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姚红权丨散文/我的家乡叫孙庄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姚红权:山西万荣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曾任企业新闻中心总编。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工人日报》和《山西文学》等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800余篇(首),其中,《焦裕禄与泡桐》获1991年山西朗诵诗创作大奖赛一等奖,部分作品收入《山西文艺创作五十年精品选》,著有诗集《年轻的铜像》和散文集《歌唱的鸟》等。

我的家乡叫孙庄
姚红权

我的家乡叫孙庄,我这样与人言说的时候,内心里往往涌动着一股幸福与自豪感。尽管我的孙庄,只是一个散落于峨嵋岭台地之上的小小村落,但她有传说,有故事,有名产,有灵魂,无论身处何地,每每思之念之,都会让我柔肠百转,梦绕情牵。       

全国叫孙庄的村子可谓多多。我曾在网上专门查询过,仅一个山东济宁市境内就有12个叫作孙庄的同名的村子。但我的孙庄不同于其它的孙庄,她悠久的历史传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它的孙庄恐怕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的孙庄,是山西省万荣县南张乡的孙庄村。这个现有村民2700余人的古老村落,据传与3000前的远古名君周文王有着不解之缘。       

据万荣县志记载,孙庄古称文王寨,相传因周文王曾在此屯兵扎寨而得名。在我们村西南一角,至今仍遗存文王点将台一座,可以为这个古老的传说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        这座被村民们俗称为将台子的文王点将台,底座以砖石砌垒,高有一丈余,宽八尺左右,四边均为长方形,只有正面一处有仅容一人可以通过的口道直达台顶。台顶四边有四根圆木立柱,顶台阁楼全部由四根立柱支撑,给人的感觉整体建筑浑厚结实美观而灵巧,近看总体以台为主,站在台上仰望楼顶,木制的楼顶全部以木卯衔接,阁楼造型独特,做工精良,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的良苦用心,翘起的四角飞檐当年悬挂有铃铛,每当有风的时候,铃铛就会叮当作响。楼顶的背兽造型更是惟妙惟肖,置身楼顶真有楼上楼的感觉。      

可惜的是,这座曾令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文王点将台,历经岁月沧桑,风剥雨蚀,如今变得残破不堪,亟待善修了!        那么,文王寨又如何改称为孙庄的呢?这又来自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周文王率部在这里落屯兵扎寨,后来的随军家属中有位姓孙的夫人与众女人闲来无事,平时种植一些瓜果蔬菜补贴军需。有一年盛夏酷暑,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加之频繁军训,不少将士口干舌燥,中暑累倒,军中又出现黄胆性肝炎传染病。孙夫人将她们收获的西瓜送给病倒的将士,以降温祛暑,不想,吃了一段时间,生病将士的身体渐渐恢复健康,且个个精神抖擞。慢慢地大家知道了西瓜的巨大作用和功效。再后来,孙夫人将部分瓜籽送给村民,鼓励他们种植。从此,这里穷苦的百姓也吃到了清凉爽口香甜的三白瓜,并且一直种植繁衍至今。后来村民为了感谢孙夫人的恩赐,就将村名改为孙庄。      

三白西瓜,是孙庄村的土特名产。这种神奇的药食兼容的白子白瓤白皮西瓜,就是从我的孙庄开始蔓延开来,如今己经蔓延到南张乡许多村庄的土地上,成为万荣县一个绿色农业品牌,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的瓜品新宠!        孙庄作为历史名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据85岁的姚怀盛等老人回忆,孙庄当年,七池八井九关门,碑楼成群,庙宇宏伟,文王大殿,老爷庙壁,貌若小城一座,远近闻名。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就是当时拆毁了神像的庙堂。那厚重的墙壁上隐约残存的壁画,白麻纸糊封的木格楞窗户,都在我的记忆里若隐若现。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那棵巨伞样的老槐树,树上悬挂着一口上下课当当敲响的铁钟,树下存放着不知从哪里出土而来的驮着一块巨大石碑的乌龟。那石碑上应该是有文字的,可惜没有人记得那些文字。我曾打听过那座龟驮石碑的下落,但村人们都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一定没有走失,肯定又被掩埋在我们孙庄村的某个角落里了。       

孙庄村2700余口人,没有一户姓孙的,倒是姓姚人家约摸占据了总人口的70%,毛姓人家占20%,张王李赵等其他姓氏者占10%。村里有一个毛家巷,集中居住着毛姓人家。在我的记忆里, 毛姓族人大多心齐抱团,姚姓族人则因为人员太众,反而显得松散了许多。记得小时候元宵节闹热闹,村里八个生产队都要将各自的节目在大队广场上表演,节目不外乎赶纸马、踩高跷、扭秧歌和各种形象夸奖逗人的丑故事之类,三队(毛家巷)的热闹总是闹得最精彩最好看的一支队伍。毛家巷离韶山很远,但有的人起名却离领袖很近,我熟悉长辈和朋友里,就有叫毛泽民、毛泽红、毛泽善、毛润国、毛润东的,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敢起与领袖同名的。

