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话篇

 
  呕和吐是两个概念。有声无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
  小儿呕少吐多。
  先说小儿的吐。
  吐有抑制不住的喷远而吐,有逆流到嘴巴里面能够自控的吐出。吐出的东西,有的是原物,有的是酸腐。吐出原物气味不大,吐出酸腐鼻近难嗅。
  小儿吃下的食物,先藏在哪里?胃里。食物进入胃里面就要消化。胃怎么消化?发酵。食物一边发酵,一边往肛门方向移动,称为“顺”,否则,不往下而往上称为“逆”。不能向下方移动,一是中部以下有了积滞,积滞生热,食物下去,就会被热气“顶”出来;再就是中下移动太慢,产生了热气,再吃入食物,热气会将往下的食物顶出来。
  
  茶叶凉降而不伤胃,白糖补中。轻吐小儿,皆可用茶叶加白糖。稍重者,用2克藿香,10克扁豆(最好打成粉),煎汤饮服。
  南方有的地区,在菜市场可买到藿香,北方到中药店购买。扁豆亦然。藿香降逆止吐。
  如所吐为酸腐之物,吐过了精神不减,这是停食积滞。可用淡豆豉100粒浓煎缓缓多服。
  淡豆豉又叫酱黄儿。197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家家自做。现在很少有家庭自做了,要用也得到中药店购买。
  淡豆豉是帮助孩子消化的佳物上品。春末夏初,正是自做淡豆豉的季节。
  上面说到,消化也就是发酵。淡豆豉是经过发酵的豆子。孩子吃豆豉,如同加了催发的酵母。在家家都做淡豆豉的年代,肠胃病很少。
  
  脾胃一旦出了问题,其他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不要小看小儿吐食。吐食意味着中空。中间一空,何来营养往周身输送?!周身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身体怎么能够强壮?!
 
食疗方
 
 
呕吐散落于儿病本气篇、暑病篇等零散章节,其中有三个食疗的方子,方1、方2见于大小便病,如下文:
 
“用食物烧焦以消食,世称糊药,植物烧焦者最伤脾胃,不用为好。宜用红白糖以建中气,使中气旋转,脾胃自然运化。脾胃运化,食物自消,或用扁豆一钱藿香五分以养胃降胃亦效。如其嗳酸是食停不化,胃逆生热。可用白糖三钱普通茶叶五分,泡服即愈。茶叶清热,却不败火。茶与糖同用,亦能运动胃气以消化停食。”
 
3见于发热篇、暑病篇、大小便病三处:
 
中虚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补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枣横滞之品。火逆不清火,尺须补中,胆经心包经下降,热自退去,停食者,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舌有黄胎,口气臭者,停食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槟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伤脾胃。”
 
小儿腹泻,有停食者,有热泻者,有脾虚者。停食者粪白夹水,泻而有屁。热泻者,泻出金黄,亦有屁亦夹水。停食与热泻,泻后神气照常,尿有短时,亦有长时。停食水泻,先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予服,如不见效,再用平胃散加减,苍朮厚朴栀仁神曲麦芽生甘草白芍当归各三分煎服。”
 
脾虚腹泻,不可横加温补,如可不用干姜,不用为妥。小儿一吐土气即败,为小儿病特别重要之点。如所吐并非原食而是酸臭,精神不惫,此为停食。平胃散加减,食消即效,切不可补,单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多服亦效。小儿病,药少之方为妥。”
 
 
 
传统医学里面,将肝脏称为“肝木”。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木能生火。孩子发烧,人们都说是“火气大”。一提到火,你马上就可以联想到“这跟木有关系”,或者“跟肝脏有关系”。
  医生测量孩子的体温,多将温度计置放在孩子胳肢窝下面,而且多放在左边的胳肢窝下面。这个部位与心脏位置最近。
  
  传统医学里面,将心脏称为“心火”。
  肝木一旦出了问题,首先将火传导给心脏。此时,在胳肢窝底下,就可以测量出来。
  
  也有的医生将体温计置放在孩子的嘴巴里面。
  《易经》说“水流下,火就上”,观察自然你会发现“水的本性是向下的,火的本性是向上的”。心主火,这个火会向上蔓延,蔓延到嘴巴里面。所以,在嘴巴里面可以测到心火高低。
  
