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新干线·散文」张宝晶|叫我如何不想你

作家新干线

叫我如何不想你

刘半农先生,你的名号好有个性,自从我第一次见到,到现在足足有五十多年了,我一天都没有忘记。我还知道你有两个弟弟,刘天华和刘北茂。你们弟兄三人,都当过北京大学教授。你是作家,他们两个是音乐家,个个都有不凡的建树,一门三杰,可敬可叹!我没见过你本人,我出生时,你已作故14年。但我总想亲近你。当我知道你的墓地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附近后,就想着去拜谒你老人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弄清碧云寺的位置,才能找到你的墓地。小时候,曾听老辈人说过:“鼻子下面就是路”。一下公交车,我就向路人打听碧云寺如何走。这一带虽说是山区,但又像城镇,道路纵横,房舍拥挤,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到处是路口,我边走边问,生怕走错。

一中年人听到我向别人问路,“跟我走”,一句普通话暖暖地飞进我的耳朵,我连忙道谢。我们边走边聊。他说,我们脚下就是当年皇帝去碧云寺坐车走过的路。我回答,对,要不怎么全是用长约二米,宽约一米的大石块铺成的呢!

我们走到碧云寺大门口分手,他去了香山公园,我则顺着碧云寺西墙外的公路继续向前走。在停车场,我又向一老者打听去你墓地的路,对方摆手,示意不知道。这时从身后走来一对爬山的中年夫妇,他们戴着布帽,背着双肩包,拄着拐杖,热情主动邀我跟他们走。他们经常在这里爬山,知道你的墓地位置。我心想,又碰上好人了。

我们一块走了二三百米的柏油路。这时,那位男同志征求我的意见,他说如果走大路,路远好走。如果走小路,路近难走。我果断地说,走小路。刘先生,你可知道,我拜访你墓地的急切心情?

他用手指着柏油公路旁边的一条小道说:“你从这里下去,一直顺着小路上山,碰到公路后右拐,差不多再走十多分钟就到了。”谢过之后,我便快步走了过去。

小路很陡,没有台阶,纯粹是一条人们用双脚踩出来的路,土里夹着石头,走在上面有时手脚并用,有时走一步退两步。我早上出门时天凉,穿了毛衣。因心急赶路,加上路难走,不长时间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时,我脱掉外套和毛衣,只剩背心,一分钟也不敢休息,一股劲地向山上攀爬。

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此时,我觉得靠右手走,距离你的墓地近,大方向没错,就大胆地走了过去。这里路平,但不宽。有时要从灌木丛下面钻过去,有时要从横在路上的树枝上跨过去。走着走着,路由原来的一米、半米宽,逐渐缩到一尺、半尺宽。一不小心,我的右脚踩空,一个趔趄,滑了下去,鞋里灌进了土,裤子弄脏了。我起来,又往上爬,抓住一棵手指粗的荆条,想让它助一臂之力,没想到一用劲,将它拔了出来。我向背后倒下去。打了两个滚,被一个灌木丛挡住。夹克衫和毛衣被甩了出去,手机和笔记本、喝水杯也都从包里掉出来散落在山坡上,胳膊、手背被刺破了皮,鲜血渗了出来。我心想,好险啊!这里山高林密没有别人,要不是这灌木丛,老命就扔到这里了。稍事休息,捡起东西,我又继续向路上爬,终于达到目的。接着,又向前走,但路越来越不明显了,树林越来越茂密了。我怕迷失方向,掉头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我按左手方向的山路,一鼓作气地向上爬,终于来到公路边。喝了一口水,我又大步流星的沿着公路向东走,大约十来分钟,在一个山坡的平地处,我总算见到了墓地。到墓碑前一看,果然是你老人家的长眠之地呀,我喜出望外的心情你能想到吗?

你的墓地坐西朝东,位于碧云寺东北方向的玉皇顶,是一个高一米,长十六步,宽十步的石砌长方形平台。平台东边有九级粗糙的石阶,是几十年前人们到墓地平台必经之路。其实早已没用,人们现在到平台上面用不着它,从西、南侧更加容易方便,没有任何阻挡。只是台阶最上面的石条上那两个人工凿的窝,告诉我这里原来是墓地的正门,石窝里曾经栽过门框。平台正中央有一个一米长、半米宽、半米高的石质供桌,上面摆着枯萎的鲜花、柏枝,人们还在怀念着你。

供桌后立着一通青石墓碑,碑座近一米高,一米长,半米宽,有棱有角,棱角分明,上面立着的墓碑约两米高、一米宽、半尺厚,左上角和右上角为弧形,正面四周刻有十公分宽的花纹,右侧竖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一行如鸡蛋大的字,中间竖刻“刘半农先生夫人之墓”一行比拳头大的字,“先生”与“夫人”四个字并排,比其它几个字小一些。这两行字均未涂色,系篆体,看上去很有功力。碑的左下角竖刻两行小草:“吴敬恒拜题”,“一九八九年元月重建”。

