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2021,健身行业留有哪些遗憾



回望过去的2021年,比以往任何一年似乎都过的更快一些,快到许多人的雄心壮志和完美计划还没来得及落地,就被催赶着离开舞台中央。

不仅如此,不少行业人士翘首以盼的健身大趋势,直到2021年结束都没有付诸现实。还有那些曾被奉若圭臬的产品或创新,也在潮水退去后,逐渐式微。

本文就来盘点一下,2021年的健身行业,还留有哪些遗憾?


健身投融资低迷
财务风险成最大障碍

很多人一定会拿出2021年几大融资事件来反驳我:Keep、乐刻、超级猩猩、光猪圈、Fiture……,没错,他们是动辄融资上亿,但如果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些拿钱的主角大多是熟悉的老面孔。

正如口含着金钥匙的高富帅们在夜店一掷千金,并不代表所有年轻人都能开的起香槟泡妞一样。

衡量一个市场的繁荣,绝对不应该是几个高端玩家搭台唱戏,其他人只能流着口水干瞪眼。

更何况其中大部分公司的融资行为,更多依靠的过去几年品牌势能的延续,以及投资机构的刻意推动。

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过去几年健身投融资市场的繁荣,本身就建立在盲目乐观的市场分析和真伪莫辨的盈利能力上。

不信去看看国内大型投资机构,如果没几个能让自己肠子悔青的健身项目,都不好意思在圈里跟人打招呼。

过去几年,不断有健身创业项目折戟沉沙,尤其是线下场馆,完全无法交出令人满意的营收和扩张曲线。终于让最乐观的投资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健身市场远远未到用资本即可催熟的阶段。

当把“宁错付不错过”作为座右铭的投资机构都开始清醒后,以往那种拿个PPT,或者搞个科技健身新概念就能忽悠到千万现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方面,很多传统创业者也发现,一旦上了投资人的船,就不得不被裹挟着以危险的速度横冲直撞,市场上也不乏被投资人不切实际的期待而拖垮的案例。

创业者觉得投资人不懂行业,无视市场规律,自己的努力永远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投资人则觉得行业增长乏力,模式无法大规模复制,创业团队许诺的花好稻好也成了黄粱一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零星的投资行为发生,但何时线下健身场馆再次回归成为被投资的主角,或许才能证明中国健身市场的再次繁荣,以及规范化时代的到来。


家庭健身场景
永远有希望永远在路上
 
以Fiture为代表的家庭健身智能硬件,打着高科技重塑健身场景的旗号,在疫情之后的两年来一度成为坊间关注的热点。

令人疑惑的,不仅是这个品牌为何如吸金童子般,以令人咂舌的速度翻滚着融资额,还有一个商业上最基础的问题:到底卖了多少台?赚了多少钱?

当然这不仅仅是Fiture一家面临的尴尬,就连远在美国上市的,所有家庭健身创业者的灵感缪斯Peloton,也随着疫情起伏股价上下翻飞,还时不时被揶揄高昂的售价和基础的安全性。

美国尚且如此,何况健身渗透率和客厅面积都大大落后的中国。就连一骑绝尘的Keep,也需要在用户留存和活跃度这一灵魂拷问上大费周章。

必须承认,作为线下健身场馆场景的延伸,家庭健身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但目前除了Keep、瑜伽垫、筋膜枪和抖音、快手上的免费跟练内容外,很难有人能拿出更具普世性的解决方案。

除了真实需求有多大这一现实的迫切问题之外,专业的人才内容密度以及安全有效性,也是横亘在所有家庭健身产品面前的难题。

可喜的是,已经很久没有人再去说,要颠覆健身行业这样的蠢话了。


中老年健身
还将继续活在广场舞阴影中

老龄化,是中国这几年热议的社会话题,也直接催生了保健品、养老地产、康养事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帮助中老年人健身这一善意出发点,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毕竟如果能有强健的体魄,中老年的人生活质量绝对可以有质的飞跃。

在美国,社区健身中心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中国会不会未来也是这样呢?

只不过大部分健身教练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说动的今天,中老年健身市场仍然是一个理论上的蓝海。

说到锻炼,在小区公园的康乐设备上下翻飞,和老姐妹们在节奏感明显的凤凰传奇背景音乐下跳个广场舞,哪个不比健身房香?

