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尚仙琴丨散文/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尚仙琴

        日子,总是像流水,在不经意间冲走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梦,还有那些艰苦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题记
       

     今天的语文课,我将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一课。
      这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落后,生活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在现在的孩子们眼中,根本就不算什么,可在当时,用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好的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慈母情深,我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上课了,我首先问孩子们:“你们每周来学校,家里人给你们多少钱?”    
       “十块”、“二十块”、“十五块”“三十块”……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我听得出来,绝大部分孩子家长最少都给孩子拿十块钱。
      “有父母给五块钱的吗?”我再问。
       “我父母不在家,我爷爷奶奶只给我五块钱。”只有一个小男孩低声怯怯的说。
       “有没有来学校家里人不给你拿钱的?”没有一个人吭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从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去学校爸爸妈妈从没有给我拿过零花钱。”
        “不会吧”、“为什么”、“老师,你家很穷吗”“你妈为什么不给你零花钱”……教室里又是一阵骚动。
          “因为那时我爸爸的工资,一个月只有五十块钱,还要供我们姐弟四个上学,还要买粮、买米、买油、买菜……家里再没有多余的钱了。”等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后我说道。
        “ 啊?”、“怎么会这样?”、“一个月工资才五十块钱?”……孩子们一脸的不可思议。
          “同学们,《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很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青年禁卫军》,当时买这本书需要一元五角钱。他想这本书可以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而他贫穷辛劳的母亲一个月工资只有二十七块钱,可是当他给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却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给儿子钱让他买书……”
          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阅读了起来……
          结果,我不用说你也知道,这堂课的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下课后,坐在办公室桌前,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故事,尘封在记忆深处。再回首,那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哀伤的……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石榴籽花洋布棉袄


        我家的相框中,有一张黑白的全家福,是我们一家六口人最早的一次合影,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照相。
       那年我六岁,记忆中我第一次穿花洋布棉袄。洋布,是指用机器织的平纹布,而土布,是指用手工纺织的粗布。当我今天给孩子们说起洋布土布时,孩子们真的是茫然不解。
       六岁的小女孩,正是知道了爱美的时候。当时我正上幼儿园,每天从头到脚穿的全是妈妈亲手纺织的土布衣服。那时我家里还没有缝纫机,我们姐弟四个的衣服都是妈妈用手缝制的。红白相间的竖条背心,红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还有袜子,全是用土布缝制的,包括我背的书包,也是蓝色的土布书包。
       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她爸爸在信用社上班,家境比较富裕点,她有两个哥哥,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孩,每天穿着一件很漂亮的花洋布上衣来上学,真是羡煞了我们班所有的小女生,因为她是我们班里唯一穿花洋布衣服的女孩。
       当时我爸爸在公社机械厂上班,每个月工资五十块钱,在当时也算是高工资了。我爷爷奶奶早逝,妈妈要照看我们姐弟四个,经常不能去生产队干活,工分不多,老是短款户,每年分粮我们家总是分不够,所以爸爸每个月的工资,大多都用来买粮食,用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我姐姐比我大五岁,记得我六岁的时候,妈妈给姐姐做了一件花洋布衣服,而我却没有,我就缠着妈妈也给我做一件,妈妈答应我等过年时,就给我做一件花棉袄,所以那时我只有眼热姐姐的份了。
        就这样,过年穿花棉袄就成了我的梦想。我天天盼,月月等,每天板着手指头算日子,就盼望着快点过年。
       刚进入腊月,妈妈就给我们姐弟几个准备新衣服了。那个时候,买布是要布票的,没有粮票没饭吃,没有布票没衣穿。每年国家发给每人的布票是很少的七、八尺,所以布票显得很珍贵。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件衣服老大先穿,小了就给老二,然后改改再给老三穿。所以说,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我上课给我的孩子们讲起布票的故事,他们都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  !
       尽管如此艰苦,爸爸妈妈一年到头舍不得给他们自己扯布做新衣服,也要让我们姐弟几个穿的漂亮整洁。记得妈妈给我扯的花布,是淡黄色的底子,上面印染了红蓝相间的石榴籽花块,一看就让我爱不释手。
       因为妈妈白天要忙家务活,缝衣服都是在晚上。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都是点的煤油灯,当妈妈给我缝制衣服的时候,我高兴得睡不着觉,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左一针、右一针的缝着,一根线缝完了,要穿线的时候,我就抢过来给妈妈穿好线。有时候妈妈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扎破了,流出血了,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一下,忍着疼继续缝衣服。很多时候,我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过小年,那几天,我天天都要打开箱子,摸摸我的石榴籽花棉袄,恨不得明天就过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除夕之夜。妈妈把我们姐弟四个各自的衣服,都整整齐齐放在我们各自的枕头边,而我们几个心花怒放,就等着大年初一早上穿新衣服了。
       大年初一,早早起来穿好新衣服,吃了馄钝、饺子,拿着妈妈发给我的压岁钱——我们姐弟四个每个人两毛钱,蹦蹦跳跳,像一只快乐的鸟儿,迫不及待飞出去找自己的小伙伴,炫耀自己的新衣服了。我的小伙伴儿大多数还穿着土布做的衣服,看着她们羡慕我的眼神,我高高的扬起头,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对门的婶子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子,见了我就说,看这女子,衣服真好看,脸粉嘟嘟的多像桃花,真亲哦!来我家吧,干脆给我做女儿得了!我一听,羞红了脸,赶紧跑开了,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女孩了。
       到了中午,爸爸妈妈带上我们姐弟四个去了照相馆,照了第一张全家福,留下了这张永久的温馨的一刻。


