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新干线·散文」严德荣|西藏游记(三)

作家新干线

西藏游记(三)

<<<<<<<<.

从唐古拉山口到唐古拉兵站
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公路线上的最高点,比我们昨晚住宿的安多县城又高了五百多米。由于经受了二十多天高原生活的体验,我们对这个高度一点也不发怵,只是充满了对这座位于西藏和青海分界线上著名山口的景仰和期待。不是有句话叫做“来到唐古拉,伸手把天抓”么?
中午时分,车子终于不再爬坡了,停在了久仰的唐古拉山口。打开车门,猎猎天风吹过双颊,两耳呼呼作响。极目四望,山口左右都是高入云霄的雪峰,峰顶经年不化的积雪压成了冰川,冰川裹挟着被冻裂、压垮的山石,沿着一道道峡谷伸向四面八方,冰川前沿高达数十米的垂直断面清晰可见。当我们忙着欣赏风景、拍照摄像时,杜东明却突发奇想,要去雪峰上装一瓶唐古拉山的雪水。于是他约上樊永福,抄起旅行用保温瓶,不顾我们的劝阻,跳下公路,趟过草地,直奔雪山而去,还告诉我们说:“一会儿就回来”!这“一会儿”可真够长的,我眼看着他们从视线中消失,又消失在望远镜的镜头中。等啊,等啊,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才等到了手捧水瓶和拣到“奇石”,上气不接下气而又满面笑容的两个旅伴。
等待的时间里,我就在山口转悠。瞧头上的云团云朵,看远近的高山低山,瞅身边的人来人往。唐古拉山口平整的场地并不大,路左树有一块标志牌,矗着一座塑像石雕,还有两块纪念碑,可惜都已经不太完整。一切都是静止的,凝重的,肃穆的,只有一座经幡伸向四方的线绳上,印有经文的五彩绸片在风中起舞。有藏民在附近搭了两个帐篷,一个用来做小卖部,另一个塞了满满一帐篷晒干了的雪莲。几个藏族汉子兜售着藏红花,羊头骨、灵芝、鹿茸和雪莲花。游客虽然不少,但都是只作短暂停留,看看风光,拍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去。因此藏民的生意并不是很好。一辆辆轰鸣而过的大货车滚动着它的十几个轮子,把这段青藏公路上仅有的一段砂石路碾得尘土飞扬。然而这儿的灰尘飞不高,也飘不远,因为稀薄的空气托不住它们。大客车中拥出一批批衣着单薄的旅游者,待不上几分钟就被这雪山口的寒风赶回车厢。小轿车也像开展会似的,什么牌子的都敢往这唐古拉山上跑,甚至连“QQ”都闯进了这西藏的大门口。骑自行车旅行的人也都在这里停住脚步,喝水、吃干粮、打电话向亲友报告自己的行程。说起来,骑车进藏的勇敢者还真不算少,绝大多数是年青人和大学生,他们总是几个人结伴而行,潇洒走一回。我与一位独行者攀谈起来,他叫马志刚,今年六十二岁,从新疆八一钢厂退休。他是从乌鲁木齐骑到这儿来的,计划用一年时间,骑车走遍祖
国各地。他还告诉我们:刚才那拨年轻人的自行车是让货车带上山,人是坐客车上来的。看来在吃苦这方面,“姜还是老的辣”了。
山口的天,不说变也变。就在杜东明他们从冰川归来几分钟的功夫,疾风卷着雨点冰雹就呼啸而来。我们急忙驱车下山。进入青海境内不久,就又见到了久违的青藏铁路,一列客车被两个机车牵引着,吃力地向唐古拉山上爬去。下到唐古拉山兵站,我们决定在这儿过夜。饭后,到不远的温泉里泡了泡脚,就坐在这海拔5060米的兵站客房窗前发呆。望着山前雨丝蒙蒙,阵阵寒意渐渐从心底渗
将出来。突然想起今天正是立秋节气,又想起妻子刚刚发来的短信:家里这几天正是高温……,不禁忆起秋瑾“秋风秋雨愁杀人”的名句来。望着望着,雨丝变成了雪花,远山近滩都罩上了白色的外衣,从窗外穿行而过的青藏公路变成了一条蜿蜒的银蛇。我发愁了:明天的路还能不能走呢?