吴敬恒何人?起初我以为是一九八九年重修墓地时,请吴先生写的字。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瞎想。近日读2018年8月31日北京晚报,才解开了这个谜,这是当年的吴先生于当年给刘半农教授墓碑的题字。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1892年,28岁的吴稚晖赴京会试,名落孙山,以后又几次赴考,皆失败。科举不成,吴稚晖辗转各校教书,一度与蔡元培成同事。蔡元培笑他做事无恒心,给他起浑名“吴不恒”,吴遂改名为吴敬恒。他与陈独秀、胡适、章太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章士钊、柳亚子、黄炎培等名流均有来往,有的还长时间共事。他也是白话文学的开路人。作家曹聚仁说,19世纪末,中国出了三大散文家:章太炎以典雅胜,梁启超以畅达胜,吴敬恒以奔放胜。1953年吴敬恒病逝。

墓碑阴面的碑额,用篆体刻“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碑铭”,字排两行,其后为一方形印章。碑墓右侧从上到下竖刻“绍兴蔡元培撰文、余杭章炳麟篆额、吴兴钱玄同书丹”。

接下来是碑文:

刘君讳复,号半农,江苏省江阴县人。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生。四岁受父教识字,六岁就传能为诗,十三岁进翰墨林小学,十七岁进常州府中学。武昌义军起,君辍学,参加革命运动。中华民国元年,君在上海任《中华新报》特约编辑员及中华书局编辑员。五年以后,常为文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六年,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授,益与《新青年》诸作者尽力于文学之革新,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及《扬鞭瓦釜》等诗集。君所为诗文,均以浅显词句达复杂思想,于精锐之中富诙谐之趣,使读书者不能释手。然君不以此自足,决游学欧洲。九年,赴英吉利,进伦敦大学之大学院。十年,赴法兰西,入巴黎大学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讲,专研语音学。十四年,提出《汉语字声实验录》及《国语运动史》两论文,应法兰西国家文学博士试,授学位,被推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受“法兰西学院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回国返北京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计划语音乐律实验室。二十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君于是创制刘氏音鼓甲乙两种,乙二声调推断尺,四声模拟器,审音鉴古,准以助语音与乐律之实验,作调查中国方言乐标总表,以收蓄各地方言为蓄音库之准备,仿汉日晷仪理意,制新日晷仪,草编撰《中国大字典》,计划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任整理在居延海发现之汉文简牍,虽未能一一完成,然君尽瘁于科学之成绩,已昭然可略,而君仍不懈于文艺之述,造如半农杂文及其它笔记调查录等,所著凡数十册,旁及书法、摄影术,无不粹美,可谓有兼人之才者矣。君于二十三年六月,赴绥远考方言及声调,染回归热症,返北平,七月十四日卒,年四十有四。妻朱惠,长女育厚,男育伦,次女育敦,葬君于北平西郊玉皇顶。铭曰:

扑学隽文,同时并进。朋辈多才,如君实仅。甫及中年,身为学殉。嗣音有人,流风无尽。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月

因碑文涂的黑漆部分剥落,也因有的地方刻得浅,有些地方的字不易辨认,我便去查阅资料,从而得知你去世后,墓地曾有两通碑,另一通由周作人撰写墓志,魏建功书石,马衡篆刻。这两通碑的文字均出自大家之手,闪烁着我国现代史上七位著名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国学大师的文学才华、思想光辉,可以说是两件难得的文物和艺术品,也可以说是对你老人家最好的褒奖!

不知何年何月何人,下如此毒手,将你墓地的两通碑统统推到砸碎,估计是“文革”所为,“文革”是从文化开始的,墓碑在砸碑的人来看属于“四旧”(旧观念、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肯定是要被革命的。资料显示,在你的墓前,还塑有你的遗像,左右配以你老人家生前所制的“日晷”、“推断尺”等雕画;墓有围墙、大门,墓门上方书有“刘半农先生之墓。”然而,这一切也被破坏,不复存在。

记得郁达夫先生在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破坏你墓地的人愚昧无知,可恶、可鄙、可恨!

周作人所撰写的碑文如下: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君墓志

君姓刘名复,号半农,江苏江阴县人,生于光绪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于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惠,生子女三人,育厚、育伦、与敦。君少年时,曾奔走革命,已而卖文为活,民国六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授。

九年,教育部派赴欧洲留学,十四年应巴黎大学考试,授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返北京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二十年为文学院研究所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绥远调查方言,染回归热,返北平卒。

二十四年五月葬于北平西郊香山之玉皇顶。君状貌英特,头大,眼有芒角,生气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劳苦,专治语言学,多所发明。又好文学、美术,以余力照相,写字,作诗文,皆精妙。与人交流,和易可爱,善诙谐,老友或戏谑以为笑。

及今其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呜呼!古人伤逝之意,其在兹乎。将葬,夫人命友人绍兴周作人撰墓志,如皋魏建功书石,鄞县马衡篆盖。作人、建功、衡,于谊不能辞,故谨志而书之。

