡塞尔的讲座后,萨特欣喜的写道:

“想想一下,现在一系列连锁的爆发,让我们挣脱了我们自己,甚至不留一点时间,让我们在这些爆发之后形成'我们自己’,而是直接将我们扔出去,扔进世界干燥的尘埃中,扔在粗糙的地面上,扔在事物之间,想象一下,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被抛出,被我们的本性抛弃在一个冷漠、敌对、抵抗的世界里。”

而这个被抛性,也是海德格尔切入到周围世界的重要命题。

可见,在存在主义那里,我们从高高在上的主体存在物,被一种无形力量强制地抛入到冷冰冰的世界中,我们只能从我们有限的身体和存在来把握这个周围世界,从这个角度来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一个在有限的生存世界中挣扎而踯躅的人,一种凭借着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思考这个世界,去探索如何在阴霾的世间为自己谋得一丝安宁。

这样,当被关进战俘营的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在冰冷的铺板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之时,思考的问题正是il y a,思考“在那里”,如何去存在。

这样,必然引出贝克韦尔给出的存在主义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自 由

为什么存在主义必须谈自由?他们谈自由,与启蒙时期的主体自由,尤其与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式的自由有什么区别?

-我思故我在-

首先需要理解第一个问题。显然,在存在主义那里,当被抛入到冰冷的世界之中,并不是彻底的沉沦,在浑浑噩噩的世界中随波逐流的生活。也就是说,存在主义首先需要勇气,这就是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谈到的“存在的勇气”,这种勇气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由。

在贝克韦尔的书中,雅斯贝尔斯、萨特、波伏娃、加缪、梅洛-庞蒂、阿伦特、雷蒙·阿隆、法农、哈维尔都用自己的方式在阐释着存在主义式的自由。

萨特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成为了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他承担了《人民事业报》的主编工作,将《人民事业报》变成学生和革命运动的指路明灯,同时,萨特对亚非拉的反殖民运动给出了支持,让殖民地的人民自我抉择。

加缪则成为了抵抗荒谬命运的代表,这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青年,甫一抵达巴黎,就感受到了这座繁华城市带来的疏离感,正如贝克韦尔所强调,正是这种疏离感和陌生感,让他在巴黎的生活更像是一种异乡人或局外人,目前现实中的荒谬,加缪的抉择是,通过自己的文笔,将现实的荒谬变成寓言式的荒谬,我们理解,《局外人》的小说就是在这个疏离感的荒谬背景下,加缪的自我诊断和抉择。

-加缪-

如果说加缪的《局外人》仍然不够彻底,那么他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将这种荒谬之人的自由推向极致:

“荒谬的人完全面对死亡(这里的死亡是作为最清醒的荒谬感而提出的),他感到,他挣脱了那在他自身中凝聚着的,而且并不是这种热切关注的东西,他品尝到了一种与公共法则针锋相对的自由我们在此看到:存在哲学的基本论调保持着它们全部的价值。”

加缪的荒谬之人的自由,代表着非理性或感性的欲望的自由,它们在有限的世界里代表着对理性自由法则的突破,代表着有限生命的边缘向大写法则的反抗。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波伏娃的《第二性》给女性主义带来的革命性意义,波伏娃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争取女权,而是“是什么让女人成为女人”,而当波伏娃提出女人是社会塑造而成的时候,已经意味着一种新的女性主义革命和自由,即女人需要让自己的存在来塑造自己,存在先于本质!

-波伏娃与萨特-

是的,这就是存在主义时代的自由,一种不需要谓词先验限定,用理性来束缚的自由,存在。无论是身体存在、欲望存在、性存在、种族存在等等,他们都意味着在存在中生成出属于自己的性质,自由就是让生命本身在这个大地上谱写出存在的神话。

不过,贝克韦尔的书最精湛的地方,是加上了第三个限定词:杏子鸡尾酒

杏 子 鸡 尾 酒

实际上,相信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前面两个限定词理解的难度不是太大,尽管与早期现代和启蒙时期的理解有所差别,但是放在具体历史境遇中思考存在和自由,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但是,什么是杏子鸡尾酒?