孙庄村的锣鼓也是很有名的。锣鼓是我的家乡最通俗的乐器,最粗犷的艺术,也是村人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大凡锣鼓声咚咚响起,村中必有大事发生。喜庆时敲锣打鼓,丧葬人也要敲锣打鼓。我们村的锣鼓目前保留的曲牌,大概有这么几种:一、《走路》,节奏舒缓,相当于进行曲,一般在行进途中演奏;二、《连杀带拼》,以钹为主导,鼓与锣配合,节奏快捷,富于激情,展现一种轰轰烈烈撕杀搏拼的壮烈情景。适合于固定地点演奏, 如办丧事时事主家的灵堂前,庆典时的广场上 ,一般由演奏者们摆开架式,围成半圆的月牙形状,动作夸张,威风淋漓。三、《锣曲子》,以铜锣的敲击为主导,舒缓有度,节奏优美,供人欣赏。四、《干炒》,名与实符,短小精干,节奏快捷,干脆有力,刚入佳境,即告完毕。      

孙庄人崇学尚文,文化与艺术的气氛浓郁,这一点常让外界人士为之叹服和敬佩。村子活跃着一批农民书画家,如姚明耀、姚星明、毛世华、姚红杰、姚中贵、姚自忠等, 他们的作品日常以对联、条幅、横幅等形式,出现在村人们的婚庆或丧葬现场,每年的正月十五,他们都要将自己的作品悬挂在村舞台上集中进行书画展览活动。姚天才、姚升贵、姚云泽、姚介生、姚引文、姚连堂等热心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为家家户户办理大事时,将个乡俗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东巷的女子锣鼓队,从一群农村妇女已经成长为走事创收的巾帼须眉。多才多艺的邵志恩演艺中心,军乐鼓号,锁呐唱演,更是技艺精湛,早已享誉万荣一带。      

万荣县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了孙庄牌楼坡,媳妇婆娘穿得阔。穿得阔,是因为有钱,钱从何来?男人们跑运输、做生意、办企业挣的。      

孙庄人思想解放,敢做敢为,又吃苦耐劳,善思多智,经济收入就自然要丰硕一些。九十年初期,姚风科、姚五俊、姚朱胜等人就开上货车跑运输,带头成立了南张联运公司。姚水胜敢为人先,独立创建孙庄肉联厂;善于钻研的严效光办起的矿用爆警器材厂,他的产品到现在依然行销全国。现任村长姚彦虎创办了水泥搅拌企业,他致富不忘回馈乡亲,为村民无偿解决生活引水问题,并为村小学捐资百万改善办学条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      

那么,不跑运输、不做生意、不办企业的大部分孙庄人靠什么生活?答曰:种苹果!      

孙庄的农业经济,除了三白西瓜,就是红富苹果。三白西瓜,因为对土地的要求高,种植的人相对少一些,而红富士苹果,则几乎家家有户户种。浇灌施肥,修枝环剥,灭虫喷药,疏果套袋,只要能吃苦,只要下功夫,收获也是颇丰的。村人们有钱了就盖房子,如今我们孙庄村几乎家家房屋新,户户高门楼,倒是我们这些老婆孩子远离乡土的不修不盖,只好让耄耋残年的老父老母委屈在老屋旧宅里,从而显得土墙土院与这充满了现代气息的新孙庄有些不相匹配。        

我从小在孙庄这片土地上长大。我的快乐与幸福,与孙庄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联。我爱孙庄,就像爱我的父母,爱我的乡邻,爱我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伙伴。十六岁走出孙庄,一晃四十余载,年岁与阅历越积越厚,我对孙庄的依恋愈来愈深。只要有时间,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回到我的孙庄村,回到我土墙斑驳的宅院里,回到老母亲的土炕上,尽享这花甲之年依然拥有的母爱亲情!       

我是孙庄人,大半生舞文弄墨,却很少为孙庄写过什么。今天,我就是要写一写她的古老传说,她的美丽神韵,她的丰富与深邃,然后自豪地告诉世界,告诉所有的朋友们,我的家乡叫:孙庄!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家新干线】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小说投稿1263482922@qq.com
诗歌投稿8913480@qq.com
散文投稿1549429346@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姚红权:羊肉泡与热锅子
瓦窑村的两位功德老师
散文 ‖ 捡板栗(外一篇)
邓毛·诗歌‖南城——我的家乡
高唐县梁村镇各村庄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巨野县村庄历史简志(六)陶庙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