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文选粹】潘红岗丨织布


心灵

文字

生活

作者简介

潘红岗,1966年生,山西临猗人,兰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基层公务员,现供职于永济市文化局。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工作,偶有闲暇写有杂文、通讯、散文、诗歌等散见报刊。

作家新干线

织 布

作者:潘红岗

分管美术馆工作后,每天往来于局办公室和美术馆间,虽然麻烦些,但步行穿过永济最中心的广场,看着广场上

跳广场舞的男男女女、休闲游玩的大人小孩,还有或摇头晃脑着觅食、或在小孩追逐前低飞的鸽子,心情还是非常愉悦,抬眼望望气势恢宏、造价不菲的文化服务中心大楼,感慨永济这几年的城建提升力度和市委政府服务民生的魄力。

美术馆就坐落在广场西边的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南侧,与北侧的永济博物馆遥相呼应,拱卫着中间的人民剧院。美术馆一到三层是永济民俗展览馆,四层是永济美术家协会、美术馆的小型会议室。其中一层是古蒲州发展史和永济传统民俗文化简介,二到三层是新永济展层,主要围绕永济市“十三五规划”展开,把永济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十三五目标任务,主要是五大战略的实施和四基地一名城的建设,通过多样形式和丰富内容呈现,更是把在永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建引领,开放带动,实施工业崛起、农业转型、城建提升、旅游突围,努力打造政治清明、经济活跃、人民富裕、生态文明、开放包容的新永济的恢弘场景展现出来。美术馆工作人员办公室散居在各层,2018年后因工作需要,局安排我退掉局里的办公室,把办公室安排在美术馆四层,和馆长在一起。

去四楼办公室,本来可以走楼梯直达,但我偏好穿过一楼民俗展览区再走楼梯,就是因为能看到一幅织布的场景,看到这一场景就想到我的母亲,想起我小时候母亲织布的岁月。

我是1966年生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除了正常上课外,我们还担任红小兵宣传队员,不定期到各生产队的劳动现场演出,说是演出,就是说说快报、朗诵朗诵毛主席语录和一些革命诗词。那时候我们没有统一队服,也没有统一服装要求,但男的基本上都是上穿军绿装,下穿蓝裤子,腰里扎个武装带。女的上穿白衬衫,下穿蓝裤子,鞋子大多数都是母亲纳的布鞋。孩子身板小,没有现成衣服买,当然即使有但大多数人也舍不得买,毕竟大人一个劳动日才几分钱。所以孩子身上穿带均是大人手工制作,拿着布票买些绿洋布(当时凡是机器织的布我们都叫洋布)、蓝洋布,有能力的自己裁剪,有钱人家有缝纫机的自己缝纫,自己不会裁剪的找个关系好的邻居帮忙。我穿的衣服自然是母亲手工织的白土布用染料染后做的,就是这,我也很高兴,虽然比不上其他孩子用洋布做的衣服好看,但毕竟是新衣服,也只是因为演出才有幸在不过年的情况下穿。毕竟我们兄弟姊妹五人,只有哥哥和姐姐在平时能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我和两个妹妹自小都是穿哥姐穿过小了再穿不上的衣服。因为我家是八口之家人口多,但劳动力只有父母两人,在当时是生产队又名的欠账大户,全家吃穿都是勉强度日,每年还欠大队不少钱,所以自家母鸡下的蛋从来舍不得吃,攒到一斤以上卖了再买点必需品比如吃的盐、孩子用的作业本等。只有哪个孩子生日时才有幸吃上一个,小妹因为最小,谁生日煮蛋都会掰点让给她点,而其他孩子也只能在边上看着流流口水而已。因为当时人民公社大集体时,还不让个体养羊养猪,只能养些鸡啦兔子等小动物,因而许多孩子饭前饭后还得匆忙赶到村外路边,抽空割点青草给自己养的兔子吃。而家里分的小麦仅仅留点过年吃,大多数都让父亲偷偷拿到别的地方以一比多的比例换成玉米、高粱等粗粮吃,也只有这样自家才能不至于断顿挨饿。至于穿着,更是舍不得用布票买,都是把布票卖给家境好点人家,再多买点棉花,母亲自己纺线织布。

