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另类记忆 我的中学
userphoto

2023.09.05 湖南

关注

我的中学

我年轻的时候,正是十年浩劫期间,有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理解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在洞庭湖边的汨罗江农场,现在改叫岳阳市的屈原区。

我的中学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另类记忆。

我的初中学校,是一所小学戴帽子临时建成的,叫向阳中学。这名字就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中学里的老师,全部是从小学老师升上来的。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老师,上个学期还在教小学,忽然间变成了中学老师。那十年中有很多创造,其中有一项就是学校戴帽子办学。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普遍得很。我母亲本来就是小学教师,因为学校戴帽了,很自然教起来了中学。母亲的长处是教小学算术,居然在中学教语文。

我自己高中毕业后,也在这所学校做过半年数学代课教师。那个时候开设的课程,也就是数理化和语文,当然有政治课,还有劳动课、体育课。政治课教的是语录和路线斗争史,还有元旦社论什么的。到了快毕业的那一学期,加开了英语课。授课的老师,是暑假在汨罗县英语教师培训班进修了个把月,现学现卖进的课堂。学校没有任何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所以没有实验课。学校的田径场,是将农田放水铺沙建起来的,只有300米的跑道。这样的学校,居然走出了一个美国数学会会士兼欧洲科学院的院士,还有一大群专家教授,和我这样的作家,真是一大奇迹。

我读高中的学校是没有名称的,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我那个学校不是戴帽子升上来的,所以不是初中学校办的“附属”高中,是完全新建的一所学校。办学的老师是各个单位抽调来的,没有校长书记之类的领导人,上级临时指定一两个人牵头,开始时也不叫校长主任一类的职务。估计那个年代也不要什么批文认可,说办就办了起来。学校叫什么名字呢?上级也没有明确的文件。因为只有高中,大家就叫它“高中部”。很有意思的是,官方和民间都叫“高中部”。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老一点校友还是乐于这么称呼自己的母校。直到我们上到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汨罗江农场党委已经给我们学校命名为“汨罗江一中”,还派了一个叫胡劲民的同志来做书记。

我们上高中那个时候是没有教学大纲的。尤其是上一年级的时候,属于边办边象样那种。没有大纲这个结论,我是从学校几次集中学习讨论分析得来的。一次是对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同学,为写一张小字报而演出的“五人小组”事件,全校停课一周,学生们办学习班集中批评教育。第二次是学习“十次路线斗争史”,分班级学习,老师念一个长长的文件,然后讨论。我对这个印象极深,好在很多党史知识,我是从这里学来的。

还有一次是传达“九一三”事件文件,以及连续多天的大讨论。我记得是在学生食堂集中听的传达报告,胡劲民书记那抑扬顿挫的湘西拖腔,很是绘声绘色,现在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我们对政治学习是很认真的,记笔记、写心得,一点也不马虎。

依旧没有实验室,也不上实验课,但数理化和语文课抓得很紧。那时正值“回潮”,各行各业搞整顿,授课的老师完全不同于初中时期,农场很多优秀的老师集中到了这里,教学质量被提到了第一位,期中期末考试一点也不含糊。学校建了标准田径场,虽然不像现在又塑胶跑道,但也想摸像样,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七十年代初期,全国服装的基调是黑色、灰色和军绿色,一句话,全部是冷色调。在我那个学校,也未必全是冷色调,红红绿绿的运动服,女生的花裙子、男生的海魂衫也有出现。这应该是那些来自名牌大学的老师们带来的风气。我高中两年在服装上就是另类。夏天,我穿的最多的是一件花格子的短袖上衣。冬天,我穿的是一件咖啡色呢子短大衣。我的两个好朋友刘建民和黄建明,喜欢穿时髦的海魂衫。这在学校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的格子衣服,是父亲年轻时候学苏联生活方式做的,他经历了几次“运动”后,一直不敢穿,我却拿来赶了一回时髦。呢子大衣是外公留下的,他以前是长沙一个绸布庄的掌柜,外婆用来压箱底的宝贝,被我找出来御寒。这两件衣服与当时的色调风格完全格格不入,却没一个人对我有异样的评价。看来我们那个小地方还是很宽容的。

老师中也有一个另类。我的班主任甘铸华老师,教我们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课。那时候的甘老师一头白发,腰常常是弯着的,据他自己说是坐骨神经有毛病。我们对这个“老先生”很是尊敬,因为他的课讲得好,不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甘老师第一堂课就纵古论今,直奔战国。他把战国七雄诸国顺口说来:“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那时候我的记忆好,这“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字排列自此不忘,即便后来上大学别的老师如何拆开颠倒表述,我总是按此顺序不变。

甘老师上作文讲评课,精彩得很,他会把同学中一些病句错别字例举出来,警醒大家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如“团结起来打内战”、“我在路上看到一堆牛屎,大吃一斤”等例子,我至今还记得。他对我的作文批改,尤其用心,哪怕一个字用得好,也会拿到讲评课上念出来,称赞我的文字功底如何如何。这些讲评的话,鼓足了我的信心,奠定了我当作家的基石。记得我们快毕业时,得知甘老师要结婚成家了。同学们不禁诧异,这么一个白发老先生,居然三十岁不到。我们戏说,只有学问才能与白发匹配。四十多年后,我在长沙偶见老师,仍见其鹤发童颜,说话依旧娓娓道来,神态与当年无异。

中学早已离我远去,但那些日子众生不能忘却,虽然有些苦涩,但也生气勃勃。当年的“高中部”,已经更名为屈原中学,平房教室变成了楼房,砂石运动场换了塑胶地面。苦涩的另类记忆,只是在梦中,断断续续地闪现。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毕业,记者出身的作家、高级编辑。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胡铺中学,一段铺开的时光》
一个70后记忆里的丰县老家
追忆似水流年-中学篇
高一班
[中学巡礼]寻找记忆中的美,追溯“省实”记忆
当我们说起湛江一中,我们在说什么 | 湛江一中80周年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