北京文楷斋刘明堂刻石    

1982年,你的后人将你的墓地重新修整,以示昭告你老人家的长眠之地。1989年重新立碑,碑的背面复制了当年蔡元培、章炳麟、钱玄同的碑文。这是对你在天之灵的告慰。

刘先生,你知道吗,你的墓被后人重修的很好,共八层,两米多高,像缩小版的西安大雁塔。下面三层均为十公分厚,一尺宽的棕色条石垒成;中间四层为兰绿色的石条,其中的五、六层雕刻着碗口大的花朵;第八层为水平码放的、一米见方的、被砸坏的半截原汉白玉碑,其上“鄞县马衡篆刻”几个字,依稀可辨。

这八层,从下往上,一层比一层小,每层均为正方形。最下面三层,以次为9米、7米、5米见方,层与层之间错开一尺。第四层到第六层各3米左右见方不等,四与五、五与六层之间略错开十公分。第七层2米见方,与第六层错开一尺,与第八层错开十公分。第四、八层各约十公分厚,五、六层约半尺厚。第七层约一尺厚。

这几年我看过许多墓地,像你这种造型的墓,我从未见过,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既有艺术感,又有厚重感,你在九泉之下肯定很满意。

刘先生,我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功夫,去寻访你的墓地?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崇拜你的才华,羡慕你的性格。

你(1891-1934)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自幼聪明绝顶,在小学中学都是屡创记录的超级学霸,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你将顺利考取清华、北大时、你却选择了退学,一个人跑到上海去谋生路。

你在上海找了一份编辑工作,并开始大量地创作小说。几年后,报社停业整顿,你失业回家。然而,就在这时,老天爷却扔下了一块天大的馅饼,北大蔡元培校长给你寄来了聘书。一个中学没有毕业的人能到北大教书,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机会与有实力的人有缘。你与陈独秀的一次晤面,就让他看出了你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才,于是他向蔡元培先生推荐了你,出现了蔡元培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佳话。

当时在北大任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名家,你虽中学没毕业,但国学功底深厚,而且阅读广泛,长于写作,备课认真,深得师生认可,你与他们一样都被称为大师。

《新青年》1917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后,由你和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等轮流编辑。你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震动朝野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文学为有精神之物”的主张,反对空话,提倡白话文;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提出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等观点。你的这些新见解,鲁迅曾说过“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的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你的这篇战斗檄文,在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的革命的进程中,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划时代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宣传新文化运动,你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阵地勇猛战斗,处处表现出闯将和斗士的本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你与钱玄同合演的一出双簧戏。1918年3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一篇署名“王敬轩”的文章:《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作者以一个守旧派卫道士的身份,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大肆辱骂。而在同一期,还有一篇文章《复王敬轩书》,署名“本社记者半农”,对王敬轩的观点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其实“王敬轩”就是钱玄同,你俩故意一唱一和,将守旧派卫道士的丑恶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新文化运动的先进性衬托得无比伟大。这两篇文章,迅速成了导火索,点燃了新派与旧派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论战,也旗帜鲜明地向民众宣传了新文化运动的纲领和主张,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很多人在观望之后开始倾向新文化运动。鲁迅称赞你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很打了几次大仗”。

刘先生,就在你在北大声名鹊起,以“中学肄业的大学教授”的身份成为传奇人物的时候,再一次出人意料地于1920年选择了赴欧留学。当时,欧洲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你在巴黎的生活极为拮据,经常吃不上饭,头发也没钱理,长得像个野人,连同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都看不下去,骂你为中国人丢脸。但你生性洒脱,丝毫不以为忤,还把住的地方起名叫“花子窝”。有一次赵元任夫妇去看你,想拍张合影,你竟然让儿子趴在地上扮乞丐,伸着手作乞讨的样子,此举让赵元任哭笑不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你却考取了世界上公认最难考的法国国家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优尔内语言学大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大奖的中国人。

在伦敦留学时,你还写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被同在伦敦留学的赵元任谱曲,迅速在国内传唱开来,影响极大,流传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她”字也是你首创的,原本汉字中没有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到了清末民初,通常用“伊”字来表示,你便专门造了个“她”字,还有表示物的“牠”(后简化成“它”)字,一直沿用至今。这首歌在当时极为流行,很多女士都以为词作者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然而等见到了你本人时,却是半大老头子。你听说后,风趣的写了一首打油诗:“叫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你生性活泼,诙谐幽默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刘先生,你不仅是新文化的健将,还是初期白话诗歌的拓荒者,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又是小说家、杂文家、翻译家、摄影家,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你因公到绥远调查方言,染回归热,返回北平卒。你的去世太突然,极大的震惊了当时的文化教育界。你的去世太早,只有43岁,天不怜才夺君走,太可惜!难怪你的追悼会,北大校长蒋梦麟亲自主持,与会师生齐声痛哭。难怪在你因公殉职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文章,《世界报·国语周刊》、《青年界》还出了纪念专辑。难怪冰心先生为你的故居题字:“刘氏三杰,江阴之光”。难怪胡适送给你的挽联上写着“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伙如今又弱一个;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之中无人不念半农”。难怪赵元任的挽联流传最为广泛:“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面对你这样的人,叫我如何不想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9年初入北京,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人竟是他,“我真正的老师”
1949年,大作家沈从文为何自杀并放弃写作?汪曾祺:郭沫若害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广场】蒋力 | 杨联陞与北京
“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
一个海安人,影响中国十亿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