织布没有我的活,因为我是男孩子,但我仍记得织布的流程。首先是家里的女人们,奶奶、母亲,加上仅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大家围坐在一起,中间两个用桐油漆过的大簸萁,一个放着弹过的松松软软白花花的棉花,一个放卷好的股卷,她们每人一只手拿根筷子,另只手拿团棉花裹在筷子上,在大腿上一卷,就成了半尺有余的棉花条,也不知学名叫啥其他地方咋称,我们晋南临猗永济一带叫股卷。股卷卷好后就开始纺线,纺线有纺线车,城里人和现在70后人不清楚,但应该能从电影电视里有关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镜头里看过。纺线时盘腿而坐,右手摇纺车,左手拿股卷缠在铁签子上,随着纺车嗡嗡的叫声,股卷由长变短,最后变成白线全部缠绕在铁签子上,看着就像一根铁丝插在一个上尖下圆的白萝卜上。缠满以后把线慢慢捋下来,尽量保持萝卜形状,就又开始继续纺线了。纺好的线再经过绕圈、上浆、整理、压梭等许多程序,才上机织布,这诸多程序我现在已经想不起名字了,只知道很麻烦,但更知道织布的辛苦。犹记得小时候的夏夜,星星特别亮,家人拉几张草席,铺在院子里,我们兄弟姐妹躺在上面嬉闹聊天,父亲坐在一边抽着旱烟,只有母亲一人在房里织布,也不知母亲啥时候停下休息,只知道咔哒咔哒的织布声伴我们进入梦乡,天亮后又是母亲叫醒我们上学。

那时候的冬夜,天特别冷,又没钱买煤烧炉子,只用捡来的柴草烧炕,虽然已通上了电灯,但经常停电,孩子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家庭作业,所以我们一般早早睡在被窝里,即使睡不着。只有母亲不停地弯腰直腰辛苦织布,有时手太冷停下来坐到炕边暖暖手再上织机织布。多年后我才知道,母亲织布,又何止是织布,她织的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是艰难岁月中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这种情景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制,我家由于人口多,分田多,加上父母的勤劳,第一年就除缴了公粮后还有了不少余粮,多年累积欠下大队的一千六百多元,也由卖掉三亩半棉花的钱予以还清。

我初中开始,妈妈不再织布,我们兄弟姐妹也都不再穿妈妈织的土布了,而是随着时代流行,兴什么布穿什么衣,的卡、的确良、条绒等不一而足。只是各自结婚时,母亲才拿出当年积攒下来的土布给我们每个孩子做两条贴身床单,怕我们嫌弃,母亲说,这土布粗,摸着不舒服,但纯棉吸汗,睡在上面不生病。

也不知哪年开始,市面上又流行土布,只是花样更多,做工更精。由于工作关系,这几年我也参观过永济几家农民织布专业合作社,有的做的还很大,有品牌,在大城市有专店,仔细了解,这些人织布已不像母亲当年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留存民俗记忆。我为这些像母亲一样还在农闲时间织布的女人们点赞,希望她们不要太劳累,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过了两个年头,但我还时常想起她,想起她当年织布的情景……,想起这些,我已不再泪流满面,而是为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自豪!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顾问: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图文编辑: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发刊制作:田园

微信号:wxid_l25np2ncz58o22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中华县大布与“织女”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手工业
抗战山东经济奇迹!土布手工业如何打败现代化工厂?
物道 | 压箱底的老土布,是人间最美的嫁妆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25】杨庆义||感恩妈妈的土布衣(散文)
【清明特刊】流沙河:母亲·纺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