即使办卡,他们也更乐于找能游泳的场馆,免费热水澡的同时,还能顺便把家里的衣服洗了。

更不用说大家最担心的安全性问题,毕竟健身行业能有把握处理高危客户的专业人士凤毛麟角。

也许真的要等到8090后这一代人老了,老年健身市场才有机会迎来真正的风口。


EMS日渐颓势
黑科技神话的全面溃败

在2019年的练吧健身创业者大会上,我们曾经邀请了国内几乎所有主流的EMS的品牌商共商行业前景。如今看来,这是属于EMS产品群体的高光时刻,也成为了品牌们的绝唱。

尽管在一些小城市,早期顶着“黑科技”名头的EMS(肌电刺激)产品仍然还让一些顾客觉得神奇。

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二线城市,EMS主题场馆的日子都一地鸡毛,甚至还闹出了品牌商自营门店欠款跑路的新闻。

短短两年之后,绝大部分头部品牌都黯然退场,余下个别厂商也苦苦挣扎,这个现象大概在整个健身行业也算是难得的奇景。

简而言之,出道即巅峰

EMS产品过山车般的发展命运,可以看成前几年被大力鼓吹的课程产品化思路的绝佳证伪。

一种健身商业模式的生命力,产品绝对不是最核心因素,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提供服务的人。


体能训练不温不火
减肥瘦身仍是主流需求

哪怕培训大师再卖力的吆喝,都无法掩盖体能训练在国内这几年不温不火的现实。

比如作为美式体能训练代表的CrossFit,在经历了认证场馆倒戈与创始人离开风波的双重打击后,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外加疫情的打击,其全球市场的表现也由盛而衰。

在体现大众喜好和真实需求的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减肥和营养博主,其次是健美冠军,两者的粉丝基数都能达到百万级别,但体能训练博主虽然善于表演高难度的推拉提举和杂耍般的训练动作,但网络声量远远小于前两者。

毕竟在跑之前,首先要学会走路。

国内主流健身用户大多都是运动小白,连做个标准深蹲都能难倒一大片,也不像欧美老外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和闲情雅致去从事更多的体育运动,这种无法及时迅速的改变体型,又对身体素质有所要求的专业训练方法,很多人的态度都是,你练我推荐,真练我不练。

即使包装成爆汗速瘦的集体训练课程,但其高强度和过于复杂的动作细节,也会导致客户的畏惧心理。

毕竟大家都这么忙,减重之后带来的社交自信肉眼可见。但练体能?难道约会面试的时候还要来一个原地360度后空翻加托马斯全旋来证明自己的身体素质吗?

而中国的专业乃至职业运动领域,人家不差钱,直接请专业外籍教练不香吗?

主流市场不接受,目标市场又看不上。

简而言之,减重瘦身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都要大大超越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忠实拥趸们,可能还需要忍受更长时间的叫好不叫座,乃至孤芳自赏的状态。


孕产课程渐成鸡肋
文化与模式的双重水土不服

产前孕后课程,与EMS和体能训练一样,都是典型的舶来品。

东西都是好东西。

但既然并非本土的产物,首先就得回答两个问题: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市场有多大?

首先说说需求,虽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健身人士都会赞同,孕产训练对于胎儿和妈妈的好处。但强大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月子文化根深蒂固,哪怕再前卫开放的城市,对于生孩子这个有关于两个家庭三代人的重点问题,想的开的毕竟是少数。

并且健身场馆的运营者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也大多不愿意鼓励甚至禁止教练接手此类客户,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危及到场馆正常运营的不稳定因素。
市场有多大呢?

只要看看国家不遗余力的鼓励生育,就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低生育率的当下,孕产训练市场盘子小,市场渗透率低

更何况准妈妈和产妇市场,健身行业本就是个半路杀入的外来势力。同质化甚至更科学完备的产品服务,在高端月子中心和妇产专科医院同样可以提供。

结果就是,教练们满怀兴致的学习了课程,却根本就找不到孕妇或产妇客户。

即使等到产后人群回归健身场馆,这些妈妈们更青睐的是瑜伽和普拉提。


尾声

当然,2021年留给我们的遗憾还有不少,诸如健身教练职业水平与学习能力缺失、团操门店生存艰难盈利能力孱弱、年轻人跳过健身爱养生等诸多现象,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

可喜的是,新的一年又会给我们新的希望,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毕竟事物的发展不会永远一成不变,而是曲折地向前。

有些领域也许只是遭遇暂时的挫折,也许还在厚积等待薄发,也许健身行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辰美景还值得期待。

对于每一位活在当下的创业者来说,哪些是短暂蛰伏,哪些又是虚妄的海市蜃楼。

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FITURE张远声:家庭科技健身新方式|精练大会2020
2022七大网红行业:谁赢麻了,谁玩砸了?
FITURE带你走进全民运动新时代 智能健身市场再添重磅产品
投资健身前你必须知道的50个真相
近万元的健身镜,是智商税吗?
在资本狂欢下,健身界的创业者忽略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