  传统医学里面,将肺脏称为“肺金”,将脾脏称为“脾土”,将肾脏称为“肾水”。
  
  这些东西读起来有点苦涩。为了孩子,你还必须要强迫自己看进去。否则,往后寸步难行。
  孩子发烧,小便短(一泡尿量少),你可用两个大乌梅,加一两白糖(或冰糖)煎浓汤喝。立效。
  大人发烧,乌梅加三~五倍量使用,白糖或冰糖只加至一两半。

  物体都有“体、相、用”。比如,茶杯多为“玻璃体、圆形相、用于喝茶”。
  肝的本体称为“肝脏”,“肝木”是指其用处而言。所谓用处,也就是指气机发生。
  肝脏实体在人体“右下端”肋骨里面,气机则从“左下端”肋骨里面“从下往上”行走。
  孩子“肝木燥”,就会打屁。屁又称为屁气(气机)。如果经常频繁打屁,预示肝木气机郁阻。
  
  自然界中,树木植根于土壤,植根于土壤的水分当中。
  肾脏是藏水的,属“水脏”。人体肝木植根于肾脏。肾水不足,肝木得不到滋润,就会“挣扎”。挣扎就会出动静,这个动静也就是屁眼门释放的屁气。
  日常喝的水,很难进入肾脏当中。
  肾脏对应的颜色是黑色。黑豆能补肾水,因其对应肾脏的颜色。水能藏火。用炉火烧开水,可以看作炉火藏到了水当中。
  肾水充足,能吸附身内的浮游之火。
  孩子白天好动、晚上发低烧,睡不安席,吃点黑豆,或者用50粒黑豆煎汤,加点糖喝,有效。
  当天煎煮当天吃喝,隔宿无效。
  
  楼主不惜笔墨着眼于肝木,因为孩子的病多跟肝木有关。孩子多为肝木小病,用药不当,遂致大祸。
 
 
这其实是圆运动最重要的两个方子,乌梅白糖、三豆饮,这两套方子贯穿书始终,因此不用一一叙述了。
大人为啥白糖减少乌梅增大,道理显而易见的,而方二三豆仅仅留了黑豆,配合晚上发烧的症状,这个也是不用多说的。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比如烧水,火是阳,水是阴。
  烧一小碗水总比烧一大锅水容易开。
  一大锅水藏的热量,总比一小碗水藏的热量多。
  如果锅用纸做,那么,要想收藏水不容易,要想收藏火更不容易。
  锅是本体,里面烧开的水是客体。客体有两个,一是水(阴),一是热(阳)。
  要想锅里面藏热多,那既要锅的本体强,又要里面的客体(两个)足。
  
  人体肾脏是生命运化的根本。根本一弱,生命质量会极其低下。
  肾脏就像一口锅。
  肾脏的本体是肉体。客体也有两个,一是水,一是热。
  
  有句民颜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天热,冬天冷。生姜性热,不要煮开,即使生的吃,也可能会辣得冒汗;白萝卜是凉性的,即使是烧开吃,也不能改变其凉性。
  为什么夏天热,却要吃偏热的生姜?为什么冬天冷,却可以吃偏冷的萝卜呢?
  
  下过井矿的都知道,井底下那是冬暖夏凉。冬天下去,可以穿得单薄一点,夏天下去,却要穿得厚实一点。
  天人同一。
  夏天,自然环境地下冷,人体的“地下”也冷;冬天,自然环境地下热,人体的“地下”也热。
  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会根据季节处方——“夏天药性中和后最好偏热,冬天则可以偏冷点”。
  这也应了《黄帝内经》“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一天当中也有春夏秋冬。
  早晨是春,中午是夏,下晌是秋,半夜是冬。
  
    热胀冷缩。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气血流通,则身体安康;气血滞涩,则诸病迭起。
 
  气血喜热恶寒,喜夏恶冬。夏天热,外界环境的高温会辐射人体,使得体内血液拥有了足以顺畅运行的热量。所以,夏天各个医院“生意”是相当的清淡。时令一到秋季,医院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夏季人体气血得益于外界的热,而秋冬呢?则靠体内的肾脏自藏的热。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自从夏至以后,肾脏就开始忙碌了,开始大量储藏热能。
  人体储藏热能,都是在睡眠当中完成的。睡得越香,储藏越足;睡得越浅,储藏越少。
  现在冬天怕冷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想象现代人的睡眠质量。
  睡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人体睡眠是胆经相火兴中气之事。
  睡得香的人,摸摸脐周以下,应该是暖和和的。这个暖热,即是胆汁发出的。
  心火称君火,此火传递给心包、心包传递给胆汁、胆汁传递给肾脏,传递过程中的心火,改名叫“相火”。
  人体胆汁不充足,就无法承续全部的心火;一路传递时,遭遇堵塞,那心火也不能顺利抵达终点站——肾脏或谓肾水。
  如若肾水不足,即使一路传续毫无阻碍,那心火仍将向上弥漫,导致发烧。
  