-鸡尾酒-

这个杏子鸡尾酒实际上有一个典故,1933年的某天,萨特、雷蒙·阿隆、波伏娃三人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这个酒吧招牌的杏子鸡尾酒。博识的萨特在酒吧里侃侃而谈,从战争谈到法国局势,从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谈到他自己的存在理解,从自己的性癖谈到仙人球毒碱,而雷蒙·阿隆听到这些之后只是冷冷地对萨特问到:

“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看到这里,我很容易联想到我的好友吴冠军教授的一次经历,在他的《爱与死的幽灵学》中曾写道冠军与一位友人在咖啡馆里的相遇,而冠军同样是侃侃而谈,而他的那位友人似乎提供了一个类似于阿隆的问题,即——

“你要解释你的哲学,那么就请你从眼前的这杯咖啡里谈谈哲学吧!”

虽然冠军与萨特的答案不同,但是他们的方向却是一致的。

-《爱与死的幽灵学》-

哲学可不是什么诘屈聱牙的名辩,而是直接关涉到最直接的当下生活。

换句话说,哲学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概念,而是情趣,哲学得有点贴近生活的趣味。

这或许是贝克韦尔为什么将存在主义解释为“一种情绪”的原因吧!如果存在主义只有前面两个特征,即仅仅谈存在和自由,那么它还不够成为风靡二十世纪的思潮,恰恰相反,存在主义最大的奥秘就在于这杯杏子鸡尾酒,即各位存在主义思想家们赋予了存在主义一种特有的情趣,让存在主义哲学不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说教,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存在主义思想家并不打算把自己打扮成道貌岸然的卫道士,不想动不动就挥舞着理性或道德的大棒,将芸芸众生规训为遵守清规戒律的门徒。换言之,这些存在主义的思想家们都有他们的取向和生活。

而在那些始终追问完美的卫道士们看来,甚至在那些认为自己偶尔抓住存在主义思想家们的把柄的伪君子看来,他们的行为和生活糟糕透顶。于是有一些恶趣味的作者,从他们的低俗的判断力将存在主义者成为“行为糟糕的哲学家”,然而他们恰恰不知道,正是在这些在生活上“糟糕透顶”的哲学家,开启了存在哲学的可能性。

如果萨特和波伏娃能够成为一对夫唱妇随的夫妻,那么我们还能读到《恶心》、《存在与虚无》、《第二性》等名著?

巴塔耶若是恪守清教徒式的戒律,他还能写出《眼睛的故事》、《内在体验》等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吗?

同样,福柯、梅洛-庞蒂、德勒兹、甚至拉康,我们都不能以圣贤一样的标准来审视他们,因为他们的思想洞见就是在这种生活化的世界里展开的,在德波的电影中,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在沃卓斯基姐妹的电影中,在情境主义国际的日常生活的革命中,我们才能追寻到存在的足迹,能找到被大写理性和逻各斯埋藏的激情。

然而,斯人远去,存在主义在今天已经是一曲绝唱。

贝克韦尔的书记录了这些存在主义思想家如何一一逝去。的确,今天不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时代,但是,他们存在过,并消失在他们的杏子鸡尾酒里。换句话说,今天之所以不再是存在主义的时代,因为,酝酿过存在主义的鸡尾酒不复存在了

存在主义,还是太布尔乔亚了,他们在带有品味的咖啡馆里品读人生百味,去体会生命的极限。但是这种革命性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个体性的内在层面,无法冲突知识分子那种内心的藩篱。

今天的解放,已然不再是个体性的,因为当今天的大众面对着数字化和技术化的治理技术和资本主义时,已经不能再用小资产阶级的伤感和惆怅来抵抗。

最残酷的是,现实没有为杏子鸡尾酒留下空间,这种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空间被挤压了,断裂了,消失了。

不过,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存在主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正如贝克韦尔在最后说的那样,存在主义如同“美轮美奂、如磷光一般闪耀的繁盛,只要我们有幸能够体会它,它就会继续向人类展示自身”。

激进阵线联萌-jijiinzhenxian-

作者:蓝江;排版:朴正敏

-跳转链接-

进入激萌活动群 | 赞赏入口

1.激萌一月推荐书单

2.激萌二月推荐书单

3.激萌三月推荐书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的传说
80 多年前喝着鸡尾酒的 3 个哲学家,如何创造了存在主义?
萨特:你该选择杀死一个人,还是看着五个人死去?
人类本质上都是流浪者,永远不会拥有任何东西
《存在主义咖啡馆》:存在之真的探寻
那些年的西哲淘书史|早茶夜读第二十三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