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震惊!揭秘中国股市第一代操盘手的悲惨下场


中国第一代股市操盘手的悲惨下场


5人入狱,3人赔光,7人逃亡,8人窘况,1人禁入,3人转行,1人胜利,1人失踪。

好的结局:转行、胜利,共4人,13.8%;

中等结局:逃亡、禁入、失踪,窘况,共17人,58。6%;   

悲惨结局:赔光,入狱,共8人,27。6%;



此名单中还少了做国电电力,北京的王峰、君安的杨俊(厦海发)、国信博时的葛旋(风华高科和凤凰光学)、原银河证券自营部总经理罗善强(东风汽车)、东方证券王国彬(四川长虹)、王星风(新疆屯河)、北融投资马世兵(粤电力)等等著名操盘手。


近些年,我一直在私募圈游走。接触的高人越多,越觉得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


或许,在不少人的概念中,私募几乎就等同于阳光私募,事实上,阳光私募只是整个私募江湖中的冰山一角,一些真正的高人还隐居于山中。还有一些高人,只是抽出一小部分精力参与到阳光化产品中来……在我的概念中,私募就是担负他人财富管理的投资公司与个人,这个范围从资本市场的横向与纵向来看都无比辽阔。

据我所知,单个私募手上管理的资金规模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百亿元。那些功成名就的私募手上普遍掌握了10多亿元的管理资金,上一点规模的私募的手上至少拥有200亿~300亿元的管理资金。一些机构统计称,截至2009年年底,国内信托私募证券基金(阳光私募)的规模在400亿元左右,全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在9000亿元左右。事实上,这个数据与实际私募资金相比,很可能只是弱水一瓢。

'私募'这个名词,多少有些'地下'的意味。不过,这也符合私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很早之前,私募的确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与内幕交易、庄家等一些很敏感的资本市场词汇相连。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太多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规章制度灵活化,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阶段性的产物,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痕迹-这似乎是转轨经济时期的必然。而这些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似乎给这个特别的市场主体又增添了一个维度,构成了更为庞大与繁复的私募江湖。

一些民间私募,可能就在政策梳理的断点中,偶然爆发,较一般人对市场更为敏锐。还有一些私募,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资金实力影响部分股票,后来被称做庄家,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金融王国。另一些资源丰富的私募,则借着自己灵通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人脉资源,几乎每次都能把握住制度变迁的契机,并形成相应的新的赚钱模式。还有一些,尽管也有一些灵活的方式作补充,但主要凭借市场化的投资运作,赚取自己风格下可掌控的资金……

可以说,对于中国这个还在完善中的资本市场而言,私募始终以一个特殊群体的面貌存在和发展。私募可以说是一个市场主体,一个金融参与机构,只是与券商、公募基金等市场主体的背景相比,私募显得更为鱼龙混杂。不过,由于大部分私募都是从这些机构衍生而来的,这也注定私募比普通的市场主体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层次,就算是草根派私募,也注定有非凡之处。

目前市面上的私募书,不少都是对个别人物的采访与投资经验的总结,虽然读者可以汲取不少养分,但中国私募背景源远流长,如果单是投资理念的陈述,将有很多未尽之言,也不接近这个主体的运作本质,甚至给一些虔诚的投资者带来误导。在几经选择之下,我开始从历史与人物两个主视角研究私募,希望能有一个更全面的透视与纪录。从某种程度上,一种冥冥之中的使命亦在推动自己。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叫《蝉翼传奇》的武侠电视剧,对剧中'江湖第一少侠'苏小魂的见识尤为惊叹。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对江湖上发生的任何事件的细节以及任何门派的渊源都了如指掌。所以,在接触私募这么一个繁复的群体时,我开始问自己,是否能对置身于这个江湖上的人和事作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且通过第一线的交流与接触,加入自己的观察与体悟。就算自己在接触一个新的圈中人时,就仿佛与他相识了十余年之久,能对他的门道估计得八九不离十。

我也试图在本书中梳理出一个脉络,告诉读者中国私募在资本市场发展以来的前因后果,就好像一本私募白皮书,让读者在通读后,能轻松熟稔各类门路,从而在江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将是最能令笔者欣慰之事。本书每个章节分两个部分,历史部分与人物部分。在历史部分,基本有三条脉络,一条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一条是体制性变化与产物,另一条就是私募在这个空间中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物部分,都由三小节组成,第一是印象,第二是经历,第三是投资密码。我尽可能选择了当前最有代表性的私募,在同一种风格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重点则落在他们形成投资理念的过程中,推敲其间的逻辑与现实可行性。因为在对这些人物的深入了解中,我深深发现思考方式与经历比他们现在所拥有的投资理念更重要。而这个呈现方式,或许才是真正洞悉私募高手们所有的投资要领与精髓的渠道之所在。