  处于胃肠中的食物,运化要靠肾阳。
  由于长期睡眠欠佳,致使肾阳严重不足。胃肠中的食物缺乏运力,经常堵塞。一堵塞,相火传递受到阻限,人就老惊醒,或者噩梦连连。
  
  肾脏藏阳不足,大便得不到燥化,故便溏;小便的进出机关缺少足够的能量控制,尿频。
  八珍膏阴阳并补,可以吃一段时间,对体虚能够改善。
  
  舌尖红,表明心火旺。常喝点淡竹叶烧水,或者金银花烧水(泡水加糖亦可),能够消减。
  用姜半夏打粉,睡前吃2克左右,可以助运化、睡得香。
  
  半夏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湿化痰、和胃安眠。
  试试看。
  暂时先说到这儿。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
  ----------这句话应该是“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方8圆运动中仅有八珍汤,即四君子+四物,但八珍膏楼主没有提及具体的配方,若有食材之方也可采纳;方9、10零散见于其他组合中,单用未提及,仅竹叶有一处:
 
“胃中燥热,黄胎在舌心两旁而成条形。如不成条形,满舌散见。此病不在胃,而在胸膈之间。须竹叶方能扫除。此胎多不黄而白润也。普通外感舌胎,或白或黄,腻而滋润,只是胃间小有滞气而已,无入胃腑病实之证也。” -《温病舌苔篇》
   
    方11见于金匮方中之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
即小半夏汤分量不同,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取汁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愦愦然无可奈者。
胃气上逆,浊瘀填塞,故现诸证。姜夏温中降胃也。”-《金匮方解》
 
 
 
  中国过去文学和医学是杂合在一起的。文医不分,文哲(哲学)不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句文学诗句,里面也有医学与养生价值。
  南山是著者住家前方的一座山吗?如果是住家前方的山,著者不需要跑到自家东边的篱笆边才能看到,应该一出家门就能映入眼帘。显然,这里的山不是实体的山,不是眼睛能看到的山,而是“寿比南山”中的山,意味健康长寿。
  菊,菊花,主要养生价值在建肝阴,兼有去肺热、滋肾水的功效。肝脏气机在身左发生,对应东方。透过诗句,隐约看得出著者对人体的运行很是在行,又懂得植物的药性。
  
  易医同源。
  医书中,《易经》和《黄帝内经》先得读,她们是中医学这座大厦的基石。
  可这两部书对初学者而言,艰涩难读,尤其《易经》用了一种叫“借象取义”的手法。
  “借象取义”的手法,裸露包含在“现象”一词中。
  象是陆行最大的动物。象一旦出现,哪怕在远点的地方,人们也容易发现。“现象”一词,本是形而下的概念,后来更多地用到了形而上的思维领域。
  再如“发展”,发本指人的头发。发展,像头发一样地不懈生长,像头发那样舒展。
  易经里面,就是采用这一修辞手段。大多的形而下的概念,可实际表达的又都是形而上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古汉语能力,要想读懂这两部书,实在不容易。
  窃以为,还是要先从《三百千》(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类的诗词蒙学开始,而后儒家、道家,最后再读《易经》和《黄帝内经》,相对就轻松很多。读好了,再读历史上的名家注疏,很快开窍。
一己陋见,供参考。
 
 
中医学院某师带研究生,师跟我诉苦说,现在的学生,国学底子真是太差了,上课提问“传统文化讲‘三才’是哪‘三才’”?这样的小问题,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答出。
  
这说明,这些学生连《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没读过。
《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不要小看这一句,这可是中医的立医之基。比如,在中医里面,人的皮肤就有三层,亦即“天地人”三层。
有个医生,用针灸治发热恶寒之病。如果是恶寒,他就用针从外而内,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补”;而如果是发热,他就用针从内而外,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泻”。据经历过的人说,此法确是神妙。(其实,传统医书里面早有著述)
  