羌塘宝珠纳木错
清晨,细雨霏霏,云暗天低。不过天地之间的空隙再小,也比蹲在旅馆的小房间里憋闷少一些。我们几个人一商量:不如走远一点透透气去!于是就驱车上路——去纳木错。
原以为纳木错也不过就是高原上那么一盆水,没有什么看头,因为这一路上的湖泊见得多了。没想到这一去之后,确有出乎意外,不虚此行之感。
首先是大,身为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的面积比河津市和万荣县加起来还要大,她像一颗晶莹的宝珠,镶嵌在这万里羌塘草原上。常言道“看山跑死马”,今天是“望湖跑坏车”,从看见湖水到登上湖边的扎西半岛,汽车跑了足足六十里,累得水箱都开了锅,才绕了纳木错的一个角。车行湖边,如临大海,我们不得不承认地平线是弧形的了,因为眼看着那漫天的湖水好像真比岸边高出许多,仿佛立刻就要倾泻而来,淹没一切。爬上半岛的小山顶,极目望去,铺天盖地的湖水浩瀚无垠,一直向西伸展到天边。俯视湖畔的游人,用“蚁聚”来比较,是再恰当不过了。高原上洁净的空气,给了我们最大的能见度。在世俗藩篱中拥挤挣扎的人、在水泥砖石建筑间脚步匆匆的人,在官场商场上勾心斗争的人,“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的人,来这儿看一看吧:天高地阔,水长山远,岁月悠悠,时空无限,只有人,才是最渺小的,该忙些什么,该放些什么,是否需要重新想想了呢?
其次是美。纳木错的美已经有不少人描绘过,但我们这一次见到的应该是她最漂亮的一面和最美丽的一刻。真是天公做美:小雨淋了我们一路,到达扎西半岛时,却是雨停风歇,云散雾开,天空又是一片高原本色。日光云影印映在无际的湖面之上,湖水的颜色由近及远,依次呈现出浅绿、淡灰、湖蓝、靛紫,显得无比鲜亮而又凝重,秀丽却又宁谧。轻风不时拂过湖面,吹起道道银浪,一波一波扑向湖畔游人的身边,像献上条条洁白的哈达。湖面的东南两侧是高大的群山,峰顶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得刺眼。这透明的天空,无瑕的白云,巍巍的雪山,晶莹的湖水,还有湖边绿色地毯般的草原,宛然一幅高原美景的集锦全图。游客们在惊叹、陶醉之余,无不忙着欣赏这仙境般的湖光山色,踏浪、登山、骑马、嬉戏、拍照、摄像,都想把此刻的美景永远留住。纳木错的美,如果不身临其境,我们内陆人尤其是都市中人,是永远想像不出,体味不到的。
再就是富。纳木错湖面虽然高达海拔4740米,但她周围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更高更大,如今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八月份,山顶却依然白雪皑皑。就是这群峰之巅年复一年融不尽化不完的积雪,用无数条山溪和河流汇成了这美丽的纳木错,更滋润了湖边广袤的草原。我们一路看到,纳木错乡周围的牧草远比别的地方丰美,不论羊群还是牦牛,群落的数量和密度都是很大的,一群羊的只数往往都在四五百以上,正是有了这草肥水美的湖滨牧场,牧民们才得以繁衍生息,一步步走向富裕。特别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来,纳木错一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封闭状态,名闻于四海,客来自五洲。游客们艳羡、满足之余,也给地方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财源。如今一张门票80元,当雄县去年的旅游收入就达数千万元。这令我们垂涎不已,也自叹弗如,因为毕竟天造地设,无可奈何也。
告别纳木错,汽车在新修的柏油路上驶过,沙滩、草场、河流、羊群和牧人的帐篷都被一一留在车后,只有纳木错的倩影伴着我们的归程。登上海拔5190米的纳根拉雪山时,天上又飘起了雪花。回头最后一次遥望碧玉般的湖面,我由衷地祝福纳木错: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布达拉宫旁的关帝庙
在拉萨,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市中心竟然有着一座关帝庙,这在西藏乃至全西藏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它就座落在布达拉宫西边几百米远的一座叫做磨盘山(藏语称“巴马日”)的小山顶上。从方位上讲,它几乎同布达拉宫并排,庙宇也是座北朝南。西距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也只有几百米远。