红薯叶菜卷


       记忆中,我第一次吃菜卷是上三年级的时候,而且还是红薯叶菜卷。
       那时,还是生产队,没有分产到户。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也就只有一百斤左右的小麦,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爸爸每月工资发下来之后,都要买一袋玉米,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
      那个时候,吃白面馒头简直是一种奢侈。蒸馒头的面,九成是玉米面,只有一成小麦面粉,还是黑黑的粗面。玉米面没粘性,不筋道,不能揉搓,面在盆里和好后,只能揪一疙瘩面,放在一只碗里,轻轻摇几下,面团滚圆成型后,把碗反过来扣在铺好笼布的铁篦子上。就是这样的馒头,我们每顿饭,姐弟几个只能分吃一个馒头,余下的只能吃红薯喂饱肚子了。那时家家都有一个红薯窖,存放的红薯几乎能吃到第二年的收麦时节。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爸爸在食品加工厂工作,家里生活比较宽裕。一个周末,我去她家玩的时候,见到她妈妈蒸的菠菜菜卷,看着绿油油,闻着香喷喷的,馋得我直流口水。回到家里,我就缠着妈妈,也要妈妈给我做菜卷吃。
       妈妈答应了我。做菜卷用玉米面是不行的,要用小麦面粉。妈妈说,白面我们要等到过年时再吃,菜卷只好用黑一点的面粉了,我那时一心只想吃,可不管面黑面白,只要是菜卷就行。
       那时没有集市,没有超市,没有菜铺,买不下菠菜。怎么办?妈妈说,咱们干脆吃红薯叶菜卷吧!生产队的红薯叶是不能采摘的,好在我家里的院子大,足足有一亩大,除了栽了六棵苹果树、一棵石榴树外,还栽种了一小块红薯、一些蔬菜等。
       我自告奋勇采摘红薯叶,妈妈先泡好粉条,然后开始和面。我到院里采摘鲜嫩的红薯叶,择好淘洗干净,放在竹筛里控干水分,接着又剥葱剥蒜,忙的不亦乐乎。
       那时家里养了五只母鸡,也开始下蛋了。妈妈切好红薯叶,准备炒鸡蛋。当时还没有蜂窝煤炉子,更没有煤气灶、电磁炉,炒菜还是在大锅台下面碳火炒的,很不方便。妈妈热好油,先炒了两颗鸡蛋倒进菜盆里,接着又热油,把葱末、蒜末爆香,倒进粉条,再放点老黑酱,瞬间满屋里都飘着葱香、蒜香、酱香……啊!还没有吃到菜卷,我满嘴已经开始流口水了。
       妈妈的厨艺是一流的,我现在喜欢吃美食,并喜欢做各种美食,给我的家人吃,完全得益于妈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吃的红薯叶菜卷,是我这辈子吃的最香的菜卷了。
       当我上课把我的这段经历,告诉给我的孩子们时,他们一脸的讶然:“红薯叶还能吃吗?”、”好吃吗?老师。”“没有听说过红薯叶还能吃啊!”……的确,现在的孩子们从小衣食无忧,都是蜜罐里泡大的,怎么能理解那样艰苦的岁月呢?
       我告诉孩子们,其实,红薯叶有提高免疫力、止血、降糖、解毒、防治夜盲症等保健功能,经常食用不仅能预防便秘、保护视力,还能保持皮肤细腻、延缓衰老,并且还能提高免疫力,有防癌功效呢!它的食用方法也挺多的,不仅仅能做菜卷吃,还可以炒着吃、焯好凉拌吃、  做蒸菜吃……吃法真是太多了!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七嘴八舌表示,回家了也让妈妈给他们做着吃。