《三字经》还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除了马,《黄帝内经》将牛羊和鸡犬豕作为人们健康饮食的主要肉品,而且这五样对应人体的五脏。其中的“豕”(读音同使)指猪。
《大学 中庸》倡导人人都要懂中医,鼓励做上医。(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范仲淹说得更通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范一直把这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王勃不好高骛远,干脆实实在在地说“为人子,要知医”,悉数起来,哪个不是为人之子呢。他的意思是说,少谈培养上医,而应该多谈人人能做下医。
  
“有是体乃有是用,无是体则无是用”,只要小时候建下做下医的文体,将来即能有成为下医的实际运用。
因此,只要重视早期阅读,孩子将来都有望能成为下医。
  
中国历史上,越是太平盛世,姓氏越少,越是兵荒马乱,姓氏越多。《百家姓》罗列了三百多姓氏。读过百家姓,再读读史书,书本实能发酵催生孩子成为“良相”的胸怀。
千字文 最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网 上有讲。这里不赘述了。
 
不管造就下医,还是打造上医,施教都要以经典为主。孩子经典都能读了,再接触那些个童话,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医学的角度,自《三百千》开教,继而诗词歌赋,都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孩子发烧是怎么回事呢?是胆经相火不降,滞留在上焦(胸部和脑袋)。火的本性都是向上的。上焦不降的相火,蒸腾得心肺难受,脑袋发昏。此时,手触额头会感到发烫,有时嘴唇还会变得焦枯。
  
  自然界中,天上的雨水来自我们脚下的地水,我们脚下的地水又来自天上。
  人体环境中,肺脏如同自然界的天空,心脏如同太阳。肾脏里面的水如同我们脚下的地水。
  
  自然界中,天空是凉润的,而且天上总比地面地下寒凉。假设天空变得像地面一样暖融融,那么,地上将会十分寒冷(阳热都会跑到天上去),生物都将会被冻成冰块儿。
  人体环境也是这样。发烧,预示着人体的“天上”暖和;发烧,预示着人体的“地面地下”寒冷。人体的“地面地下”寒冷了,食欲就差,即使吃下去,也消化不了,严重的会堵塞不行,甚或无力控管,而腹泻不止。所以,频繁发烧,要考虑给予下焦以大力补充。
  前面提到,发烧尿短,尽快用乌梅(超市的加了多种调味品,用的话,去中药房买 炙乌梅)两三颗,加白糖煎汤调理。(食疗方1)发烧,预示中下相火虚弱。乌梅一方面能将上焦的火气酸吸下藏,另一方面,又能补充中下显得相对不足的相火。这样的话,人就恢复得快,胃口也不会被摧垮。
  一物两用,甚是奇妙。
  咽炎也是因为发烧,君火(心火)不降,相火逆行而直上,灼烧咽部,导致咽部发炎。
  为了确保人体“天空”(肺脏)凉润,平常要偶尔给孩子喝点 “菊花+金银花”茶,加点糖调味,代茶水喂孩子。(食疗方10)“菊花+金银花”茶,性平功大(金银花平而偏凉,还能清上焦血分之热),能利咽。
  现在咽炎还在,用5克玄参洗净剪细,与5粒桂附地黄丸一起吞服。如果吞服喂食有困难,孩子不配合,改成煎煮。玄参加至8克,桂附加至8粒。喂起来困难,日二服;否则,日三服。这个组方,既利病,又能增加胃口。
  先服两天。
  
  另外,用花椒、八角、茴香、白芷、砂仁、桂皮等,与豆皮豆腐等物做卤菜,常吃亦能大开孩子胃口。
  按摩(见前)、读书都能增加免疫力,对开胃也有帮助。
前面说的发烧为肝木的角度,这篇用的胆经相火的角度,可以对照参考。食疗方12可以对照前面的食疗方10,效果类似。菊花,亦散落在诸章节中,不逐一列举。食疗方13圆运动未提及,但可参考淡盐水补中作用,引阳(花椒、八角、桂皮、茴香)入阴,芳香(茴香、八角)化湿。
 