八月一日,为办“边境通行证”,我匆匆走过磨盘山下一段红墙根,不经意间,竟然看到高悬的“拉萨市关帝庙保护维修工程”告示牌。一惊之后,又是一“乍”。做为发现这座西藏唯一关帝庙的运城第一人(我想应该这样讲),我悄悄绕过“正在施工,请勿入内”的警示牌,径直沿着山石凿成的小径直奔山顶。到近前一看,我走的是侧门,于是又绕到正门前,顾不得砰砰心跳和急促的喘息,急忙掏出摄像机,要把这一惊喜发现记录下来。
拉萨市关帝庙的山门前是十多米高的陡峭石阶。沿着台阶攀上门厅,两侧廊下木栅栏内各塑有一匹骏马和一个马僮。大门框两边各有一面雕有瑞兽的石鼓,由于年代久远,鼓上的纹饰已经斑驳难辨。跨过门槛,就是不大的庙院。东西侧房均是藏式建筑,高为二层。院正面左侧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桃树。时令虽已是农历六月下旬,但由于海拔高,温差大,西藏植物的成熟期要迟得多。只见青青的桃子虽然不大,却密密匝匝地缀满了枝头。我们知道,桃树在青藏高原上是很少看到的,然而这株精心培植的桃树最少已有数十年的树龄,莫非寓有“桃园结义”的含义在此?问及庙院的工作人员,果然如此。他还告诉我:这座庙虽然称作关帝庙,但大殿里本来却塑有关公,张飞两尊主神。关公的面容、装束都跟内陆相同,而张飞虽然也是豹眼环髭,整个造型却和藏族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差不多,因此被藏民称作“格萨尔拉康”。
从庙院拾级而上,迎面就是高高的正殿。整座殿堂是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屋顶,上覆红色琉璃瓦。屋脊两端和房檐四角均装有螭吻。和山门一样,正殿的主色调也与布达拉红宫相同,用的是暗红色,但门扇、侧楼的配色却不时流露出藏民族建筑用色的习惯风格来。迈进大殿,正面供台上端坐的正是名震华夏的武圣关公。我们熟知的捧印的关平和持刀的周仓没有像许多关帝庙里那样分站在关公左右,而是并排站在供台下的一侧,他俩对面是两位文官装束的神像。问及塑像师傅,答说一是“冯普”(疑是“王甫”的音误,王甫在闻知关公死讯后从麦城城头跳楼殉主),一是赵累。这二人入祀关帝庙,我这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从施工告示牌上得知,拉萨关帝庙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从去年二月就开始了,由于工程量的不断增加,至今早已逾期数月,仍不见有完工的迹象。几位来自蜀中遂宁的雕塑师傅正在夜以继日地赶塑神像。虽未完全成型,但关公及陪祀诸神均已眉目毕显,不言自威。想他日金身彩绘开光,剪彩大祭之时,定会谒者如云,更加彰显关帝之神威也。
从关帝供台后面绕出大殿后门,有另一座殿堂也已接近封顶,高高的屋顶上,十多位藏族青年男女手持木棍,正在捣实望板上覆盖的一层灰泥。他们一边随着木棍的起落整齐地移动着脚步,一边唱着欢快的歌曲,仿佛不是在从事单调繁重的劳动,而是在舞台上轻歌曼舞。问过工作人员,我知道了这是一座供奉文殊菩萨的殿堂。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而把他和关公供在同一庙宇,我想也是文武互济,相得益彰 ,同时也象征着藏汉文化交融互通,信仰崇拜相近。据工作人员讲,庙中藏有一块乾隆五十八年的石碑,刻着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大将军率领清军和藏民打败廓尔喀入侵者的经过和建庙缘由,可见这座建筑是清朝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及各族人民共御外敌,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历史见证。碍于条件,我没能见到这通碑碣。望后来运城赴藏的有识之士能追根溯源,进一步弘扬关公文化,加强运城和拉萨各方面的交流,有所作为,那就最好不过了。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使西藏有“千措万措”,我唯爱纳木措!03
西藏行: 亲近纳木错是无与伦比的幸福的时光
08年6月的拉萨之行(续四)
大美中国——西藏纳木错,奇异多彩的神湖
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
随手拍:西藏纳木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