椒叶玉米面发糕


       椒叶玉米面发糕,是那时妈妈冬天每次蒸馒头都要蒸的,至于小麦面粉蒸的馒头,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一点,想天天吃上雪白的馒头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可在那时觉得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玉米面发糕,用的全是玉米面,没有一点儿小麦面粉。妈妈和面时,放些秋天晒干的花椒叶,放点芝麻,再放点盐,面和好后,直接拿起一大块面放到铺好笼布的铁篦子上,可着篦子蒸一个又大又厚的发糕,蒸熟后用刀切成一块块正方形的小块,拿起来吃着方便。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蜂窝煤炉子,到了冬天,我爸爸就在屋里紧挨着土坑砌一个土炉子,炉子的烟筒通着土炕,这样炕上老是暖和的。烧的煤块,是用无烟煤拌些土,抹成煤片。炉子的两边,爸爸分别留了两个正方形的洞,还用木板做了两个盖子,里面可以烤红薯、烤馒头、烤花生……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在两个洞里分别放两块玉米面发糕,经过一晚上的烘烤,第二天早上,四块玉米面发糕看着黄橙橙的,吃起来嘎嘣脆,满嘴都是玉米香、椒叶香、芝麻香……那时真的就是人间美味啊!上学时,我们姐弟四个一人一块,装进书包里就去学校了。
       当我课堂上给我的孩子们讲起这段往事时,孩子们将信将疑:“没吃过玉米面发糕”、“不就是玉米面嘛?”、“真有那么好吃?”……想起现在有些孩子在学校食堂吃饭,宁可到小卖部买方便面泡着吃,也不愿吃雪白的馒头,甚至还有些孩子把雪白的馒头扔到地上,浪费粮食,我就很痛心。
       当我就食堂有些同学乱扔馒头、浪费粮食现象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时,孩子们讨论热烈,认真反思自己,他们认识到了浪费粮食的确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懂得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真正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美好的回忆,总是有着太多的温暖和感动,我不禁感叹,岁月真的是太匆忙了,五十年的光阴,瞬间便成了过往。
       此时,我静坐在时光的一隅,看风吹梧桐树叶落,看时光踏着轻盈的脚步,携着昔日的美丽随风悠然而逝,那些曾经拥有过的甜蜜与苦涩、快乐与失落、忧愁与悲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也随风轻轻地逝去,留下的,只有欢乐和笑靥,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作家新干线】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小说投稿1263482922@qq.com
诗歌投稿8913480@qq.com
散文投稿1549429346@qq.com

(关注ID:zgzjxg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做的面食发面馒头、玉米面发糕,你多久没吃了?
农村妈妈教你制作“玉米面发糕”,一口气吃了五六块!
馒头米饭吃腻了,做个玉米面发糕,松软可口又健康
1斤玉米面做出营养又好吃的发糕,做法比馒头还简单,看一遍即会
玉米面发糕香甜松软,非常适合老人和孩子平时吃
玉米面别做发糕了,西北小强妈妈教你新做法,一次10个不够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