-提问-
作者:小桦画 回复日期:2011-7-18 16:21:00
现在我说一下情况,烦请楼主予以解答为感。
1、孩子情况:13个月,男,身高正常,体重约10-11kg,偏瘦,脸色偏苍白,嘴唇颜色浅不红润。
2、孩子经常发生腹泻,幼时一天(0-6个月时)常2-6次,稍大一吃稍微偏凉的食物,如有次吃了点绿豆粥(大米煲粥时加了点绿豆),另有次粥里面放了点冬瓜,吃了后就发生腹泻。这两天疑是消化不良,又有点腹泻,一天大便2-3次,昨天4次,大便呈糊状,有时呈金黄色,有时呈灰黑色,有时先拉点硬的到后面变成糊状。孩子精神好,睡眠一般,尿正常,把尿见尿长有力。天晴时睡觉可以一晚不拉尿。
3、孩子抵抗力偏差,感冒次数较多,一感冒就会喉咙发炎……
4、睡觉汗多,与睡觉前同等环境温度下,睡前无汗,睡后后背、前胸汗湿。
目前自我诊断为小孩剖腹产出生,抵抗力差;脾胃较为虚弱,从而经常导致消化不良、感冒发烧;
看了楼主的帖子,又似有肝寒引起腹泻。
前期食疗方有:小米粥(治脾虚)、虫草炖瘦肉、合生元、牛初乳等。
听楼主先生所言,觉得可以用:肉桂+阿胶,治腹泻,但阿胶应该性热吧,这种天气能喝不,而且阿胶味道较大,小孩子怎样才肯吃呢?
另有听说:北芪炖瘦肉+去核红枣2颗,可以治汗多,问先生可行否。
  
十分罗嗦,请海涵。
 
-楼主回复-
======================================================================
你家孩子病在“地下”——肾水封藏不密。
 
你家孩子的状况,雷同于重庆冬天的特殊气象。
都知道重庆(放大看是四川)人爱吃麻辣。花椒、八角是重庆人的餐爱。其实,不管哪里人移居重庆,都得要复制重庆人的喜好。
为什么?
因为重庆的地下病了。
重庆是雾都,冬天雾多而且频繁。雾是怎么来的呢?雾是地下水中封藏的太阳阳能,在往地上疏泄。地上温度寒冷,疏泄上来的水汽,碰到寒冷的空气,马上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氤氤氲氲,而成了充溢天地间的雾气。
其他寒冷的地区,地下水中的阳热不会这么频繁往上疏泄,故雾气少有发生。所以说,重庆的地下“病”了。
  
天人同一。
重庆地下往外疏泄,人体的“地下”(肾脏)也往外疏泄。《黄帝内经》说,“肾主内”,意思是说,人体内所有的运化,都要依赖肾脏,都要依赖肾脏里面封藏的阳能(心脏是人体的太阳)。比如,消化发酵需要30摄氏度的温度,这个温度即来自于肾脏;冬天寒冷,人体要靠肾脏封藏的阳热抵抗严寒。
如果任由肾脏妄自疏泄,那么体内将会阴寒一片,所有的运化都将终止,生命也就由此而打上句话了。
  
花椒是个宝物,它能抑制人体肾脏妄自疏泄。再加上八角、桂皮等的合力协助,肾脏的封藏便有了保障。
 
重庆的冬天,地下“异常疏泄”。
时令进入春天,所有的地区地下都会陆续疏泄。这样的疏泄叫“正常疏泄”。
为什么所有的地区都会疏泄呢?
因为地下的阳热,是靠地上的冷空气压压压,压下去臧到地下水中的。春天来了,冷空气逐步撤退,地面温度渐渐加高,热空气压不住地下的阳热,阳热水汽即不安分,纷纷往上跑冒。因为地上的温度高了,水汽不会被冻成小水珠,是故虽疏泄而雾气却少见。
  
天人同一。自然环境的地下疏泄,人体环境的“地下”也疏泄。肝木以肾脏为根基。人体的地下疏泄,当事人又不懂得如何补充,不懂得如何抑制,遂导致肾阳严重不足,肝木失根,收放失常,人体即病。
春天肝病多发,实为肾阳虚少所致。
  
自然环境,地上温度越高,地下疏泄越厉害,地下阳热越少,也就越冷。
楼主前面反复提到,现在时令进入小暑、大暑,地上为一年中的最热,地下为一年中的最冷。天人同一。人体此时也进入一年中的“地下”最冷阶段。
《黄帝内经》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天养阴”。养者,少散也;养者,补也。因为人体地下不足,唯有少散,唯有多补,才能使之充足。
肾阳充足了,人即少病而身安。
 