虽然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个群体可能还将潜伏一段时间,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2007年市场走暖后,私募作为一个群体已崭露头角。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笼罩下的中国市场在经历了百年难遇的熊市考验后,更多人惊呼,这真是个私募元年。

这个时代究竟属于一群什么样的人?即将到来的又将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2008年8月的一天,差不多就是在北京奥运会召开的一周前,我拜访了位于上海民生路上的几家私募机构。

上海民生路毗邻世纪公园一带,没有喧嚣,绿树成荫。在安静的道路旁,坐落着无数高端的商务楼,与浦东文化中心、上海签证中心、浦东行政中心近在咫尺。这里,是浦东政商的核心腹地,浦东产业走廊的枢纽地带;这里,是上海最知名三大国际社区之一-联洋社区的所在地;这里,将渐渐被另一个名字-'上海私募一条街'取代。

我离开民生路的时候,又仔细看了一眼这条马路,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民生路靠近长柳路一段,正好矗立着尚雅投资总经理石波所在的立方大厦,紧靠着立方大厦的,是从容投资总经理吕俊所在的信息大厦,石波与吕俊都是私募中公募派的杰出代表;与立方大厦隔路相望的,是证大投资总经理朱南松所在的证大·五道口广场,他是具有'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所在地)背景的私募,资历深,人脉渊源也颇深;在这栋楼里,还有香港保利投资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原君安证券的元老王强,他的团队都出自中国当年最优秀的证券公司;再往东近含笑路,则是比翼双飞的金鹰国际大厦,公募派的汇利资产总经理何震正在此地,其间还有另一家上海老牌私募景林资产,董事长蒋锦志带领着景林团队成为最早出海的中国私募,在金鹰国际大厦中,还落户着几个民间私募……

风格林立的公司在这条路并存,构筑了'上海私募一条街'的奇特景象。

那段日子,市场堪称天寒地冻,上证综指在2 800点上下徘徊。那天与我交流的私募基金经理们,还在空仓继续等待。他们的语气听起来有些苍凉,所有的招聘动作都在减慢,偌大的办公室里人丁稀少,原本还以新股认购为主,但那时候IPO(首次公开募股)也停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赚钱。他们乐观地说,至少可以支撑两年。不过,对于超级大熊市来说,两年是否能够结束,那时候还是未知数。问一些刚从公募出来的基金经理们是否有些后悔,他们也只淡淡地说,为了一直想做个事业,为了一种理想,现在熬一下算什么呢。

汇利资产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何震告诉我,他们几个刚从公募出来的基金经理们几乎每周都要聚会。一起聚会的,还有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及保险公司、券商与银行的人。他们相互讨论,十分热络,他们会说'吕俊这个灵活的人','石波很值得拜访'等。这不由让人想起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开头描写的场景-'我到'世纪'去参加了三角投资俱乐部的晚餐会,与会者大约25人,一半来自对冲基金,另一半则是些非常激进的单向多头基金经理。年龄组合也平分秋色,既有满头银发、语气沉稳的耆宿,也不乏油头粉面、说话飞快的青年。无论老少,这里每个人都是投资界的风云人物,正管理着这样或那样具有竞争性的公众财富……'

他们那时还不知道那份天寒地冻对于他们的意义,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在半年后,熊市变成了创造私募元年的奇迹。

显而易见,一个席卷全国的趋势正在形成-市场化的资金运作开始成为主流,衍生出完全不逊色于国外的各类对冲基金风格……他们正酝酿着在中国土壤上开始新的蓬勃,等待破壳而出的那天。此时此刻,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有一群中国人正在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私募。他们正在为改变这个名词的不愉快的联想而努力。

记得艾伦·金斯伯格在美国一个时代的开启之时曾写诗道:'亚美尼亚,你何时才变得像天使那般模样?你何时才会脱去身上的衣裳?你何时才透过坟墓看看自己的尊容?你何时才不辜负千万托洛茨基信徒对你的信仰?……'

当年,美国的时代开辟者在路上。如今,中国私募也在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金吧14
基金经理亲笔信 ——投资的兵器
26岁入股市,从8000元到20亿,他却说:股市挣来的钱只是用来看的
股市一招鲜 | 投资A股你要懂的七项注意
基金净值3.6万亿元,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765家,管理私募基金的规模约2万亿元。
A股大户进场节奏在加快 专家:16万亿在股市门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