人体外环境的大气越热,人体内环境越虚。
夏天易发生腹泻,实在是源于内环境的阴寒。
夏天腹泻,又叫“寒霍乱”。这里的寒,不是针对自然环境,而是针对人体内环境。
霍者,大也;寒者,体内阴寒也。
  
附子理中丸 是治寒霍乱的代表方剂。
加阿胶,是出于补充下元的本体虚损。
寒霍乱是由于肝木失根,而过度疏泄。下元水分丧失过多,上部心肺则少水而干燥。阿胶能平肝木之疏泄,润上焦之燥结。
先用这止住疏泄,咱们再往下讨论。好吧
先说到这儿。
此篇可以对照圆运动霍乱篇、理中汤两处参看,而食疗方14,可以对照方13。
 
 
“多读书以壮胆气”,不管孩子眼睛看着哪里,你读书(要流利流畅,否则,避开孩子预习),同一篇文章反复读,读读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不拷问,不提醒敲打,此时孩子心里特温和;或者做孩子生活知识的导游,孩子看到什么、手碰触到什么,你就介绍跟之相关的知识,如名称、颜色、外形、硬软、冷热、大小、高低、多少、材质、功用、来龙去脉……,凡是想得到的都说说说,不要在乎孩子听进去没有,不要在乎孩子听了多少。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增益孩子的胆气,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好处多多。
  
  “风来杨柳边,月上梧桐上”,跟孩子读书不要当作负担,一切顺其自然。
 
  宝宝夜里醒来时,看管人要耐烦点。宝宝也希望自己能睡得香睡得好呀。半夜醒了,看管人拿本书读读读,轻轻地读读读,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反复读,有助睡眠。夜里读书要轻柔,白天则相反,热情洋溢,激越高调。夜里读书,可伴以按摩。或者一边按摩,一边背书给宝宝听。
在脚心敷贴吴茱萸,可吸附身上的浮火。方法是,将吴茱萸打粉,醋调,一粒两粒黄豆大,涂在宽带不干胶上,贴于脚心(脚心不是脚中心,而是“涌泉穴”,此穴位于脚掌前,占前后总长度约四分之一处的凹骨中——百度百科可查得)。此法还能治疗大人小儿的口疮。
每一个父母读到这一篇的时候,都应该反思,或许孩子的胆小、没耐心都是从父母这里继承下来的。这也许是孩子最需要的食粮,超过一切的食疗方。
 
麦门冬汤和白虎汤(体虚的人要加人参,是为“人参白虎汤”。夏天人多体虚,宜于加人参)是治疗肺炎的经典方剂。尤其白虎汤,懂得妙用,有翻手覆杯之效。
 
肺脏对应的颜色是白色(义为白色的能入肺),虎,取“猛虎下山,力敌万钧”之义。
白虎,意思是“白虎汤”能让肺金迅即“猛虎下山”。
肺金为什么要“猛虎下山”?
肺金的运行,遵循“天人同一”的原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的运行,轻易不会发生偏差。
天空总是比地面凉润。天空只有比地面凉润,地面才能泛收到足够多的阳热。地面只有泛收到足够多的阳热(藏于地下水中),地球万物才能得以生存。
  
人体肺脏居于上,肾脏居于下。肾脏为生命之本。
肺脏是人体的“天空”,肺脏也必须凉润,肾脏才能得到足够的“阳热”(心火)。
夏天,空气潮湿,温度又高。这样的空气,肺脏能得到有益的潮润,却又能遭遇无益的“高温”。肺脏温度过高,就不能将心火压到肾水里面。肺脏温度过高,过高的温度积停在上焦(心肺、脑袋),人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孩子哭叫,多半因其被“烤”而难受发出的抗议)
肺脏温度过高,也就是西医所谓的肺炎。
  
先试试 加减 麦门冬汤 ,如见效欠快,再付诸人参 白虎汤。
加减 麦门冬汤 组方如下:
麦门冬25克,姜半夏8克,党参8克,甘草6克,山药12克,大枣10枚
大枣要用手掰开,才能煨透。这个一定要记住。
每隔两个小时喂一次。
-提问-
作者:是处红衰翠减 回复日期:2011-7-20 12:56:00
还有,这几天汗特别多,白天流,夜里就更厉害,但开空调就不流,到底是虚还是热?汗都是凉的,后背特多。
    -楼主回复-
======================================================================
《黄帝内经》说,“胆主十二经”,胆经一旦不降,全身的升降大受掣肘。有个名方叫“小柴胡汤”,即是治“胆经发热滞降导致感冒”的经方。方子里面的黄芩去胆热。按说,胆热一清,就应大功告成了。且慢,这里面不是这么简单。
胆经发热,下降滞缓,那胃部也不降了。胃部不降,淤滞里面,时间一长肚子痛,时间短的话,表现在胃口差。半夏降胃,“小柴胡汤”用半夏之意鲜明矣。
  
胆热肺必热。为什么?因为胆热,心火降力不足,积停在上焦(心肺到脑袋部分),心肺受烤,烦闷难受。《药性赋》说,“黄芩去诸热”,黄芩除了去胆热,还能兼容去肺热。
  
胆热不降,肝经即不上升。柴胡升肝经之郁,“小柴胡汤”用柴胡之意即在此。
上热不降、中部阻滞,中上受伤较多,“小柴胡汤”里面设有党参、红枣、生姜,即是出于补强中上之意。
  
黄芩性寒,茵陈性平。茵陈也能清胆热。这里的胆热,不似“小柴胡汤”那么严重。辛升(散)苦降。黄芩味苦,茵陈既苦又辛,既能降,又能升,所谓升肝经、降胆胃。
上部中部升降失常,下部必定虚弱。桂附地黄丸,主要针对肾脏,水火双补。茵陈+桂附地黄丸,其意即在疏通上下,使之流利无阻。
  
汗乃心之液。意思是说,汗水是由心脏主导分泌出来的。
舌尖红,说明心脏君火还是难以顺畅下降。用 茵陈+桂附地黄丸,孩子夜里增尿两次,第二天舌尖没那么红了,说明心火被降下,然后透过尿液排出了。
  
舌尖红,淡竹叶有效。(食疗方9) 淡竹叶、菊花、金银花一起烧水代茶饮,(食疗方10)能清上焦之热。加点枸杞子,还有助明目。如果伴以 龙牡壮骨冲剂,将夜汗隐藏于肾宫,孩子就安逸了。
如果家里面有淡竹叶、菊花、金银花、枸杞(辅以 龙牡壮骨冲剂)的话,就暂停 茵陈+桂附地黄丸,比较下哪个组合见效更快。
  
看过清朝两个名医开方,桂附地黄丸 动辄就疏 四五十粒。楼主服过40粒桂附地黄丸,体温是有点增加,但没有什么不舒服之感。由此知道服食数量,应根据身体需要而设,不要拘泥于说明书的框庐。
食疗方15是在方9、方10的基础上加了枸杞子,意图很明显,明目补肾。盗汗是小儿常见病,可于圆运动古方上篇的肾气丸里参看,另小儿咳喘篇也有一方可供参考:
 
“虚劳咳嗽,未有不愈治愈咳者。因治咳之药,皆伤肺气之药。补药皆滞肺气之药故也,可用凈糯米粉,揉成小水圆,扁形一寸大一个,豆油或花生油猪油,小火炸微黄。木器装,放土地上半小时,以退火气。凉水煮稀糊,淡食,不可放糖放盐。一日二次,食半饱,极有功效。虽至无药可治之虚劳之咳,皆有奇效。糯米补益肺阴,性能收敛,能补肺损。炸过兼补中气。油的润性,最且虚家,咳而失眠潮热盗汗最妙。此无法中之法也。”-《麦门冬汤篇》
 
 
 
 
有备无患。懂了睡眠原理,就能随机应变。
  人起床后,血液在体表的血管流动,属于心脏管辖。心脏比较小。相对于心脏而言,体表比较大。能够运行全身血管里面的血液,小小的心脏真是不同凡响。
  
  心脏以功用称“心火”,肺脏以功用称“肺金”。
  入睡后血液要回到肝脏,在体内循环。如果肝脏的收放能力差,人躺在床上,运行在体表血管的血液就回不了肝脏。血液不能在体内循环,人就失眠了。
  肝木回收血液,全赖肺金收敛。肺金收敛力度不足,肝木就“罢工”。肺金收敛力度不足,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香。
  
  天空很大,相比较而言,太阳很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QQ邮箱
中医:人体五脏健康,如何透过手掌面相看
补气血的捷径——打通胃经
★立秋后6大脏器排毒法 比补肾更重要
怎样检查体内是否藏有毒素
人体最佳排毒方法!!受用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